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尘暴频发,绿色能源向阳而生
2023/4/26 18:00:00 JIC投资观察

    

     JIC投资观察原创文章

     作者:刘桦蓉、康国鑫

     中国建投成员企业建投租赁

     本文3489字,阅读时间约8分钟

     4月中旬,超级沙尘暴席卷我国北京、山东、河北、内蒙古等18省区市,橘黄色的天空再度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多地空气质量达到严重污染水平。截至昨天,我国已出现11次沙尘天气,较常年同期频次翻了一倍,也是近10年中频次最多的一年。

     近期影响中国的沙尘天气主要起源于蒙古国南部戈壁荒漠。沙尘天气的形成需满足3个主要条件:持久强劲的大风、沙尘源和低层大气不稳定。蒙古国近年来气候变化非常剧烈,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增温幅度大概是全球增温幅度的两倍以上,加之当地降水量减少,进一步加剧了干旱化。气候变化会加剧环境和生态压力及其脆弱性。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极端天气已超越地球“咳嗽”的警戒程度,遏制全球变暖、拯救地球家园,成为了全人类共同的使命。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世界各主要经济体逐渐达成碳减排的共识。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世界最大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正在逐渐走出一条能源结构多元化、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的新路。

     作为近年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光伏发电,因其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征,已然厚积薄发,成为推进绿色低碳事业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01

     现状分析:产业蓬勃发展,装机量“狂飙”300倍

    

     2022年,中国光伏电站的总装机量超过300GW,相较于2010年不到1GW的总装机量,已经实现了超过300倍的增长。

     从装机规模来看,“十四五”期间,我国光伏发电继续保持快速发展态势。根据4月23日国家能源局发布2023年全国电力工业一季度统计数据,国内新增光伏装机合计33.66GW,同比增长155%,超其他电源总和;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约 4.3 亿千瓦,同比增长 33.7%,成为仅次于火电的第二大电源。中国光伏行业协会预计,2023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量将达到280-330GW,我国光伏新增装机量将达到95-120GW。

     从发电应用角度来看,“十四五”时期光伏发电将形成集中式与分布式并举的发展格局。2022年,大型地面电站占比为41.5%,分布式电站占比为58.5%,其中户用光伏可以占到分布式市场的49.4%。2022年由于供应链成本价格持续走高,集中式装机不及预期。随着光伏发电全面进入平价时代,叠加“碳中和”目标的推动以及大基地的开发模式,预计2023年新增装机中,集中式电站的装机占比将重新超过分布式;分布式市场方面,整县推进及其他工商业分布式建设将继续支撑分布式光伏发电市场,装机总量仍将呈现上升态势。

     从产业发展角度来看,目前我国光伏产业已初步完成由政策补贴驱动向市场竞争驱动的转型。中国光伏产业的整体技术和产品性能明显优于其他国家和地区,且具有产业链优势,形成了多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光伏组件制造企业。中国光伏组件制造企业不仅为我国光伏电站提供了成本较低的组件,也是世界主要的光伏电站组件供应来源。来自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230GW,同比增长35.3%。同年,我国光伏产品出口额超过512亿美元,同比增长超过80%。光伏组件出口约153.6GW,硅片出口约36.3GW,电池片出口约23.8GW,分别同比增长55.8%、60.8%、130.7%。我国光伏产品在海外的畅销,离不开技术的持续创新和产品成本的逐步下降,过去10年间,随着光伏技术不断创新迭代,我国光伏发电度电成本下降超过80%。

     02

     问题梳理:机遇与挑战并存,发展还需迈过三道“坎”

    

     在看到近年来我国光伏电站发展迅猛、“繁花似锦”的背后,也应理性看待其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传统电力交易市场及电力系统无法适应新形势新业态。我国的绿电交易市场尚不完善,绿证核发范围还未覆盖全部可再生能源项目。近年来,虽然经过各方不断努力,我国新能源利用率总体保持较高水平,但消纳基础尚不牢固,局部地区、局部时段弃光问题依然存在。

     随着2021年能耗双控政策的颁布和光伏装机并网量的不断提高,光伏发电因其间歇性、随机性、波动性的特点对电力系统的调节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调节性电源建设面临诸多约束,新能源高效利用水平亟待进一步提升。

     光伏发电技术仍有提升空间。光伏电站的发电效率取决于组件质量。在组件的生产过程中,硅料的产量、质量、价格是最重要的部分之一。我国多晶硅原料供应短缺,而国内光伏产业对多晶硅原料需求大,供需关系导致了硅料价格的持续上涨。尽管硅料价格上涨并不能直接反映到光伏发电成本上,但是高成本必然会转嫁给其下游光伏组件制造企业,压缩了企业利润,企业可支配用于研发的资金受到挤压。同时,2022年规模化生产的PERC电池(简称:p型电池)平均转化效率为23.2%,理论转换效率极限为24.5%,量产效率已逼近其效率的理论极限,因此,加快开发新材料及新技术电池,以作为替代产品就成为解决问题的未来发展方向。

     融资渠道待进一步拓宽。近年来,在国家政策引导及行业发展的前提下,分布式光伏电站的各方面风险逐渐降低,融资门槛也进一步降低,但从国内融资渠道看,企业融资多采取间接融资方式:向商业银行申请贷款,存在对企业的资信和担保条件要求较高等问题;向融资租赁机构进行融资,通常采取设备融通的贸易形式,但在测算融资额度时,仅以电站发电后的电费现金流折算来计算授信额度,未考虑到电站的绿色属性的价值,同时存在利率较高且需要保证金的情况,导致实际净融资比例不及预期等问题。

     直接融资目前较为主流的方式是电站资产证券化融资,即以光伏发电站未来电费收入为基础资产,实施绿色资产证券化。但这种融资方式对发行人的资质有较高要求,从目前的市场反馈来看,投资者仍然倾向于选择大型国企资产证券化发行的产品,中小光伏电站持有企业仍面临较高的直融门槛。

     03

     未来展望:政策指引方向,破解发展堵点需“三箭齐发”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2022年3月,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了《“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指出“全面推进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大规模开发和高质量发展,优先就地就近开发利用,加快负荷中心及周边地区分散式风电和分布式光伏建设,推广应用低风速风电技术”,“积极推进东部和中部等地区分散式风电和分布式光伏建设”。国家政策均明确了未来能源体系的发展方向——大力推动新型能源高质量发展并进一步改善现有的能源结构。分布式光伏电站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在明确发展方向的同时,需要重点关注三个方面,打通发展的堵点:

     在市场方面——要继续完善电力市场,扩大绿证核发范围,对全部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核发绿证。全面扩大社会对绿电的认可度和市场需求。2022年1月《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到2050年,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基本建成,新能源全面参与市场交易。”绿电交易市场的完善,将进一步提升绿电消纳比例并提升光伏电站的价值

     完善绿色电力消费相关政策的同时,促进绿电与可再生能源消纳保障机制、核算和碳市场的有效衔接。2022年11月3日,生态环境部发布《2021、2022年度全国碳排放权交易配额总量设定与分配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其中,政策导致了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需求的提升,中国CCER市场与国际市场价格相比仍有6倍的增长空间。光伏电站的相关绿证及绿电如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关联起来,将有助于避免用电方在电力市场及碳市场的重复消费。

     在技术方面——我国应该在不断研发出更多高效、高质量、低成本太阳能电池产品的同时,加快对太阳能电池技术应用领域和范围进行研究与开发,如发展钛化钙太阳能电池等;另外还应加快研究新技术——智能电网技术,将相关的光伏电站接入虚拟电厂及配备储能装置,以对冲光伏发电因其“间歇性、随机性、波动性”的特点带来的不良影响,优化配电机制,满足能源可持续发展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在融资渠道方面——在继续使用间接融资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直接融资的比例。电站投资企业可以与租赁公司加深合作,获得多样化及针对性的服务,例如:打包多个分布式光伏电站资产与融资租赁公司进行经营性租赁融资,使得资方对项目的建设期风险把控更为完善;以新能源基金的形式或者发债形式,向看重稳定性的投资人募集资金用于电站资产的投资;出台相关政策对中小型电站持有企业进行支持,如政府有关部门出面组建中介机构收购中小企业用于证券化融资的电站资产,打包进行资产证券化,以提升电站的市场认可度等。

     回顾过去,中国的分布式光伏发电产业已然借助新能源产业的浪潮迎风启航;展望未来,其必将在绿色的能源结构中占据更加重要的位置。发展绿色能源,推进能源结构多元化,用创新驱动绿色发展,降低碳排放,是遏制全球变暖,减少极端天气,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图片来源:unsplash.com/pexels.com

    

    

     从2022年度金融典型案例,看资管类产品民商事审判三大动向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JIC投资观察立场。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JIC投资观察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