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到不低俗的有趣?
2016/8/28 精读

     【精读君曰】

     今天推送的第一篇文章谈到,要找到一个能玩得到一起的人,首先,你自己必须有趣有料。然而,这里所说的有趣,并不是嘴贫又欠揍的抖机灵。下面,我们就通过这篇来看看,如何才能做到不低俗的有趣?

     如何做到不低俗的有趣

     作者:陶瓷兔子

    

    


     前段时间朋友圈近乎疯狂的被咪蒙和和菜头的文章刷屏,一个说有趣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让生活保持乐趣的万能春药,一个说有趣是没钱又没颜的人最后的救命稻草。两人各有自己的一帮拥簇,在许多平台争论的不可开交。

     可出问题的从来都不是有趣本身,而是我们对有趣的误读。

     我曾经在跟合作公司的饭局上认识一位Y君,在众人的聊天中不断穿插各种抖机灵,自己还沾沾自喜,觉得幽默感爆棚。饭局结束之后Y君主动约我们几位女生去K歌,遭到了不约而同的婉拒,Y君讪讪的摸摸鼻子,露出一副郁郁不得志的愤青脸转身离去。

     十分钟后,他在朋友圈里发出一条状态:“现在的女孩儿就是肤浅,就知道看脸看身材看钱包,虽然我什么都没有,可是我有趣啊,真是瞎。”

     Excuse me?

     吃饭席间一个姑娘聊起自己的单身史,感慨一句千金易得良人难逢,Y君立刻接上一句,“怕单身就别总宅着嘛,周末多出来逛逛,一枝红杏出墙来才能逢春啊。”说罢洋洋得意的给自己添满饮料,丝毫不顾那姑娘已经黑了一半的难堪神情。

     另一个做医生的姑娘打抱不平,嘟囔一声“你这人有病吧...”,他也立刻油嘴滑舌的接上,“是病的不轻,那你今晚照顾我吧...”,然后沾沾自喜的看向众人。

     这哪里是有趣,分明是嘴贫又欠抽。

    

    


     余光中先生在《朋友四型》中写过这样四种人,第一种,有趣且有知,第二种,有趣且无知,第三种,无趣且有知,第四种,无趣又无知。

     能做到第一层当是最好,如若不能,保持点淳朴的乐趣和好奇心做第二种人也不坏。第三种人看起来虽然死板,可至少不让人生厌。

     最可怕的不过是第四种,即无知又无趣,有偏偏因为无知,而无法意识到自己无趣的现实。

     有很多人在问,如何成为一个有趣的人。而这个问题其实或许换个问法更加贴切:人要如何才能做到不肤浅的有趣?

     我从前不喜欢高晓松,觉得他虽然写出过几首不错的歌曲,可是毕竟离我们这代人的校园时光相距太远。后来断断续续的在网上看过他的一些报道, 因醉驾被判六个月拘役;发布离婚声明, 与妻子徐粲金签署离婚。担任超级女声的评委也并不出彩。

     直到2014年《晓松奇谈》开播。简直堪称惊艳。

     我从《晓松奇谈》追到《鱼羊野史》,从《如丧》追到《晓说》, 发现那个长着一张倒粽子脸的丑胖男人,腹中的才华是一座金字塔。

     在《晓松奇谈》里,他写世界杯,从参赛国家的国旗写到各国的宗教,文化,历史,甚至是小脾气。他写南明,没有数据的堆砌和史实的累加,而是按照自己的思路将南明的历史切分成为六个子版块,用事件而不是时间串联起来,即使是不那么了解历史的人,也不会因为题材陌生而看不下去。他写自己的家族史,写校园民谣的光辉岁月,从马可波罗写到蒙古帝国,从梦露写到肯尼迪家族。

    

    


     知天下,懂世界,识人心。

     这或许才是最高程度的有趣吧。

     他从未刻意追求过有趣,却在一篇篇的沉淀,思考中变得好玩和生动起来。

     或许就是经历了这样的思考,才能在《奇葩说》中看到那个拽文却让人不觉枯燥,在争论中有理有据从不肤浅的高晓松。

     一个人的知识储备与有趣程度,表面上来看没有什么必然的因果,可在更深层的逻辑中,它们一定成正比。

     有趣需要见地,但人往往是先有见识之后,才能形成见地。

     有趣需要感觉,但也需要先有感受和思考之后,才能把握感觉。

     是我们在神话“有趣”本身, 也在糟践“有趣”本身。

     它既不该是春药,也从不是救命稻草。

     它本应是见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感受沉淀到一定程度之后顺其自然的表现,而不是刻意的讨好,歪曲,夸张。

     最自然的有趣,并不是刻意的标新立异,也不是天上的星辰,而是一盆亮晃晃清凌凌的洗手水。

     在茶余饭后,晨起睡前,带来一点清凉干净,和一点属于生活平淡而又动人的韵味。

     扎根于生活,也能洗掉一手生活的尘埃。

    

     作者简介:简书签约作者,Linked-In专栏作者,微博读书书评人。微信公号“陶瓷兔子的小木屋(taocituzi77)”&新浪微博“陶瓷兔子爱丽丝”。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精读读友会入会规则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精读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