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苏与挑战并存的中国资本市场(下篇)
2022/5/23 18:00:00 JIC投资观察

    

     JIC投资观察原创文章

     作者:高彦如,中国建投投资研究院

     本文4295字,阅读时间约10分钟

     2022年,全球货币环境“由松转紧”,我国经济稳增长压力加大,通胀可控,货币政策稳中趋松,财政政策发力可期。

     资本市场将全面实施注册制,配套制度改革加速推进,进一步完善资管行业细则,为资本设置“红绿灯”制度,并进一步推动资本市场高水平双向开放。

     2022年股票市场将继续牛市,债券市场利率将进一步下行,信用债分化加剧,大宗商品整体将趋于下行。

     01

     股票市场

    

     1.全面注册制构筑长牛基础

     过去三年,A股市场围绕着新股发行上市,构建了包含“交易制度、两融制度、公司治理和市场治理”的一揽子制度配套。

     2022年,全面注册制将带来持续的新产业和新公司,形成二级市场与实体产业正向反馈的良好市场生态,新产业获得融资的同时,用成长性消化估值,为投资者带来持续回报,筑牢A股长牛根基。

     以国际经验来看,全面注册制对当地股市是全面利好。

     例如,印度1992年全面推行注册制改革后,在印度经济持续增长,超级牛市开启了20年,孟买指数从1300点上升到4万余点。

     美国1933年实现注册制,牛市更长,美国投资者得到了足够多的收益。

     2021年,在美股437万亿以人民币计价的总市值中,近10年上市的公司市值为91万亿,占比21%。

     作为一个超过200年历史的市场,美国股市用5%的时间,更新了21%的市值,新陈代谢速度极高。新上市企业承担着市场近1/3的交易量,新陈代谢速度远超A股市场。

     从近十年上市的公司产业结构来看,互联网服务、信息技术和医药占据了66%,是真正的成长市场。

     2.股民资产配置将带动资金流向股市

     流动性方面,政策方面随着降息降准等货币工具以及偏积极的财政支持稳增长,市场流动性将逐步走向宽松。

     居民资金方面,我国居民资产配置正在经历从房地产和理财市场向权益市场转移。地产方面,房产政策不断加码,“房住不炒”背景下居民购房意愿下降。

     2020 年下半年以来,政策对房地产的调控持续发力:房地产三道红线、银行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

     各地住宅价格全面降温,背后是居民购房意愿的下降,因此居民资产面临“再配置”。

     理财方面,利率中枢下行,资管新规限制投资范围,银行理财收益率持续走低,对资金投向产生重要影响,更多低风险偏好资金将流入公募固收产品,而奉献偏好较高的资金将流入股市,特别是银行理财将提高权益资产配置占比。

     3.市场波动性加大

     2021年沪深两市波动幅度极小。2021年上证指数振幅仅为12%,沪指全年围绕在3500点上下震荡,换手率基本维持4%左右,窄幅震荡,创下了近20年最低振幅。

     相比之下,与2021年成交额相近的2015年,上证指数振幅高达71.95%,与2018-2020三年间30%左右的振幅也相差甚远。

     因此,预计2022年市场波动将相对加大,但在经济增速较缓的阶段,高增长奇迹企业较为稀缺,也意味着股市脱离了爆炒阶段,整体波动减少。

     4.风险因素不容忽视

     一是经济增速较缓,企业盈利能力偏弱,股市作为经济晴雨表,在基本面方面缺乏亮眼的支持力量。

     二是美国股市此轮牛市时间过久、涨幅过大,在美联储等主要经济体央行货币政策转向的紧缩预期下,一旦货币环境过度收紧,全球股市可能经受政策“紧缩”带来的震荡。

     从历史上看,美联储货币政策进入紧缩周期往往引发全球主要资产价格变化,股市可能在短期内剧烈震荡,特别是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会面临资本外流、本币贬值、国内风险资产价格下跌等不利冲击。

     虽然A股目前与美股关联性变小,但也会受到影响。

     另外,我国通胀超预期、地产超调、债务压力、新冠疫情长尾、地缘冲突等都有可能成为A股下行风险。

     5.预计2022年A股震荡中博弈,高盈利低估值为优选

     因此,2022年股票市场将在流动性、盈利情况与风险因素的博弈中震荡,走出前高后低的趋势。

     在政策稳增长力度加大时,可能会迎来阶段性机遇。

     当前A股整体估值不贵,全部A股市盈率中位数在36.5倍左右,低于2000年以来的历史中枢水平。低估值的中证500、中证1000、双创50等,增长潜力较大。

     在业绩增长稀缺的环境下,预计中下游制造、消费业绩有望正增长,其中绩优股将率先获得增量资金的加持。

     因此,行业配置方面,

     一是双碳领域,包括电力运营商、电网建设、储能、旧周期转型等。

     二是数字化领域,包括元宇宙、智能驾驶、AIoT+云计算等。

     三是安全领域,包括军工、农机、种业、供应链下的新材料、稀土等。

     四是资本市场改革领域,包括券商等。

     五是中游制造业,专精特新在政策支持下成为我国产业升级的具体抓手,存在较大机会。

     02

     债券市场

    

     利率债方面,当前政策尚不足以托底经济情况下,利率将进一步下行,直至更为有效的宽信用政策落地。基本面决定的主趋势决定着主要的利率走势。

     经济是基础,在此基础上,政策的应对决定了利率变化的节奏,特别是信贷和货币政策,决定了资金供需,进而决定利率变化。

     具体来说,货币越宽松,利率下行幅度越大;而信用扩张则将对利率带来调整压力。

     基本面依然是2022年利率走势的核心决定因素,虽然政策已经转向稳增长,但目前力度依然不足以托底经济,在政策组合方面,货币将继续宽松,但信用宽松力度依然不足,特别是对地方政府债务约束以及房地产需求不足对宽信用形成约束。

     因而,预计利率依然将继续下行,10年国债利率将逐步下行至接近2.6%水平。

     信用债方面,永煤事件以来,信用债市场分化加剧,市场选择也趋于一致,因此无论是一级市场融资还是二级市场交易,都集中在高资质主体和区域,弱资质主体存量债券明显减少且利差修复缓慢。

     即使煤炭、钢铁以及天津等地区城投利差明显收窄,融资也未有明显改善,依然未获得市场主流机构足够认可。

     目前信用债市主流投资机构风险定价能力仍然较弱,违约的风险承担能力与意识不足,内部制度更是尚未与违约概率配套,加剧风险规避态势。

     另一方面,高收益债投资者虽然快速增加,但体量依然相对有限,不足以改变当前弱资质主体退出的格局。

     由于信用市场建设前路漫漫,因而分化的态势将延续,特别是在基本面走弱和信用收缩环境。

     信用市场的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高收益债投资机构数量和力量不足,决定了信用分化的基础。

     而当前经济下滑和信用的收缩将加剧这一趋势。因而,在未来一段时期,分化依然是信用债市场主格局。等到实体信用显著扩张,融资状况明显改善,分化才会再次阶段性收敛。

     “固收+”与估值修复共同形成了2021年转债的优异表现,2022年需攻守兼备,同时关注收益与风险。

     2021年转债表现优异,转债指数涨幅超过了主要股指。

     这一方面是由于年初二八分化行情下转债估值跌出低位,另一方面,“固收+”的蓬勃发展也为转债带来了充沛的增量资金。

     而当前转债估值已经处于较高水平,但“固收+”是大趋势,持续进入的增量资金对估值依然在形成支撑,因而我们认为2022年转债投资应攻守兼备,均衡配置具有防守性的低估值品种和具有进攻性的高估值品种。

     03

     大宗商品

    

     从需求端看,全球需求是影响大宗商品价格走势的关键变量。2022 年,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对商品价格的支撑减弱。

     从供给端看,供给约束短期内或继续对大宗商品价格形成一定支撑,但中长期来看,

     一方面,随着发达国家财政刺激的逐步退出,居民劳动参与率逐步提升,生产加快恢复,供需缺口开始收窄;

     另一方面,新冠疫苗不断普及以及新冠特效药可能获得量产,资源国工业生产将持续恢复。

     此外,尽管疫情反复对供应链仍有冲击,但在各国政府的疏解下,物流运输困难的局面有望得到缓解。因此,中长期供给约束料趋于改善。

     从金融层面看,美联储此前正式宣布加快 Taper,并开启加息周期,将带动全球流动性边际收紧,美元指数亦将趋于走强,或对商品价格形成一定的负面冲击。

     实际上,在 2013 年美联储正式宣布 Taper 前后,南华工业品指数步入漫长的熊市。

     综上,2022年在全球商品需求进一步走弱的态势下,供给约束问题也将逐步得到改善,供需缺位有所改善。

     叠加美联储逐步收紧政策,金融宽松环境难以再现,因此本轮大宗商品的拐点或已出现,价格波动中枢将趋于下行。

     1.能化

     整体来看,能源供应修复。

     随着煤炭“保供稳价”政策稳定发力,我国煤炭市场电厂库存超预期回升,在2021年底较5年均值还增加了24%。

     北美原油和欧洲天然气库存仍处于历史绝对低位,但库存消耗速度也已在2021年四季度回归常态。

     但当前原油市场上,除季节性需求回升外,更主要的影响来自欧美通航下航空煤油消费的缺口补齐以?及目前俄乌冲突引起的原油恐慌。

     而供应修复预期成为市场价格波动分化的主导因素。?

     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一些商品产能或持续受限,部分新兴市场国家经济修复未完待续,商品需求周期被拉长,因此部分大宗商品或仍存在一些结构性机会。

     例如能源转型(光伏、风电装机)和下游电气化(新能源车、5G应用、相关电网改造)将贡献相关商品需求增量,锡、镍、铜、铝将受益于新增需求,其需求复合增速有望高于疫情前的水平。

     另外,海外资源“保护主义”倾向可能成为新的供应风险因素。

     在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清洁、稳定的能源与资源的重要性愈发凸显,从印尼的镍出口禁令到俄罗斯与欧洲之间的天然气管道纠纷,各国对关键矿产资源的“保护主义”倾向以及连带着的一系列地缘政治摩擦可能引发新的供应风险。

     另外,部分国家对农产品出口的限制,OPEC+会议对原油产量的调控、俄乌战争爆发等也加剧了大宗商品供应的不确定性。

     海外资源出口政策不确定性可能导致国内外供应溢价出现分化。

     2.黄金

     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对金价影响最大,美联储官员们预计2022年将加息三次。

     2022年1月6日利率期货显示,2022年将加息三次的概率为100%。

     加息给美元和美债收益率提供支撑,对金价不利。

     不过,在2015年12月开始的最近一轮加息周期中,每次美联储加息前,金价确实真的走弱,但每次美联储加息后,金价都迎来了一波涨势。

     不过本轮加息周期与以往有两处不同,一是通胀压力显著高于过去几轮经济周期;二是经济增长与通胀并不同步,加息过猛可能将经济带入衰退。

     以牺牲经济增长为代价去打压通胀的强势操作只在70年代滞胀时期才发生过,美联储未必能有如此决心。

     另一方面,2021年全球整体的通胀率达到4.3%,创10年来的新高,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通胀率创近五年新高,美国CPI高达6.8%。

     长期以来,黄金作为抵御通货膨胀的有效工具,2021年的全球通胀持续升温给金价提供了较强的支撑,预计2022年仍有一定的支撑,限制金价的下行空间。

     3.农产品

     农产品方面,一方面随着疫情影响逐步得到有效控制,各国农业生产逐步恢复,主要粮食、油脂品种积聚增产潜力,库存或缓慢回升,供给溢价大概率回落。

     另一方面,生猪产能处于去化尾声,预计本轮猪周期大概率在2022年二季度逐步走出,下半年我国生猪行业或将进入新一轮发展时期,猪价大概率筑底回升。

     参考文献:

     孙杰:《深交所中小板将并入主板》,《北京日报》2021年2月6日。

     孙杰:《A股屡破记录展现新气象》,《北京日报》2021年12月30日。

     昌校宇:《2021年,五大亮点勾勒资本市场改革成就》,证券日报2022年1月4日。

     图片来源:unsplash.com/pexels.com

    

    

     复苏与挑战并存的中国资本市场(上篇)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JIC投资观察立场。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JIC投资观察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