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防美国假“衰”变全球真“衰”
2022/8/3 18:00:00 JIC投资观察

    

     JIC投资观察原创文章

     作者:王申,中国建投投资研究院

     本文3341字,阅读时间约8分钟

     美国商务部7月28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第二季度美国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按年率计算环比初值下滑0.9%,远不及市场预期的增长0.3%,连续第二个季度萎缩(一季度环比负增长1.6%),美国陷入“技术性衰退”。

     不过,市场并不认为这是真正的“衰退”,因为美国经济增长虽然放缓,但劳动力市场依然强劲。IMF最新预计,美国2022年和2023年经济增长预期分别为2.3%和1.0%。

     而二季度以来全球通胀持续升温对于全球经济的影响更值得关注,如果对于高通胀处理不当,那么美国假“衰”可能会变成全球真“衰”。

     01

     多因素交织触发全球通胀爆表

    

     7月13日,美国劳工部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6月美国CPI环比上涨1.3%,同比增长9.1%,远高于市场预期,同比涨幅为1981年11月以来最大值。

     不仅美国通胀爆表,欧日韩等发达国家、新兴市场及发展中国家业都面临通胀难题,6月公布的CPI同比均处历史高位,欧元区8.6%、韩国6.05%、印度7.01%、土耳其78.62%、阿根廷64.0%。

     之所以出现通胀持续高温,是因为多因素共同交织作用的结果。

     一是财政赤字货币化,为了应对新冠疫情各国纷纷出台财政刺激计划并由中央银行购买增发的国债,在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宽松的货币政策不会引发通胀,但是当全球逐渐适应了疫情影响而需求逐步复苏时,增发的货币就会引发通货膨胀。

     二是俄乌冲突长期化,中断了俄乌两国的粮食与能源出口,而对俄制裁对全球供应链产生了新一轮脉冲,引发了运输困难、商品涨价,部分国家限制粮食、能源和其他关键大宗商品的贸易,这反过来加剧了大宗商品短缺。

     三是全球经济碎片化,地缘政治冲突、中美全面竞争引发供应链重构、投资壁垒升高、支付系统分裂,都将进一步推高各国经济成本,IMF的研究估计,仅技术分裂就可能导致许多国家的GDP损失5%。

     从大宗商品走势及全球供应链重启来看,下半年通胀将逐渐缓解。目前,路透CRB大宗商品价格指数比最高点下降了约20%,粮食价格跌回俄乌冲突前水平,原油价格从最高点回撤了1/4,7月上半月WTI期货价同比上涨37%,增速比6月份降低23个百分点。

     此外,随着5、6月份中国逐步摆脱疫情冲击而重启经济,全球供应链紧张局面缓解,能够降低全球通胀水平。从出口数据看,中国工厂在快速复苏,5月份我国外贸进出口同比增长9.5%,增速较4月份加快9.4个百分点,6月份增速进一步提升至14.3%。

     PPI向CPI的传导周期需要两三个月,在大宗商品去年的基数效应及6月以来价格冲高回落的共同作用下,预计三季度末开始全球通胀将会从高点开始回落。

     虽然通胀预期从高点回落,但未来一年内仍在高位运行,欧美的通胀预期水平均远高于2%的目标通胀率。

     美国方面,7月1年通胀预期终值5.2%,低于预期的5.3%,前值为5.3%,今年稍早,该短期通胀预期一度达到5.4%,创下1981年以来的最高水平;5年通胀预期初值2.8%,创12个月新低,预期3%,前值3.1%。

     欧盟的通胀预期水平高于美国,欧盟委员会7月最新预计,2022年和明年的通胀率分别为7.6%和4%,高于此前预测的6.1%和2.7%。

     02

     高通胀影响全球经济复苏

    

     6月CPI数据爆表后,各国央行纷纷采取行动激进加息。

     7月13日,加拿大央行今年第四次加息100个基点,基准利率因此升至2008年以来最高水平;韩国加息50个基点,这是去年8月以来的第6次加息;新西兰央行也连续第三次加息50个基点;美联储再次加息75个基点;欧洲央行也已首次加息50个基点。

     新兴市场也处于加息通道中,墨西哥、阿根廷、哥伦比亚、秘鲁、巴西、智利都已连续多次大幅加息。但是,高通胀与激进加息将会严重影响全球经济疫后复苏。

     经济滞胀风险大增。

     高通胀和加息会打压消费者信心,降低经济增长中枢,今年以来国际组织多次下调对未来经济增长的预测,全球滞胀风险正在增加。

     6月7日,世界银行将今年全球GDP增长率的预测值由1月份的4.1%下调至2.9%,预计2023年增长将进一步放缓至2.2%。

     7月26日,IMF发布《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更新内容,认为全球超预期通胀引发金融环境收紧,乌克兰危机的负面溢出效应等进一步冲击世界经济。

     IMF预计,世界经济增速将由去年的6.1%放缓至今年的3.2%,比4月预测低0.4个百分点,预计2023年世界经济增速为2.9%,比4月预测低0.7个百分点;美国2022年和2023年经济增长预期分别为2.3%和1.0%,分别比4月预测下调1.4和1.3个百分点;欧元区今明两年经济增长预期分别为2.6%和1.2%,较4月预测分别下调0.2和1.1个百分点。

     欧盟委员会在2022年夏季经济预测中,估计欧元区19个国家2022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将仅为2.6%,2023年将仅为1.4%,而此前的增长预期分别为2.7%和2.3%。

     金融市场动荡不安。

     为了应对高通膨,美联储采取了激进的加息政策,导致全球资金流动回流美国,影响到汇市股市等金融市场的稳定。

     美元兑六种主要货币的汇率在7月份升至20年高位,欧元兑美元7月13日汇率跌破平价,英镑今年也已下跌10%以上,日元兑美元汇率跌至1998年以来的最低水平;新兴市场国家汇率也大幅贬值,耳其里拉贬值幅度最大为23.31%,阿根廷比索次之为16.47%。

     美联储升息和本币贬值还导致资本大量流出新兴市场,根据国际金融协会(IIF)统计,4-6月新兴市场权益和债券市场连续4个月录得净流出,今年上半年累计资本净流出约40亿美元,而去年同期是净流入约1800亿美元。

     本币贬值加重了外债负担,资本流出易导致外汇储备枯竭,易诱发新兴市场及发展中国家债务风暴,斯里兰卡已经倒下,其它规模较小、结构单一、外债沉重的经济体也岌岌可危。

     全球经济失衡加剧。

     高通胀导致脆弱国家的经济更容易遭受重创,由于粮食、能源等商品价格大幅上扬,加重了低收入国家人口的生活负担,由此产生的经济混乱和社会动荡反过来进一步打压了脆弱国家的经济复苏。

     通胀高烧不退还加剧了全球价值链的不平衡性,掌握芯片等高端科技的产业链上游国家因相关产品价格上涨获益,而以产品加工业和制造业为主的产业链中下游发展中国家,既面临原材料成本的增加,又面临价格上涨导致收益的不确定性,将受到较大的负面影响。

     因此,全球经济分化可能加剧,美欧等储备货币国更容易在通胀退坡后即时采取政策转向、防止经济衰退,少量资源出口国将受益于通胀带来的资源涨价,但是大部分新兴市场及发展中国家则可能会同时受高物价和高利率的困扰,货币政策转向受制于资本外逃和黯淡的经济前景。

     此外,俄乌冲突为代表的新一轮地缘政治冲突,加大了各国之间的离心力,部分国家之间的经济脱钩增大了WTO、G20等多边机制的政策协调难度。

     03

     全球通胀负面冲击我国经济

    

     商品价格高企带来输入性通胀,对稳增长政策形成掣肘。

     由于大宗商品将持续高位运行,输入性通胀风险仍然较大,虽然PPI同比开始边际下降,但是通胀开始向下游传导,6月CPI同比上升至2.5%,比上月提高了0.4个百分点。

     输入性通胀一方面通过成本冲击侵蚀企业利润,另一方面由于需求不旺影响企业销量,企业经营容易遭受困难。

     输入性通胀还会对稳增长政策形成掣肘,为了对抗通胀需要收紧政策,但是会打压内需复苏、加大信用风险暴露,将更考验财政和货币政策的适度与精准。

     全球经济放缓增加出口压力,产业链竞争日趋激烈。

     虽然国内产业链供应链的有序恢复将起到持续激活经济主体、巩固贸易优势的作用,但在海外需求回落和高基数效应的叠加作用之下,出口增速大概率将呈现缓慢减速的态势。

     此外,美国高通胀如果从三季度开始逐渐缓和,那么拜登政府取消对华加征关税的动力也会降低,产业链“去中国化”战略会继续推进。

     随着东南亚、印度等国经济的快速复苏,中国对外贸易的竞争压力也会显著加剧。因此,我国出口压力与产业竞争各压力都会加大。

     美联储加息引发资本外流,人民币资产与汇率承压。

     美联储激进的加息和缩表,会引起全球金融金融市场的动荡,造成市场风险偏好下降,驱动中国出现阶段性的资本外流,中国的海外投资和贷款可能会受到冲击,进而可能影响本国的主权债务评级,增大资本外流压力。

     在这种情况下,人民币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都会可能出现估值下滑,进而影响投资和经济,而人民币汇率可能也会出现贬值预期,波动区间扩大。

     图片来源:unsplash.com/pexels.com

    

    

     75基点靴子再落地,美联储加息大法背后的中国“映像”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JIC投资观察立场。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JIC投资观察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