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断头路”,建设统一大市场
2022/4/20 18:00:00 JIC投资观察

JIC投资观察原创文章
作者:王申,中国建投投资研究院
本文3172字,阅读时间约8分钟
4月10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简称《意见》)发布,引发了市场的热议。我们来简单谈一谈,为何要建设统一大市场?如何建立统一大市场?对经济有哪些影响?
01
建设统一大市场是历史趋势

“统一大市场”这个概念并非首次提出,《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早已在2021年12月17日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上审议通过,此次是正式发布。
其实,关于“统一市场”的提法从20年前的十四大就开始提出了,以后每四五年都会在全国党代会或中共中央全会上强调一次。

之所以要强调统一(大)市场,是为了纠偏地方保护主义,畅通国内市场循环,这是历史大趋势。
自1979年以来,中央政府为了鼓励制度创新和经济发展,允许地方突破窠臼灵活试点符合本地实际的经济政策。
但是,这也带来了地方政策的不规范和碎片化,并且在地方官员的晋升锦标赛模式下,官员的晋升与地方的经济发展相挂钩,容易形成“唯GDP论”。
地方政府为了超额完成KPI考核实现晋升,一方面寻求制度突破,吸引更多的投资,另一方面实施地方保护主义,防止本地资源外流。
长期碎片化的地方政策催生了同样碎片化的地方规范。最终这些带着各自差异的政策和规范,也逐渐固化,最终形成了各自的地方利益。
所以,中国虽然看上去是一个庞大的单一市场,但实际上已经被各种无形的“国界”分割的支离破碎。
当年上海有个关于断头路的段子。浦东新区发展迅猛,经济建设成就在全国范围内亦堪称独领风骚,但是却嫌弃毗邻的穷亲戚南汇区。
南汇积极地朝着浦东修路,希望能借此沾光,引来原本入驻浦东的企业;而浦东对此采取消极态度,不配合南汇接通道路,正是防着驻本区的企业通过便利的交通往南汇转移。
结果,南汇与浦东的行政界限之间出现了大量的断头路,造成交通不便。某位一直卡着通往南汇区道路修筑工作的浦东新区领导,在被调任南汇区以后,其立场很快发生了180°的大转弯。
卡路的人,立即摇身一变,为了何时能通路而四处奔波,利用各种公、私关系和人脉,四处去浦东新区政府通路子,但也终究无果。
浦东到南汇的断头路,在南汇并入浦东后半年全部打通,整个事情以这样一种戏剧性的结果而收尾。
但是,行政区合并的解决方案虽好但局限性很大,全国不可能都这么干,合并了县级区域,还有地市级、省级“隐形”界限存在。此外,地方保护主义还会带来寻租和腐败,会进一步固化各地以邻为壑的政策。
十四大以来,我国一直试图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实现国内市场的循环畅通。
我国印发的法律法规、五年规划、政府工作报告等文件中,涵盖了大量关于国内统一市场和阻止市场分割、抑制地方保护的关键词。
比如,2000年之前的政策改革,主要关注针对汽车、电力、烟草等特殊行业市场分割问题,2000年后则在市场整合方面新增了营商环境、负面清单等。
现在,中央再一次强调建立统一大市场,是中国经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内在要求。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下,一方面中美战略竞争压力与日俱增,海外市场也趋于饱和,我国外贸占全球的比重已达到天花板;另一方面,我国消费市场已跃升为世界第二,消费结构升级加快,内需市场的发展潜力巨大。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加快做大做强国内市场,来应对全球经济风险的挑战。
但是,我国市场体系长期存在制度规则不统一、要素资源流动不畅、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等突出问题,影响了市场功能的发挥。
通过改革巩固和扩展市场资源优势,形成大工厂和大市场的协同效应,是中国经济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必然选择。
02
统一大市场重在构建规则

2021年12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时强调,构建新发展格局,迫切需要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制度规则,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
当前国内市场虽然形式上统一,但不同的区域和行业营商环境差异极大,存在很多“软条款”、“暗规定”,影响了市场定价功能及超大市场优势的发挥,整体质量不高。
根据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2020年发布的《中国省份营商环境评价》,31个省级行政区首尾分数相差超一倍(第1名北京78.63分,第31名西藏35.78分)。
国内大循环需要统一国内市场规则,包括统一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从而提升中国市场体系的国际竞争力,促进“双循环”。
可以说,建设统一大市场首要在于重构中国经济规则,让市场规则统一、透明、公正、有效,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要打通各种规则的“断头路”,把原先因为要相互竞争,分散到各个省手里的信息之路、资源之路、市场之路、物流之路、交通之路、人才流通之路打通。
《意见》提出了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四统一”的基础制度,这是市场健康运行的底层规则,只有规则一致,政策和执行才能真正统一协同。
产权制度是市场之基,要完善依法平等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的制度体系;准入原则是市场的天平,要严格落实“全国一张清单”管理模式;公平竞争是市场的基本游戏法则,要坚持对各类市场主体一视同仁、平等对待;信用是市场成长的土壤,要形成全覆盖的信用信息网络。
“四统一”的基础制度规则涉及了交通物流、商品市场、要素市场、能源市场、资本市场、生态环境市场等,几乎涵盖了市场化改革的所有层面。
建设统一大市场希望达到的目标是“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
要真正打通“断头路”,形成高标准的全国统一市场体系,就要从制度上刹住各地利用负面清单来设置隐性地方保护标准之风,要从财税、社保福利、教育卫生和户籍制度等方面深化改革,进一步清除潜在的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形成的因素。
各地政府需要树立全局观,坚持“全国一盘棋”思想,不搞“小而全”的自我小循环,更不能以“内循”’的名义搞地区封锁,把新发展理念真正落实到统一大市场建设中去。
03
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意在深远

本次《意见》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更多是通过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市场效率等角度,释放长期改革红利,而非针对短期经济下行。
通过破立并举,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分阶段构建统一市场的基本制度与具体规则,具有重大的经济学意义。
一是降低交易成本。通过统一规则、统一市场,有利于扩大国内市场规模、降低经济运行成本,稳定潜在增长率。未来,还可以通过中国统一大市场的示范效应,对中国合作伙伴灌输中国规则、中国模式,降低对外交易的成本。
二是改善供给水平。在区域经济上,将形成“主体功能区”为特征、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布局,即要素禀赋将决定各省产业链优势;在投资上,破除因条块分割、重复建设形成产能过剩、投资低效的顽疾;在要素分配上,利用统一大市场实现要素自由流动,提升中国经济全要素生产率。
三是提高竞争力。对内破除垄断,包括行政垄断、自然垄断与信息垄断,完善《反垄断法》的落地执行效果,保护市场公平竞争,提高经济运行效率,提升中小企业竞争活力。
对外提高中国经济竞争力,利用中国统一的消费大市场,培育本土产业,参与贸易分工,通过形成市场规模优势,降低生产成本、实现产业升级,实现全球定价权的提升,提高未来中国的出口竞争力。
建设统一大市场,是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需要,是提升中国竞争力、破除中等收入陷阱的需要,是发挥各省市比较优势、解决城乡差异和地区差异的需要。
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是个长期的过程,难度不亚于一次小型全球化,需要长期的制度建设和运行磨合。
如兰小欢在《置身事内》一书中所言:“未来,只有继续推进各类要素的市场化改革,继续扩大开放,真正转变地方政府角色,从生产型政府转型为服务型政府,才能实现国内市场的巨大潜力,推动我国迈入中高收入国家行列。”
图片来源:unsplash.com/pexels.com


冲突未平,疫情又起!稳增长是当前中国经济最迫切的现实任务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JIC投资观察立场。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JIC投资观察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