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高浪急,2023年中国经济将如何承压前行?
2022/12/19 18:00:00 JIC投资观察

    

     JIC投资观察原创文章

     作者:李浩,中国建投研究院

     本文3982字,阅读时间约10分钟

     12月15日至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是在外部环境风高浪急、国内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凸显的背景下召开的,因此备受外界关注。会议为明年经济工作指明了方向,释放出一系列值得期待的积极信号。

     01 总体形式判断

     “三重压力”仍然较大,继续坚持稳中求进

    

     本次会议指出,“当前我国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外部环境动荡不安,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影响加深”

    

     从最新的宏观经济走势看,中央做出的判断十分准确。受到全国多地疫情扩散影响,近期经济供需两端持续走弱,11月主要经济指标低于预期;特别是消费活动受到最为严重的冲击,增速由10月的-0.5%大幅回落至-5.9%。与此同时,疫情发生以来维持较高景气度的外需也出现了明显回落。

     在内外部困难挑战明显增多的情况下,“稳中求进”工作主基调在今年会议定调中得到继续延续;同时,会议特别强调,“对于我们这么大的经济体而言,保持经济平稳运行至关重要”。可以预见,“稳增长”仍将是2023年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的首要任务。

     考虑到2021年以来我国宏观政策相对稳健、没有“大水漫灌”,当前温和可控的通胀水平为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留出了较为充足的政策空间;加之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的基础没有改变,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都取得了明显成效,2023年中国经济具备在低基数之上实现超预期增长条件,大概率能够重回5.5%左右的中长期潜在增速区间。

     02 宏观政策取向

     为“稳预期、提信心”提供可持续支撑

    

     本次会议特别提到,“要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纲举目张做好经济工作”。这表明“稳预期”将是明年宏观政策的重要目标。这次还增加了“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的提法,这意味着在内外需同时转弱的情况下,明年宏观政策基调将更为积极,并将更为重视对市场预期的呵护。

    

     从财政政策来看,本次会议的表态相较于去年的“提升效能,注重精准”进一步强化为“加力提效”。这意味着2023年财政扩张仍将是宏观政策发力的主要动能。预计赤字和专项债规模都将会继续保持一定强度以拉动总需求,并将由注重通过基建投资拉动转向投资和消费并重。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本次对财政政策的表述新增了“保障财政可持续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可控”,并提出“要加大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力度,推动财力下沉”。2022年以来,受减税降费力度加大、防疫支出增加和土地出让收入减少的多重影响,地方财政显著承压。因此,2023年政策扩张或将更为依靠中央财政加杠杆。

     从货币政策来看,本次会议定调为“精准有力”,与去年的“灵活适度”相比,更为强调对结构化工具的运用,以及政策托底信心的反映。2022年以来,货币层面一直比较宽松,但政策的边际效能却由于居民和企业部门加杠杆意愿不足而减弱,甚至出现了一定“流动性淤积”的迹象;另外,本次会议再次强调“稳物价”,近期央行在多个场合也提到对通胀潜在上行的警惕。因此,随着经济回升,预计货币维持稳健中性的可能性较大;除非复苏出现较大波折,总量工具运用仍会比较谨慎,结构性工具将是明年的主要发力点。“宽信用”将依照本次会议的要求,重点聚焦于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

     03 增强国内循环动能

     恢复和扩大消费是关键抓手

    

     当前国际环境复杂严峻,全球“滞涨”风险加剧,外需收缩趋势恐将持续。无论对于2023年,还是未来更长时期,增强国内大循环的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无疑都将具有重要意义。本次会议相较于去年,也进一步加大了对扩内需的部署,并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首要位置。

     在疫情的影响下,国内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意愿都遭遇了较大冲击。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GDP的贡献为41.3%,较2021年末下降了24.1个百分点。本次会议强调了“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三大抓手,以及“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三个重点方向。近期,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也对促进消费,加快消费提质升级做了全面部署。随着疫情防控优化措施的逐步落地见效,乐观估计消费场景的物理限制在2023年上半年将显著好转,消费潜力也有望进一步释放。

     不过,考虑到各地疫情“过峰”的影响还存在一定不确定性,居民资产负债表状况也有待改善。因此,在消费总体向好趋势之下,复苏挑战依然艰巨,不仅需要切实提振居民对未来收入的预期,也需积极出台相关政策刺激消费增长。

     消费慢变量的负循环局面,需要新的抓手来打破。所以,投资对内需的驱动作用仍然不容忽视。本次会议再次强调“要通过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加快实施“十四五”重大工程,加强区域间基础设施联通。政策性金融要加大对符合国家发展规划重大项目的融资支持。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国家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建设。”从这一表态看,明年基建投资有望延续较高增速。

     04 供给侧

     着力通过高质量供给创造有效需求

    

     本次会议再次强调,“更好统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内需,通过高质量供给创造有效需求”,并且首次在产业政策层面着重提出“发展与安全并举”,明确“狠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同时,会议指出明年经济工作要“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围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找准关键核心术和零部件薄弱环节,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攻关,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等。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经济发展将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当前我国产业体系还存在一系列短板,特别是金融、科技、产业的脱节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因此,我国要以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为牵引,增强金融主动服务实体经济的意愿和能力,围绕关键技术领域开展科技项目攻关,推进金融、科技、产业深度融合和良性循环。明年产业升级的相关政策部署也将是经济工作的重点内容。

     05 房地产

     以新发展模式发挥经济支柱作用

    

     自2021年下半年以来,国内头部房企风险暴露频发,地产销售端和融资端均明显恶化;进入2022年以来,市场进一步深度调整,特别是“烂尾楼”“断供潮”频发 ,对居民购房和企业投资信心都造成打击。作为阶段性经济增长的最大变量,本次会议对房地产未来发展如何定调备受关注。

     相较于2021年,本次会议把房地产内容放入“防风险”的框架下论述,再次强调了“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的意义,并对头部房企风险及其资产负债状况予以了重点关注。这表明,房地产政策拐点已经出现,即从防控资产价格过快上涨的调控限制导向,转向以流动性支持和预期引导为主贯彻“三稳”的底线思维导向。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会议指出,要“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构建行业新发展模式在2021年以来被多次提及,但平稳过渡则是首次被强调,一定程度体现了对此前调控引发行业大起大落的“纠偏”之意。这意味着在“房住不炒”总基调下实现良性循环仍是房地产行业发展的未来目标,但过程将会是长期的“软着陆”。

     结合近期高层关于“房地产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的表态,2023年房地产市场有望开启稳定和复苏,对经济增长的拖累将显著减弱。随着销售端和融资端各项支持政策逐步显效,从数据层面来说,行业下行趋势在明年上半年将得到企稳。

     除了上述重要关注点与会议公报中对应的阐述。另外还有一些表述提法值得重点关注:

     (1)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一方面,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

     (2)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支持平台企业在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

     (3)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扩大市场准入,加大现代服务业领域开放力度。

     (4)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及时有效缓解结构性物价上涨给部分困难群众带来的影响。

     (5)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因时因势优化疫情防控措施,认真落实新阶段疫情防控各项举措。

     总体看,稳字当头,坚定信心将在2023年成为经济工作贯穿全年的主基调。一季度乃至上半年还将有一系列经济刺激政策组合落地,国内经济在积极宽松的环境下有望企稳回升,预计全年走势将呈现“前低后高”逐季上行态势,并有望实现5.5%的增速水平。

     图片来源:unsplash.com/pexels.com

    

    

     后疫情时代来临,经济蓝图已绘就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JIC投资观察立场。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之建议、推荐或指引。文章版权属于原著作权人,若您认为此文不宜被收录供大家免费阅读,请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我们收到通知后,会立即将您的作品从本网站删除。

返回 JIC投资观察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