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之路,看金融机构的未来机遇
2022/11/16 18:00:00 JIC投资观察

    

     JIC投资观察原创文章

     作者:吕梁,中国建投投资研究院

     本文4447字,阅读时间约11分钟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更是现代经济运行的核心。如何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应对风险挑战,进而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金融力量,是一个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回答的问题。

     中西方的现代化模式有何差异?我们说的“现代化”又是否等于“工业化”?金融机构又应怎样抓住发展机遇?本文作者将为大家一一解答。

     01

     “现代化”与“工业化”

    

     现代化本身是对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的改造,必然以生产力的发展为内在动力。在人类现代化进程中,由于资本主义国家最早借助工业化而实现了现代化,工业化就成为一个落后国家或发展中国家无法绕开的问题。

     著名历史学家、中国现代化理论化研究的开创者罗荣渠教授曾说,“现代化实质上就是工业化,更确切地说,是经济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过程……可以说,今天所有在经济上处于欠发达或开发不足的国家都共同致力于工业化的目标,把它作为根本改变国家面貌和国际地位的战略性措施。”因此,“现代化”普遍被定义为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进程。

     相对于农业文明来说,工业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工业文明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文明,但“工业化”又远不能等同于“现代化”。除“工业化”这一基本内容外,“现代化”还包括其他如政治、社会、文化、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内涵,而其中有不少是由“工业化”这一大变革过程所必然引起而发生变化的。

     总之,“现代化”与“工业化”有着密切且必然的联系。相同之处在于:一方面,二者都直接依赖和标志着技术创新/革命;另一方面,二者又都伴随着生产的组织变革和结构调整。同时也要看到,二者之间又存在不同之处:一是从内容范围来说,“现代化”的内涵远比“工业化”要广泛;二是从时间过程来说,“现代化”也远比“工业化”要久远。“工业化”只是人类社会历史上的一个特定发展阶段,而“现代化”则是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历史长河。

     02

     西方现代化进程的规律和反思

    

    


     现代化的实践缘起于西方,西方国家借此首先进入到发达阶段,积累了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教训,反映了现代化发展的普遍规律,同时也在很长时间内引领了现代化的潮流。

     西方各国根据本国国情、通过不同的模式实现了国家的现代化,并从其结果的共性中给出了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和一般规律。总结来说,西方现代化是以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为基础,以科技和文化创新为驱动,以政治与社会革命为保障,同时呈现出外向型、扩张型的特点。

     当然,西方国家内部的现代化进程也存在较大差异。比如,英美现代化主要是在个体企业家和自由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实现的,这种模式强调市场力量主导,倡导私有制加市场竞争;德国现代化更多地依靠政府力量和政治精英来组织信贷、协调和规划发展。此外,还形成了北欧模式等现代化道路。

     西方现代化进程的历史,是既体现进步、繁荣、文明、富裕,也包含侵略、剥削和压迫的历史。葡萄牙、西班牙以及后来的英国和美国,这些第一批走向现代化的国家以贩卖黑奴为手段,获取了大量原始资本的积累。马克思指出:“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在工业化大生产时期,由于大规模竞争和垄断的出现,资本主义开始在世界各地疯狂进行殖民扩张,通过侵略、剥削、压迫的手段实现对资本的无限追求。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就是西方现代化侵略、剥削和破坏本质的最直接体现。

     20世纪中叶帝国主义殖民体系逐步瓦解,“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众多落后国家纷纷开启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在这一过程中,西方国家极力推行“资本主义化”的现代化模式,主导世界现代化格局。不难发现,虽然直接的殖民扩张结束了,但西方国家仍然在经济领域“殖民”,在意识形态领域宣扬“唯西方论”,试图把“西化”的现代化发展模式推向世界各地。

     然而,20世纪以来,很多发展中国家按照西方模式,不仅没有实现现代化,反而失去了发展自主性,错过了发展机遇期,进而落入西方的发展陷阱。而且,近年来,西方国家自身也集体性陷入不同程度的困境,出现了经济停滞、政治混乱、人口结构失衡、民粹主义和逆全球化浪潮上升等问题,“西方模式”的输出也日渐衰落。当下,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现代化绝不等同于“西方化”,“西方模式”也不可能是现代化的唯一模式。

     03

     中国式现代化下的金融使命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被动地卷入世界历史进程中,由此开启了现代化探索之路。同时,也注定了早期中国现代化之路跳不出西方现代化的模式。

     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仁人志士共同的理想和追求,也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不懈探索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在某种意义上,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一部百年现代化的探索史。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对于现代化的认识与实践也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拓展和深化的过程。

     站在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怎么建设,需要指出一条清晰的道路。基于此,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并进一步阐释了“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五大特征,将现代化强国的宏大叙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愿景更加具象化。

     通过进一步梳理报告对于“金融”及“资本”等相关字眼的表述,不难发现,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中国金融业的职责使命跃然纸上。总结来说,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以高质量金融服务国家战略,支持实体经济,助力高质量发展;二是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维护好国家的金融稳定和金融安全。

     04

     当前形势判断的两点变化及挑战

    

     一是对战略形势判断的变化。

     党中央对于全球格局和形势的判断,会极大地影响国内政策的走向。“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目前中央对世界形势最重要的判断。2018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提出,“当前中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此后,总书记又多次重申这一论断,并出现了两次补充性调整,分别出现了“动荡变革期”和“新的动荡变革期”的提法,对百年变局的阶段性特征进行了更加具化的阐述。

     在二十大报告中,党中央对全球形势的判断,仍然是延续了“新的动荡变革期”这一表述。但是,对于中国发展环境的判断则出现了重大变化。

     “战略机遇期”原本是过去一段时期的基本判断,比如五中全会有这样的表述,“全会深入分析了我国发展环境面临的深刻复杂变化,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

     现在的变化在于,没有否认我们仍然存在“战略机遇”,但是对于“战略机遇期”的总体判断变成了“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而且,对以往“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世界主旋律”的判断也有所调整,取而代之的是“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取决于各国人民的抉择”。以上表述攸关全局,需要继续观察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明年政府工作报告的相关表述。

     二是对经济增长重要性的变化。

     对于整个战略形势的判断,会影响到国内经济工作优先顺序的判断。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这个表述也是首次出现,值得高度重视。

    

     从上表可以看出,“量”是和“质”对应出现的。在2019年底,对于“量”的表述排在前面;但到了2021年底,对于“质”的表述则排在前面;二十大报告继续将“质”排在“量”的前面,而且对于“质”的要求是“有效提升”而非以往的“稳步提升”,显得更为迫切,应当予以重点关注。

     05

     金融机构应重点关注的三大发展机遇

    

     一是金融支持科技创新。与十九大报告相比,二十大报告将“创新”和“安全”两个主题扩展为两个单独的部分,被放到了更高的层面上进行阐释。

     在进入21世纪的前两个十年里,中国享受到了人口红利与金融周期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而在进入新发展阶段后,投入要素(最主要的是劳动和资本)的贡献率会降低,创新将成为未来十年最重要的发展驱动力。

     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塑造发展新动能,离不开高质量金融的大力支撑。金融机构要进一步聚焦国家战略方向,将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为重点服务领域,在创新科创金融产品和服务、搭建科创金融服务平台、加大对科创企业融资支持力度等方面持续用力。

     二是金融助力绿色发展。二十大报告专门用一个部分的篇幅就“推进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战略部署,可见党中央对于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高度重视。

     有测算表明,中国实现“双碳”所需资金投入规模为150-300万亿人民币,这意味着我国每年需要投资3.75-7.5万亿人民币,如此巨大的资金需求,绝大部分需要通过金融体系利用市场资金加以弥补。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同比增长超40%;截至二季度末,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19.55万亿元,同比增长40.4%,高于各项贷款增速29.6个百分点。

     绿色金融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甚至可称之为我国金融行业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引擎。金融机构应抓住机遇,通过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深度赋能污染防治、绿色制造、节能环保、绿色交通、清洁能源等重点领域;同时,优化绿色金融业绩评价体系,发挥好“指挥棒”作用,引导资源向绿色经济项目合理倾斜,提升资产“绿色”程度,助力产业优化升级。

     三是金融在居民财富积累机制中大有可为。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完善分配制度,强调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规范财富积累机制。”其中,“规范财富积累机制”的提法是首次出现。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共同富裕是一个重要特征,而财富的分配秩序和财富的积累机制则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充分必要条件。在规范财富积累机制时,不仅要考虑到财富分配是否公平合理,还要考虑到财富积累是否可持续。

     从普通居民财富效应来看,过去十多年来最好的资产,最具代表性的当属美国的股票和中国的房地产。但在如今这一时点上,美国货币政策的调整加剧了美国股票市场的动荡,而我国对于房地产的定位也发生了变化,尤其是在“房住不炒”框架下,房地产的投资价值、投资属性在降低。对于金融机构来讲,如何在波动的市场环境下提供相对低波动的财富管理产品,并最终把实实在在的收益率转化成投资者的财富效应,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图片来源:unsplash.com/pexels.com

    

    

    大数据时代下,如何解决数据隐私之痛?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JIC投资观察立场。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JIC投资观察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