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过寒冬,汽车产业逐步复苏
2022/6/22 18:00:00 JIC投资观察
JIC投资观察原创文章
作者:任亚荣、周玲,中国建投成员企业中建投租赁
本文2909字,阅读时间约7分钟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目前的中国汽车市场,那就是“惨淡”。
今年4月以来,国内疫情呈现多发态势,吉林、上海、北京等地相继受到新冠疫情冲击,汽车行业产业链、供应链也经历了严酷考验。
01 双重原因
汽车产销大幅下滑双重原因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2022年4月汽车行业产销数据显示,4月汽车产销呈断崖式下跌,分别达到120.5万辆和118.1万辆,环比下降46.2%和47.1%,同比下降46.1%和47.6%。
当月销量跌破120万辆,创近十年以来同期月度销量新低。
2022年5月数据有所回升,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92.6万辆和186.2万辆,同比分别下降5.7%和12.6%。
2022年1-5月,汽车产销分别完成961.8万辆和955.5万辆,同比分别下降9.6%和12.2%。
如此惨淡,那么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从生产端来看,此轮大规模疫情导致部分汽车整车及供应链配套工厂停产,整车供应能力急剧下滑。
吉林省、上海市作为国内重要汽车和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汽车产量在全国占比合计超过20%。
为配合区域防疫管控,吉林和上海的汽车和零部件生产厂商实行封闭生产或停产,汽车生产受到严重影响。
汽车供应链涉及八大制造系统、数万零部件,是产业供应链中链条最长、管理难度最高的产业链之一,加之汽车行业上下游间实行严格的产品认证制度,短期更换供应商难度较大。
吉林和上海汽车零部件厂商产能下降,其影响扩散到上海和附近城市的整车企业、零部件供应商,加上进口零件受限,部分车企在零部件库存消化后无法维持生产。
同时物流效率的降低和运输时长不可控,生产供给能力急剧下滑,部分新车交付延期。
与此同时,芯片、钢材、铝材、电池等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又进一步推高了生产成本,多家车企宣布涨价。
从需求端来看,疫情之下居民收入下降,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明显下降,车市消费购买力受损,购车意愿普遍下降。很多消费者选择持币观望,消费信心不足,导致汽车销量惨淡。
02 生产端
保供稳链,推动复工复产
汽车产业关乎经济大盘稳定
汽车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性产业,产业链长、涉及面广、带动性强。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汽车类零售额占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9.9%。汽车是除房地产外最大的消费品,对上下游产业链拉动明显。
其上游会带动钢铁、能源、稀有金属等产业,下游会带动汽车装饰、汽车保险、汽车维护保养、停车等领域。因此,无论是稳就业、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还是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都与汽车产业息息相关。
我国既是全球最大的汽车生产国,也是全球最大的汽车消费国,汽车产业体系完整,市场需求量大且多元化,经济修复能力和自我循环能力都比较强,汽车产业可以说是稳定经济大盘的重要抓手。
央地协同打通供应链
面对汽车产销大幅下降的形势,工信部于4月11日上线“汽车产业链供应链畅通协调平台”,建立部省(市)协同联动机制,推动解决企业物流运输和复工复产问题,为汽车企业打通产业链供应链堵点卡点;同时梳理形成重点产业链供应链企业“白名单”,按照属地原则,加强央地协同解决零部件供应断点问题。
上海市建立红灯供应商专项协调机制,建成多个重要物资应急保供中转站。江苏省设立汽车产业链协调保供工作组,“一企一策”推动企业复工复产。
随着上海疫情的缓解,5月29日,上海市发布《上海市加快经济恢复和重振行动方案》,提出支持汽车、集成电路等制造业企业以点带链,实现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复工,稳步提高企业达产率。
6月1日起,上海进入全面有序复工复产复市,整车企业率先“起跑”。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汽车产业复工复产取得阶段性成效,汽车产销将逐渐恢复。
03 需求端
政策刺激,鼓励汽车消费
放宽汽车限购
4月25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持续恢复的意见》。
《意见》中明确指出:稳定增加汽车等大宗消费,各地区不得新增汽车限购措施,已实施限购的地区逐步增加汽车增量指标数量,放宽购车人员资格限制,鼓励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限购地区实施城区、郊区指标差异化政策,更多通过法律、经济和科技手段调节汽车使用,因地制宜逐步取消汽车限购,推动汽车等消费品由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
建立健全汽车改装行业管理机制,加快发展汽车后市场。全面取消二手车限迁政策,落实小型非营运二手车交易登记跨省通办措施。对皮卡车进城实施精细化管理,研究进一步放宽皮卡车进城限制。
减收车辆购置税
5月31日,国务院印发《扎实稳住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提出六个方面33项具体措施及分工安排。
其中包括鼓励对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货车司机贷款及受疫情影响的个人住房与消费贷款等实施延期还本付息,加大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力度;稳定增加汽车等大宗消费,并确指出要“研究今年内对一定排量以下乘用车减征车辆购置税的支持政策”。
《措施》公布后,财政部、税务总局发布了《关于减征部分乘用车车辆购置税的公告》,对购置日期在2022年6月1日至12月31日期间且单车价格(不含增值税)不超过30万元的2.0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减半征收车辆购置税。
多地推出汽车消费补贴
5月以来,广东、山东、湖北、海南、吉林等多地出台汽车消费政策,挖掘汽车消费潜能,提振消费信心。
广东增加3万个购车指标,鼓励购置新能源汽车;辽宁沈阳发放1亿元汽车消费补贴;吉林长春将面向在该市购车的个人消费者发放5000万元汽车消费补贴;山东计划投入5亿元消费券拉动车市;湖北推出汽车换新、汽车下乡、新能源车消费等措施,对报废、新购、换新等消费给予2000-8000元补贴;上海市年内新增非营业性客车牌照额度4万个,并按照国家政策要求阶段性减征部分乘用车购置税。
04 政策端
多措并举,提升回暖预期
政策聚焦产业全链条
政策从生产到流通、消费一起抓,既有财税政策,又有产业调整政策,生产端对主机厂全面复工复产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兼顾行业特点和公平,流通和消费端则有助于改善经销商的生存状态,提振行业信心。
2.政策更具普惠性
此次减征部分乘用车购置税政策充分考虑了释放汽车消费潜力的政策目标,结合汽车消费趋势,将排量上限设定为2.0升,力度远超2009-2010年、2015-2017年实施的两轮小排量乘用车购置税优惠政策。
同时,价格封顶在30万元,不仅惠及主流合资品牌,豪华车品牌也在受惠之列。该措施能够确保政策惠及普通消费群,还可能进一步刺激部分车企调整车型售价。
3.加快二手车市场发展
本轮政策措施加快取消对二手车交易的不合理限制,严格落实全面取消二手车限迁政策,推动进一步取消限迁政策,完善二手车市场主体登记注册、备案和车辆交易登记管理规定,有利于企业开展二手车业务,促进二手车商品化、规模化流通,盘活存量汽车市场。
目前,上海、北京的生产生活已逐步恢复正常,扩大内需、助企纾困、保供稳价、保障民生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正在显效,前期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货运物流持续恢复,触底反弹的动能正在集聚。
对于车企来说,能否抓住时机,结合政策东风,加快推出与之匹配的产品和服务,恢复产业信心,将决定能否扩大市场份额。
同时,随着我国车市的逐渐复苏,我们有理由相信,下半年汽车市场有望走出困境,企稳回升,让我们拭目以待。
图片来源:unsplash.com/pexels.com
穿越迷雾看楼市:哪些因素在背后主导?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JIC投资观察立场。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JIC投资观察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