国际油价再度暴涨,如何保障中国能源安全?
2022/3/9 JIC投资观察

JIC投资观察原创文章
作者:周玲,中国建投集团成员企业中建投租赁
全文2302字,阅读时间5分钟
能源焦虑在全世界蔓延。由于市场担心来自俄罗斯的油气供应可能因冲突或制裁而中断,国际油价持续上涨,布伦特原油站上110美元/桶,续创2014年以来新高。
昨天,包括美国和日本在内的国际能源署(IEA)成员国同意从储备中释放6000万桶原油,以期遏制油价大幅上涨态势。彭博社指出,这是自2011年利比亚内战以来,IEA首次同步释放石油库存。然而,IEA的这一举动却加剧了市场对能源全球供应链中断的担忧。
在这种局面中,德国开始行动。2月28日,德国气候部门提出新的立法草案,拟将100%实现可再生能源发电的目标提前至2035年,较此前目标提前15年。有分析称,这或是德国相关部门对目前能源过于依赖俄罗斯的反思。
可以说,受地缘冲突扰动,世界经济的复苏之路再添变数。在“共振效应”极高的全球化时代,牵一发而动全身。
供给端的不确定性势必会加剧市场对通胀上升的担忧,而随着布伦特原油期货站上高位,全球能源产业供应链的不确定性已经不言而喻。在如此纷乱的国际环境背景下,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01
国际能源环境

能源是工业血液,当今世界对能源的需求甚于以往任何一个时代。过去的一年我们亲眼见证了原油价格快速上涨,欧洲天然气短缺、能源短缺的话题一直萦绕至今。
俄罗斯是全球最大的能源出口国,被誉为“世界加油站”。截至2019年,俄罗斯天然气出口占全球出口份额接近20%,居全球第一;原油出口占全球出口份额也超过10%。
欧洲超过三分之一的天然气供应依赖于俄罗斯,一旦天然气价格持续飙升,将使得下游工业、制造业面临严峻考验,甚至迫使部分工业巨头减产、停产,进而威胁到欧洲经济复苏。能源危机让欧洲如头顶悬挂着达摩克利斯之剑。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全球能源政策中心创始主任贾森·博多夫认为:“我们正准备迎来一段动荡的时期。能源市场吃紧时,这种威胁就更加明显。”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全球能源市场呈现美国、沙特、俄罗斯三足鼎立的局面,三者油气出口份额占全球的大半。一旦俄罗油气出口量大幅减少甚至中断,势必造成能源出口市场的重新划分。
欧洲当下也没有可能完全摆脱对俄罗斯油气资源的依赖,天然气尤其如此。唯一有可能缓解欧洲对俄罗斯天然气依赖的,只有美国的液化天然气。这也将进一步加剧全球油气供给侧和需求侧的结构性失衡。
02
国内能源环境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及中国对能源需求的逐年攀升,且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尚未结束,叠加全球经济复苏前景迷雾重重,地缘冲突扰动,多方因素错综复杂,中国能源行业所承受的压力也随之加大。
能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能源安全直接影响国家安全、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稳定。近两年中央重点要求的“六稳六保”工作中,“保粮食能源安全”赫然在列。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与石油、天然气进口大国,2021年,我国原油进口量为5.13亿吨,原油对外依存度为72%左右。尤其是现如今,地缘政治的紧张局势、贸易保护主义的严峻,也会对我国现有的能源供应格局产生影响,进而给能源安全带来了新的挑战。摆脱能源桎梏状况,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构建多元化能源供应体系
近年来,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环境日益复杂,我们意识到强化能源安全、摆脱能源依赖的重要性。2021年中国进口管道气来源国6个,分别为土库曼斯坦、俄罗斯联邦、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缅甸、美国。
当下,我国正处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阶段,对能源消耗的依赖性高,为保障能源安全,需要加强能源供应体系的多元化。
在国外,应密切跟踪研判“一带一路”沿线油气资源国的形势,积极开展国家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能源流通进程,增加能源储备。
在国内,首要是确保能源供给安全,加大国内包括页岩气、煤层气、致密气等非常规天然气和海上油气的勘探开发,夯实储量资源基础,着力推动油气保供能力“再增强”,确保国内产量发挥“压舱石”作用。
推动能源可持续发展
尽管短期内以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为代表的化石能源作为主导能源的地位不会改变,但受全球气候变化、新技术发展等因素的多重影响,能源供应将持续向更为高效、清洁的方向发展,全球能源格局的转型之路已然开启,我国也已逐步展开。
一方面,需提高资源利用率,节能减排。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加快能源结构转型,我国提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重大战略决策。“碳中和”也从学术词汇成为大势所趋的“时代命题”。
近年来,我国通过优化工艺,推进煤炭、油气清洁高效利用,遏制高能耗、高排放行业盲目发展,取得了不错的成效。接下来,将继续坚持集约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路线,提高资源利用率,始终把节能减排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在推动“双碳”目标实现的过程中,加快构建能源节约型社会。
另一方面,大力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降低对国外石化资源的依赖,加快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已是势在必行。
在实际操作中,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确保掌握关键技术。这就需要优化产业经济结构,在新能源领域抓住弯道超车的机会,围绕太阳能、风能以及水能在内的可再生能源领域展开攻关。
同时,不断降低成本并实现规模化利用,正确处理好减碳和发展、短期与中长期、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力争在绿色能源领域掌握更多话语权。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没有谁能独善其身。虽然在能源转型的过程中阵痛是难免的,价格不稳定,部分落后企业会被淘汰,但作为一个拥有全门类工业体系的国家,中国具备很强的抗冲击能力。
最重要的是,从国家能源战略安全的角度来说,能源转型能将国家能源供给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解决能源进口可能被“卡脖子”的问题。


审批明显加快,重大项目集中开工,基建大潮来了?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JIC投资观察立场。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JIC投资观察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