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问题,找度娘,怎么就成了你的口头禅?
2016/1/10 精读

     精读君曰:

     每天掌握一个概念,是没有复利效应的。

     【一】

     许久之前,在网上看到的一则新闻让精读君印象深刻:

     长江大学一学生将老师的测试题发布在“百度知道”论坛上,不料,“度娘”没做声,老师张鹏却跟帖称,“你还是自己动脑筋想一下吧,答案在百度是搜不到的。”

    

     (图片来自百度知道截图)

     随即,这张“百度知道”截屏图被许多微博网友转载,一时引发热点。随后有记者对张鹏老师进行采访,张鹏老师辟谣称,该题目确实是他在公开课上出的测试题,但那“推荐答案”却是他的一名学生写的。

     张鹏说,“出这样的题目不是为了为难他们,只是希望学生真正学到东西。”他解释说,在网络发达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学生失去了思考的能力,有许多学生直接在网络上搜答案。

     其实,不仅是案例中的学生如此,我们自己或者身边的人,很多都有这样的习惯。

     一有了什么问题,首先不是自己想办法去解决,而是去找人帮忙;抑或是在迷茫的时候,总希望有人能给自己指点迷津,寄希望于他人;更甚者,有人在面临人生中的重大选择时,还上网发帖求指导......

     如今,网络越来越方便,“有问题,问度娘”,似乎成为了很多人的宝典。但是,你是否有想过,通过各种方式寻求来的方法,真的是适合你的吗?仅依据你描述的些微信息,而提供的建议真的能帮助到你?

     【二】

     下面这个寓言故事,相信大部分人都看过:

     从前,有爷孙俩进城赶集,天气很热,爷爷骑驴,小孙子牵着驴走。

     途中,一位过路人看见他们,便说:“这位老人只顾着自己享受,让小孩子在地上走。”

     爷爷想想也是,赶紧从驴背上下来,让小孙子骑驴,自己牵着驴走。没走多远,又一位过路人说:“这个小孩子真不懂事,自己骑着驴,让老人跟着跑。”

     一听此言,小孙子心中惭愧,二人决定一起骑着驴走。走不远,一个老太太见爷孙俩共骑一头驴,便说:“这爷俩的心真够狠的,那么一头瘦驴,怎么能禁得住两个人骑呢?”

     爷孙二人一听也是,就全都下得驴背来,谁也不骑了,二人干脆牵着驴走。走了没几步,又碰到一个老头,指着他们爷俩儿说:“这爷俩真够蠢的,放着驴子不骑,却愿意走路。”

     最后爷孙俩决定抬着驴走,走了不远就有路人哈哈大笑,说:“这两个人真有意思,有驴不骑牵着也行,何必抬着呢?”

     事实上,在生活中,我们也常会遇上这爷孙两个的困境。我们做任何事情,身边都不会缺少支持的人,反对的人,和嗤之以鼻的人,也有很多人会给你建议。但是,我们需要知道的是,别人的建议是出于好意但不一定是适合你的。因为,很多人在给你意见时,大都说的是自己,跟你没什么关系。

     诚然,多听取他人的意见的确是好的。但如果你因为一个意见就改变自己,那么,也许你的一生都是在不断改变,就像故事中的爷孙俩一样。许多人所说的“听了那么多大道理,却还是过不好这一生”,也是一样,大道理人人都会说,但不是每个都适合你。

     为什么我们一边信心满满地给别人“上课”,一边却连自己都说服不了自己?请点击阅读微课听了那么多大道理,该如何过好这一生?

     【三】

     社会学里有一个理论“Self-mirror”,指的是,我们要从镜子里了解自己。

     比如,怎么知道最近胖了还是瘦了呢?有两种方法,一是自己照镜子,还有一种是通过其他人的反应。但是,其他人的反应常常不是那么准确。

     比如,你在路上偶遇一个朋友,他说“你胖了啊”。但这可能因为他是5年前见过你。而另一个同学说“你怎么瘦了”,而他是因为两个月前见过你。每个人都有参照物,他们根据自己所了解的情况,来判断你的胖瘦。

     这便是第二种方法的不足之处,因为他人对你的了解是片面的。

     而与你相处最多、最熟悉你的人,是你自己。其实,这同他人为你指点迷津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经历,他们根据自己的经验给你提供善意的建议。但我们也该知道“尽信则不如不信”,在很多方面,我们都比其他人更了解自己,最了解哪种方式最适合自己的人,只有你自己。

     如果你说,最熟悉我的人的确是我自己,但是我真的对自己的人生方向很迷茫,也不知道怎样做对自己最好。别着急,精读君上周和精读思享者微信群(我知道,你知道)的读友们一起读了一本书——《自我教练:迈向自我实现之路》,书中说的便是如何成为自己的教练,帮助自己迈向成功之路。

    

     今天,精读君就把书中的方法,与大家分享一二。

     【四】

     首先,我们在遇到问题时,需要有一个信念:人们是完整的,能够有创意的解决自己的问题。

     这个观点是国际教练联盟提出的教练哲学,也同样适用于我们个人。在遇到困难时,我们首先应该相信自己能够解决问题,而不是一遇到问题就寻求外界帮助。

     其次,很多情况下,我们都不知道解决问题的方向。更不知道答案,但是好的问题能够帮助我们产生新的觉察、新的思路、新的状态、新的决定,从而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与答案。

     书中提到了以下10个最常见且适用面最广的问题:

     ①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②为什么这个对我很重要?

     ③当我得到我所想要的,我就成为自己很想成为的什么样的人?

     ④当我获得我想要的,我会给他人带去什么样的正面或者负面的影响?

     ⑤我如何就肯定地知道我已经得到我想要的?

     ⑥也许10年、20年后,我会如何看待这件事情的成功?

     ⑦是什么在阻碍我得到我想要的?

     ⑧我目前拥有哪些资源?

     ⑨我如何迈出第一步?

     ⑩为了帮助自己建立一个支持、问责的环境,有谁可以成为我的支持者、帮助者?

     当你在遇到困惑、挑战的时候,这些问题可以帮助你进入深层的自我觉察,获得一些新的洞见。当然,如果有人向你求助时,你也可以用这些问题与他沟通,也许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由于篇幅有限,精读君在此挑选出3个问题,进行详细的说明示范。

     【五】

     ①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你是否发现,当遇到问题或者挑战的时候,我们的注意力通常放在问题本身或者压力、焦虑等负面情绪上。我们的潜台词往往是“我不想要这个……我不想要那个……”,而不是“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某销售总监看到下属连续两个月没有完成销售目标,他非常生气、失望,总监想:

     “他为什么这么懒,拜访客户的数量才达到要求的50%。”

     “真倒霉,碰到这样一个难搞的下属!”

     ……

    

     但是如果回答“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这个问题,他的答案也许会是:

     “我想帮助他在下个月顺利地完成销售任务指标,这样他很开心,我也满意了。”

     试着读读上面这句话,你的感受是否不同?“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这个问题将我们的注意力,从过去的问题,转向了关注未来的成果。

     注意力能够创造能量。我们的注意力放在问题上,我们就会创造更多的问题、无力感;我们的注意力放在成果上,我们就会创造更多的解决方案和力量。

     ②是什么在阻碍我得到我想要的?

     添·高威教练曾经提出了一个公式:

     P(Performance)=p(Potential)-i(Interference)

     即:绩效=潜能-干扰

     也就是说,当阻碍人们的干扰被消除了,人们的潜能就能够发挥出来,就更容易创造绩效。我们所遇到的干扰,通常包括以下两种类型:

     外部的干扰:例如,身边的人不支持、处于错误的地方、缺乏合适的环境、不合适的时机等。

     内部的干扰:例如,限制性的信念、缺乏自信心、性格上的偏好、缺乏某种技能等。

     例如,上述销售总监的例子,实现目标的主要障碍可能是:缺乏领导问题员工的技能;市场环境恶化;对员工的改变没有信心等。若消除了障碍,他就能专注于自己的意图,想出很多可能的策略去实现目标。

     “是什么在阻碍我得到我想要的”这个问题,能够帮助我们探索出阻碍自己的因素,这样我们就能聚焦在消除这些因素上,从而最终解决问题。

     ③我如何迈出第一步?

     很多情况下,迈出第一步往往是非常困难的。在开始学走路时,第一步是最难迈出的;学习上,第一个字是最难学的;经商时,第一个一万元是最难挣的......

     所以人们常说的“万事开头难”,但是,如果不迈出第一步,怎么能学会走路?不迈出第一步,怎么知道自己会不会成功?如果缺乏行动,什么都不会发生,什么都不会改变。在行动中,我们才能学到更多,哪怕这种行动仅仅是简单地开始思考一些问题、做一些探索,而不是具体的行为。

     就像在一个伸手不见十指的夜晚,我们需要步行回家。我们知道回家的路和方向,但我们手中只有一个手电筒,它只能照亮我们前面两三米的路面。但即使我们只能看见这两三米的距离,我们还是能够不断地接近我们的家门,直到最后回到温暖的家中。

     我们无法也无须看到实现目标的每一步是什么样的,但是只要能够看清下一步,并且坚持不懈,我们就一定会不断接近目标,直到最终实现目标。

     精读君又曰:

     自己才是自己最好的老师。

     作者:精读君(微信/QQ公众号:精读)

     今日微课链接:

     听了那么多大道理,该如何过好这一生?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精读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