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敢说,你潜意识里没有偏见?
2016/1/30 精读

    

     【一】

     你敢说自己一直公正客观吗?

     前段时间,二胎政策一放开,网上就开始流传各种“教育指南”,什么“幸福二胎家庭养成手册”啦、“家有二胎,大宝宝‘吃醋’怎么办”啦等等,内容无非就是教导父母生二胎前要如何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或是生完后该如何不偏不倚地公正对待两个宝,为孩子创造幸福快乐的童年等等。

     但是,听了那么多的教导,我们真的能够做到毫无私心地对待任何人吗?小时候,你或许有过这样的经历:同桌是一位成绩优秀的好学生,而你只是个成绩平平的中等生,和同桌在课堂上讲话被老师批评时,老师点的永远都是你的名,甚至让你不要带坏好学生,却对同桌的不守纪律只字不提,你对此耿耿于怀,并发誓长大一定要做个公正客观的人。

     但你真的了解自己的内心,并能公正准确地评价他人吗?如果你很自信回答“是”,那么不妨看看精读君今天推荐的这本书《盲点》(豆瓣评分7.5),或许看完你又会有新的答案。

    

     【二】

     每个人的心底,都对他人存有偏见

     这本书由两位权威的心理学家马扎林和安东尼所著,他们认为,我们终其一生都与种种文化态度共存,这些文化所针对的因素包括年龄、性别、种族、民族、性取向等等。在这些文化心态的影响之下,其实每个人心底都对他人存在偏见。

    

     书中提及了一项超过150万美国白人参与的测试,40%的人都明确表示自己崇尚平等,但其测试结果却显示了无意识的白人偏好。

     因此,两位作者在书中抛出了一系列问题:在浑然不觉的情况下,我们对不同社会人群的刻板印象或偏见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我们的好恶,以及对他人性格、能力、潜力的评价?由此引导我们抽丝剥茧去找到自己身上的“潜意识偏见”。

     新精英生涯的总裁古典对这本书评价道:

     这是一本谈及那些视而不见的认知偏见的原理及对我们的影响的书。如果你对于自己的“理性”很有信心,不妨一读,不破不立。

     《出版者周刊》也说:

     两位作者用易于理解和令人信服的写作方式向我们解释了造成刻板印象和歧视心理的原因,即使是心理学门外汉,也很难抵挡书中大量的行为实验和研究的巨大吸引力。

     精读君认为,这本书最有魅力的地方就在于,读完它,你的认知和对自己的了解很有可能会被颠覆。为什么这么说呢?下面就跟着精读君一起打开你所不知道的新世界。

     【三】

     “谢泼德的桌子”

     我们都知道,汽车后视镜有一个盲区,坐在车里无法从后视镜里看到出现在后挡风玻璃以下位置的物体,此时也极易发生交通事故。同样,我们的认知也存在盲点,《盲点》一书中提到的一个视觉认知错误的例子(如图)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这是天才心理学家罗杰?谢泼德创造的一个实验,被称为“谢泼德的桌子”。在这个实验中,大多数人都非常肯定地认为两张桌子不一样。但当他拿出一张印有一个红色平行四边形的透明幻灯片,并用一台投影仪将其投射到第一张桌子的表面,使两者重叠,再将幻灯片顺时针旋转,并以同样的方式投射到第二张桌子上时,所有人的惊呆了,因为投影与第二张桌面的大小也完全重合。

     如果你觉得文字表述还不够形象,我们可以借用行为经济学家Dan Ariely在TED演讲中对这个案例的分析,他在幻灯片中对两张桌子使用了一条辅助线,接着再移动两条辅助线,并放在一起作对比。

    

    

     结果发现,两条辅助线的长度相等,也就是说,两张桌子的垂直长度是一样的!

     可是为什么还是有许多人觉得左边的桌子比右边的长呢?这就是人们的视觉认知错误在作祟:我们的大脑能自然而然地将二维图形转化为日常生活中的三维图形,而通过思维的自动处理,又将三维世界中的情形强加到我们所看到的画面中,最后出现某种“错觉”,而意识作为我们思维的反射,也将这种错觉照单全收了。

     有趣的是,即便我们通过某种措施的验证,知道了正确的答案后,仍然无法消除这种错觉:当辅助线被移开时,我们就感觉前几分钟什么也没学到。

     这一实验就有效地说明了思维信号的特性:我们大脑的运作方式,很多时候都是在自动的、无意识的、毫无目的的情况下进行的。除了刚刚谈到的视觉认知错误,还有两个著名的认知错误“可得性启发法”和“锚定效应”,也说明了这一点。有关这两种认知错误的更多内容,请点击阅读连续4起“电梯吃人”事件的背后和为什么问法小差异,销量大不同?

     【四】

     我们为什么会有无意识的隐性偏见?

     就像人们的认知错误一样,盲点,用来比喻的就是人们思维中暗藏偏见的区域。这种隐性的偏见,也是一种无意识的社会认知错误

     《盲点》中就提到美国情景剧《宋飞正传》中有趣的一幕:杰瑞和乔治发现一位年轻女性在监听他们时,为了引起她的注意,便假扮同性恋情侣。后来他们发现,这个女人是记者,偷听他们的目的就是在报纸上将杰瑞曝光。为了收拾残局,杰瑞和乔治反复向女记者澄清自己并非同性恋者,其间也反复强调“同性恋并没有什么错”。

     他们的反应似乎暗含着一种幽默:一方面,社会对同性恋的态度使得大家认为同性恋是正当合理的;另一方面,杰瑞和乔治反复否定的迫切态度又说明,很多人内心深处仍然抵触同性恋。但如果你正面问他们怎么看待同性恋时,他们一定能够理直气壮地说自己认为同性恋没有任何错。

     但是,既然无错,为什么还要反复向记者澄清?这是因为我们的思维分为反省思维自发思维两个系统,一方面,杰瑞的反省思维是认同同性恋的;但另一方面,杰瑞是大文化环境的产物,同性恋总是被当作是一种不幸的心理错乱,遭众人厌恶。因此杰瑞自发的思维又自动将同性恋与罪恶联系了起来,他的想法、感觉以及行为也因此受到了影响。

     此时,你或许会问,既然这是一种无意识的偏见,那我们要怎样才能知道自己存有这样的偏见呢?《盲点》中提到了一个经典的测试——内隐联想测试

     【五】

     内隐联想测试:寻找内心的潜意识偏见

     内隐联想测试是由格林沃尔德在1998年首先提出的,这项测试以人们的反应时间为指标,通过一种计算机化的分类任务来测量两类词(概念词与属性词)之间的自动化联系的紧密程度,继而对个体的内隐态度等内隐社会认知进行测量。

     测试时,受试者需要迅速用一种属性将两个概念进行分类。例如,对“男性”和“女性”这两个概念按“是否有逻辑性”这一属性进行分类;或者对“郁金香”和“兰花”这两个概念按“是否令人感到愉快”这一属性分类。按此规则,填写两个表。

    

     接着对分类结果和所花时间进行评估,如果两个表的得分差值超过某个值,意味着受试者在男性和女性的偏好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如果分差介于某个值之间,则意味着受试者对男女性都没有特别明显的偏好。有兴趣的读友可以上网下载该测试,一探究竟。

     据哈佛大学网站收集的测试数据统计,截至2013年,人们完成了1400万份内隐联想测试。最先的450万份测试数据表明:

     80%的受试者相较于年轻人对年长者表现出隐形的消极看法。

     75%~80%的白人和亚洲人,相较于黑人,对白人表现出隐形的偏好。他们在将白人与令人感到愉悦的词分为一组时,似乎比将黑人与令人感到愉悦的词归为一类容易得多。

     同时,这一测试也轰动性地证实了一个令人不安的事实:

     “任何形式的偏见无处不在,我们一直都包含成见,但我们自己并不知情。”

     【六】

     怎样尽可能避免隐性偏见?

     这种颠覆认知的测试有时会令人沮丧万分。混血作家马尔科姆在接受奥普拉的专访时,就坦诚描述了自己做完内隐联想测试的反应:

     我有一次做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我有无意识的白人偏好……我对黑人有轻微的偏见。这个结果让我感到震惊,因为我最爱的妈妈就是牙买加人……

     那么,这样的隐性偏见是否有办法消除呢?不幸的是,人们至今尚未找到消除隐性偏见的有效方式。但有数据显示,隐性偏见能被较小的干预行为削弱。比如,美国交响乐团为了避免男女演奏家的比例严重失调的状况,就在招募乐团成员时,通过“盲听”的方式避免了这种认知错误。

     这和当下正在热播的音乐选秀节目《中国好声音》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选拔学员的第一阶段,明星导师就是通过“盲选”的方式,背对着学员,只听歌声,大大减少了其他因素的干扰,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公平性。

    

     为了消除诸如“护士是女性”、“建筑师是男性”这种刻板印象带来的隐性偏见,我们还可以为自己建立某种与之相抗衡的自动联想,比如,把电脑屏保程序设置成男护士,头戴安全帽、正在给婴儿喂母乳的建筑工人的图片等。

     说了这么多避免偏见的方法,精读君想要告诉大家的就是,《盲点》这本书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新视野: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存有偏见,即便你是一个公认的好人。然而,要得知这种偏见却又十分困难。只有借助特殊的测试,或是在某一时刻认真审视自己的内心,才有可能能发现。

     说到这里,精读君想问问大家,你是否在某一时刻静下心来的时候,也发现潜藏在内心的无意识偏见?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精读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