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寸感,到底有多重要?
2016/8/13 精读

     ↑↑↑点击上方精读,关注我,置顶我

     【精读君曰】

     英国人有一个这样的社交准则:拒绝过分认真的交流。这种人际交往的方式,表面看去波澜不惊,但对于刚相识不久,抑或是交情更深的人来说,是最合适的相处方式。拒绝过分认真的交流,也即把握人际交往中的分寸感

     精读君此前推送过一篇文章《人际交往中,最大的忌讳在于交浅言深》,说的也是这个道理。那么,分寸感到底有多重要?请看下文分析。

     分寸感,到底有多重要?

     (本文已获授权转载,来源秋小愚,微信公众号ID:happyxiekehui)

     01

     第一次遇见她,是在一个婚礼上,她坐在我身边。我对于陌生人,一般友好,但保持距离,也就是微笑、点头、你好、再见。

     但她不一样,她是一个特别热情的姑娘,所谓热情,就是与她在一起,你根本不用担心找不到话题,她一个接一个地抛出问题,你只消回答完,就可以撑满全场。

     因为和她离得最近,我们留了电话号码。

     后来,我们私下里约过一次饭。

     那一次,她问了我许多问题,比如在哪里工作,平时做些什么,晚上无聊的时候干什么。这些问题自然是寒暄的标配,我们聊了很多,几乎毫无保留。 你的父亲是做什么的,母亲曾经是什么职业?她问我这个问题的时候,我的内心是讶异的。但有了类似朋友的关系,我并不介意告诉她。 我没有直接回答她,只模糊地说,我父亲是会计、母亲退休了。

     你一个月收入多少?当她问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已经明显有一些不舒适了。但碍于一个女孩子的面子,我笑了笑。

     那你找工作,有没有走关系?她问。

     没有。我回答得直接。我可以感觉到,当时自己的尴尬拼命在掩藏一种无奈。这样的无奈,大概是因为她的逾距。说真的,就连最好的朋友,其实也不该问的,更何况一个刚刚见面只有两次的人。

     她好像察觉到了什么。

     她也有戛然而止的本事,顺利地过渡到了下一话题里。这一顿饭,自然不愉快,这之后,她每每与我联系,我都会敷衍。

     我问过女友Shelly,如果有人问你这些问题,你怎么回答。我想知道,自己是不是过于敏感?

     女友说:不窥探别人的隐私是起码的教养,哪怕是自己的朋友。聪明的人,都懂得什么是分寸感。

     02

     也是,我和女友已是十多年的朋友了,不算闺蜜,但常常联系。一直到最近几年,彼此才偶尔提起收入,才知晓彼此的家境,我们也有聊不完的话题,但我们从不随意打听对方的隐私。

     所谓分寸感,就是在循序渐进中走进对方的世界,在试探中,细水长流。尊重彼此的空间,又在彼此交叠的空间里深爱,天长地久。 我很喜欢一个比喻,就是把生命中来来往往的人,称为客人。 记得东野奎吾的《戴着面具的人们》中,有一段是,服务员因为对一个年轻女性独自住酒店好奇,他们酒店里的经理说了一句话:“我们酒店的客人都是戴着面具的,一个叫做“客人”的面具,绝不要试图揭开面具。 其实,每个人都是每个人的客人,只是来得多与少,我们要尊重他们的每一种形式的存在。 比如说那些普通朋友,大多数人都是被束之高阁的。就好像那些暂住两三次,只留下电话号码的顾客,或许下一次碰面,只记得名字和面容,再差一点,或许一切都模糊。这些人,你很少见,也很少记得。 好朋友呢,就是那些常常与你来往,于是成了熟客的人。你们可以谈笑风生,也可以坐下来一起吃饭,你们可能知道对方的脾气和习性,也不太拘束。你们也会说,常来啊,常来啊。她放在你靠近的地方,常常是抬一抬头就可以看到。但你们终究不是那个难过时第一个想到对方的人。 还有极少的一部分,就是VIP了,她们是你的闺蜜,你们对彼此了如指掌,你们可以在彼此允许逾越的地方随意翻看对方,你们无拘无束,在触手可及的地方,随时等着对方。 分寸感告诉我们,要懂得一个道理,叫“自知之明”。也就是知道,首先,你是谁;其次,在别人心中你是谁;最后,你才决定,你可以做什么,问什么。

     03

     回到刚才说的那个女友Shelly身上。在我们的朋友圈里,她的好人缘是有目共睹的。我们对她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是:分寸感。

     初见时,有狼的灵性,也有羊的温顺。她坐在你身边,笑着面对每一个人的说话,她好像在观察什么,但始终彬彬有礼,恰如其分。她后来说,如果是陌生人,她并没有兴趣知道别人的任何,世界上陌生人那么多,你何必与人都说。 两三次见面之后,谈的最多的,也是她所喜欢的,比如美妆,比如健身,再或者谈吃的。这些话题,是她可以和许多人都谈得津津有味的,无关她自己,你也进入不了她的私人领地,她也从来不想逾越你的任何。 大概过了半年之后,会偶尔谈点工作上的事,但绝不用发泄的语气。她很喜欢说一些工作中的无关公司隐私的例子,天衣无缝地表达。这样的技巧,当然不是每个人都能学会的,但唯一可以学会的是,一是不轻易表达自己的情绪;二是不轻易透露自己的想法。 再后来,熟悉之后,就会说一些体己的话,这些体己的话,无非是知道了她的父亲曾经生意失败,她们一家有过一段租房子的日子,她也知道了我年少时的一些往事。

     但我们都知道,我不是她最好的朋友,她也不是我最好的朋友。所以,最私密的话,我们都不说,如果需要帮忙,我们也从不第一个想到对方。

     04

     许多人在友情中都会遇到这样的困惑:

     为什么我们同样和她相识,你和她说这些秘密,却不和我说?

     为什么我们同样问这个问题,她能得到答案,我却不能?

     三毛有两句关于朋友的话,我很喜欢。

     一句是:朋友还是必须分类的——例如图书,一架一架混不得。过分混杂,匆忙中去急着去找,往往找错类别。

     另一句是:朋友再亲密,分寸不可差失,自以为熟,结果反生隔离。

     是,没有分寸感的友情,都是不会长久的。

     记得有一次,在谈论朋友的时候,我和Shelly有一个共识是,每个人的交际圈就是一个以自己为中心的同心圆,直径大小与亲密程度呈正比。当亲密程度越近,那么直径越小,反之,则直径越大。

     而时间就是不断筛选朋友的过程,有些人的直径越来越大,而有些人的直径越来越小。但每一个直径中,彼此都有彼此的空间,没有进一寸的欢喜,也不会有退一尺的无奈。

     愿今后,聪明如我们,都懂分寸,但不逾矩,为人热情,但不过于热情。

     在友情的直径里,恰如其分地站立,把一切交给时间和彼此,然后顺其自然。

     作者简介:谢可慧,专栏作者,浙江绍兴人。新浪微博@谢可慧的村庄。公众号秋小愚(ID:happyxiekehui)

     以下链接,也许会成为你的认知拐点:

     阅读打卡10周体验

     90个书单 70本好书导读

     9分钟速读一本书系列40篇

     财商12篇微课 情商102篇微课

     学习力145篇微课 工作力90篇微课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精读读友会入会规则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精读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