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份顶层规划接连出台,指向中国制造业的一条重要主线
2022/3/23 18:00:00 JIC投资观察

JIC投资观察原创文章
作者:王阳,中国建投集团成员企业国泰基金基金经理
本文3174字,阅读时间约7分钟
这两天,两份有关中国能源发展的顶层规划接连出台,释放重要的政策信号。
3月22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全方位地制定了我国能源体系的发展目标。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规划》提出加快发展风电、太阳能发电,推动电力系统向适应大规模高比例新能源方向演进。
3月23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印发《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明确了我国氢能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应用前景以及核心目标,首次明确氢能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确定可再生能源制氢是主要发展方向。政策体系的逐步完善,将推动我国氢能产业链的实际发展,提升行业的长期预期,也有利于帮助具备技术实力的龙头厂商崛起。
这两份重要规划的出台,都指向“双碳”与能源革命这一重要的时代命题,而这也是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核心主线之一。
工信部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27.4%,相比2020年的26.18%,提升1.22个百分点,这也是2011年以来,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比重的首次上升。
重仓中国,是这个时代嘈杂旋律中,为数不多的投资共识。从中国制造的代工厂,到能源革命中不可替代的供应链条,在这场漫长而丰满的时代变革里,赛跑正在进入最关键的阶段。
重仓中国就是重仓中国制造业。
01
经济周期+创新周期

2022年,从目前来看,经济周期进入阶段性收缩阶段,后续会在哪些领域,以多强的政策刺激经济,还需等待政策的落地。
随着PPI见顶,整体大宗周期品扩张期进入后半程阶段,也因疫情等因素,2021年也加速了阶段性的供需错配,造成了价格快速上行的情况。从目前来看,可以确定的是,单纯跟随价格周期扩张而带来业绩快速上行的细分行业,下行压力会逐步显现。
可以选择的方向,整体上应该淡化价格预期,更加关注行业增量的层面具有竞争格局和技术创新的环节。另一方面,需关注地产行业是否有向上的变化,以此所带来的产业链的机会,例如建筑、建材、家电、轻工等行业。
市场流动性方面,预计仍会偏宽松,一方面疫情还在反复,另一方面经济需托底和跨周期调节,同时需对中小企业扶持和支持产业升级转型。目前经济状况下,预计政策和流动性水平整体偏宽松。另一方面,需关注美联储加息周期对国内市场的影响,以及国内货币政策的对策,这方面可能对整个权益市场有所影响。
从A股整个制造产业来看,按申万一级行业来划分,国防军工、电力设备、电子、汽车、有色金属、机械设备、基础化工、通信、计算机、家用电器、轻工等,这些行业可以大致按照经济周期和创新周期两个大类进行归类。
经济周期主要包括基建、地产、传统汽车等相关产业链。创新周期主要包括“双碳”+“科技赋能”相关,可延伸出新能源汽车、风光储、电子半导体、新材料、工控设备、计算机等相关产业链。
总体而言,经济周期和宏观总量更为相关,创新周期分散于各细分领域,在我国整体产业升级完成之前,更多呈现点状、线状和离散状,相对于经济周期的整体化和系统化有明显区别,在投资研究中需要逐步发掘。
原因在于,我国的经济体量已然足够庞大,即便在总量经济周期震荡阶段,依然可以发现其中的结构性机会,而这种机会预计会越来越多。
以下我们便从“双碳”+“科技赋能”+“传统经济周期”这几个方面对2022年中国制造业进行大致梳理。
02
双碳:新能车+光伏

1. 新能车
从中长期来看,新能车仍是最好的成长板块之一,目前国内渗透率在12%左右,未来仍有很大的成长潜力空间。
新能车从产业周期来看,有汽车电池化、汽车智能化、汽车互联化等三个大阶段。从2019年至今,市场主要是在认知汽车电池化的阶段,叠加2021年产业阶段性的供给不足,也加剧了中、上游环节出现价格大幅上涨的情况,单位盈利处于历史相对高位。
今年,这些环节需谨慎估值过高的风险,目前跌下来也需仔细甄别,是否有穿越周期的阿尔法能力。
展望2022年,智能化是需重点关注的领域,机会主要出现在电子、通信、计算机、汽零等环节。潜在风险是,估值虚高,无业绩支撑,往往会面临阶段性估值过高的情况。因此,在投资该环节的时候,需考虑估值和盈利的匹配以及参与时点等环节,比电池化的阶段更难。
汽车互联化,相对来说还处于探索状态,目前来看更多是出现在商业模式阶段,暂无优质和能落地的公司。
此外,关于2022年的新能车销量,目前预测的版本很多,但预测度的落地性都不高。从传统汽车的行业研究来看,车是一种很难预测的商品。和手机不同,车在应用场景、车型偏好、安全性价比、经济环境、产业政策等方面都受到很大影响。
所以一切精准的预测,从历史上来看都不可回溯,只有中长期方向上的趋势判断而没有短期精确数量上的确认。从可研究的角度来看,2021年行业放量是在二季度开始,所以逻辑上来说,去年的基数不高,今年或有不错的同比增速,下半年还需再跟踪和测算。
我们会持续关注中国和美国的产销量,目前美国新能车的渗透率不到3%,未来是非常重要的全球销售市场。
2. 光伏储能
全年节奏上,光伏景气度历来呈现逐季提升态势。尤其是过去补贴时代,在年底抢装时会呈现国内需求爆发的态势。今年,我们预计旺季仍在下半年,但平价后上下半年差异不会像以前那么大,季度需求预计从一季度开始逐步提升。
供给端,近期EVA粒子和光伏玻璃产能释放顺利,预计不会重演过去两年紧缺导致的价格暴涨行情。值得关注的是上游硅料,硅料全年有效产能预计在80万吨上下,预计满足240GW左右的终端需求,不会像去年一样紧缺,但今年整体会呈现紧平衡状态。
节奏上,考虑3个月爬坡期,硅料产能集中释放的节点可能在一季度末和三季度末,推动组件降价和终端景气度提升。尤其是一季度末,在上半年需求偏淡和10多万吨硅料产能集中爬坡释放共同作用下,硅料价格有望出现一定幅度回落,从而刺激终端需求释放。
而后,二季度至四季度可能处于供需双升的产业链博弈中,硅料价格预计震荡缓慢向下。明年及以后,预计硅料产能快速过剩,价格加速探底,利好终端。
光伏行业的潜在风险点有两点:
一是美国政策的反复。美国是海外重要市场,占比约15%。中国组件厂主要通过东南亚产能绕开关税出口,但仍然面临美国多种形式的阻碍。我们认为中国是光伏制造链的核心,美国光伏发展离不开中国,理性角度不会产生巨大影响但需要持续跟踪。
二是竞争格局的恶化。制造业长期的宿命只能挣到合理的利润,而很难通过品牌、情感等形式获取长期溢价。光伏作为一个空间巨大的行业,会吸引很多其他行业的公司加入,尤其在一些由于当前阶段性紧缺而产生高利润率的行业,如硅料和EVA粒子,已经吸引了一些在传统行业非常优秀的公司转型加入,可能会面临竞争格局的恶化。
今年将是光伏行业市场化真正起步的一年,行业在经历部分环节供需错配后,目前已经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到供给侧压力在缓解。后续就看行业实际需求的释放节奏,选取中长期竞争壁垒高,当前盈利处于周期中低部,成本曲线处于左侧,具有新的技术变化等环节的公司。
03
科技赋能:产业智能化升级+国产替代

科技赋能,是长期的产业演进方向,“产业智能化升级”+“国产替代”分散在国民经济中的各个领域。
产业智能化升级方面,我们可以看见的是,在传统汽车、家电、工程机械的智能化改造方面,如智数控机床、智能化工厂、激光设备等各细分领域存在产业机会,最大的产业效果是降低人工成本和增强产业效率。
举个例子,传统的做家电的工厂或者传统的做工程设备的工厂,车间职工比例大幅下降,基本用智能设备、智能制造去监管工序流程。
国产替代,近些年我们深刻感受到各个细分领域的进步。这背后主要有两个原因:
首先,国内的智能制造市场有了更大的应用场景,比如新能源汽车、光伏、储能、风电、扫地机器人、智能家电、国产手机、军工等;另一方面,主要是外在因素,贸易战和疫情加速了国产替代的步伐,未来可见的机会仍在扩大。
最后,我们还需考虑传统经济周期。传统经济周期代表了中国制造业崛起的产业路径,包括挖掘机、燃油车、通信运营设备、安防、市政检测系统、手机PC等。
这些产业不仅与地产和大基建的发展息息相关,同时也是中国最早一批海外出口行业。从趋势来看,这些行业与经济总量关联度更大,在研究和投资时应遵循“总量经济”+“慢变量”的投资逻辑。
展望未来,制造业的投资机会归根结底仍是产业趋势与优质企业的共振。不要用成长的阿尔法对抗行业周期的贝塔,也不要用成长的估值对抗周期的估值。
在资本市场,我们无法仅依靠某一种手段和方法取得常胜,构建投研体系和完善心态,才能更积极去面对时代和市场的变化,也才能更多地获得时代带给每个人的机遇。
注: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或承诺。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图片来源:unsplash.com/pexels.com


审批明显加快,重大项目集中开工,基建大潮来了?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JIC投资观察立场。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JIC投资观察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