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在为了钱而工作吗?
2016/9/12 精读

     【精读君曰】

     “房间的桌子上有一根蜡烛、一盒大头钉和一包火柴,怎样才能把蜡烛固定在墙上,同时,又不让烛泪滴到桌上呢?”

     对于上面这个问题,如果你有了答案,那就带着答案阅读下面这篇文章,或许你会明白扼杀你创意和乐趣的真正原因。

     你,还在为了钱而工作吗

     (本文已获授权转载,来源书单,微信公众号ID:BookSelection)

     以下视频是一个播放量超过1600万次的TED演讲,视频长约18分钟,若不方便观看,可下拉阅读书单君整理的干货。

     先来玩一个智力题

     ▽

    

     房间的桌子上有一根蜡烛,一盒大头钉和一包火柴,现在,请你想一个办法,把蜡烛固定在墙上,同时,又不能让烛泪滴到桌上

     你会怎么做?

     用大头钉把蜡烛钉在墙上?或者,熔化蜡烛的底部,把它黏在墙上?

     书单君想,大部分人最先想到的,可能不外乎是这两种方法吧。

     实际上,这些都行不通。

     不过,只要再思考5到10分钟,许多人就能想出解决办法了:

    

     就像上图展示的那样:只需把大头钉从盒子里取出,将空盒子视为支撑蜡烛的平台,用钉子把固定在墙上,即可。

     此题的重点,在于打破“固定功能”的思维:

     很多人看到盒子后,通常只是把它当成装大头针的容器——因为,盒子通常被人认为是“容器”,这是它的“固定功能”,从而忽略了它可延伸出的其他功能,比如,作为放蜡烛的平台。

     1945年,利用这个“蜡烛问题”,心理学家们做了这么个实验:

     他们把参加实验的志愿者分成A、B两组。

     告诉A组:来做一下这个“蜡烛问题”吧,看看你们要用多长时间。

     告诉B组说:来做一下这个“蜡烛问题”吧,如果你是前25%最快解决问题的,那就能拿到五块钱;而最快解决的,能拿到20块。(按照通货膨胀,这个奖金的诱惑不小)

     结果,你猜哪个组更快地给出了解答?

     答案是:被告知有奖励的B组,比未被告知有奖励的A组平均用了三分半钟才解出来。

     你没看错——有奖励,但多花了整整三分半钟——这个小小的实验,简直违背了我们的常识!因为我们印象中的情况是这样的——

     公司会设立一些特别奖金,奖励解决特定问题的员工——所谓绩效激励;

     父母会告诉小孩子:如果你这次考试考了前5名,就给你买XXX——所谓的物质奖励;

     ……

    

     蜡烛实验VS我们的经验常识,到底谁错了?

     哪些问题不能靠钱解决?

     也许有人会说,一次实验的结果根本不能说明问题。

     但事实上,这个实验在过去几十年间被重复进行了多次,而且结论很明显:

     外部奖励在某些情况是可行的,但在某些情况下,外部奖励的手段不仅没作用,更可能会产生反效果。

     那么,哪些情况适用外部奖励,哪些情况不适用呢?

     加拿大心理学家Glucksberg曾做过一个山寨版的“蜡烛实验”

     依然是要求参与者把蜡烛固定在墙上,不让烛泪滴在桌子上。

     而且,参与者同样被分为有奖励和没奖励两组。

     不同的是,大头钉被从盒子里拿出来了。

    

     结果如何呢?

     有奖励的那组远远地胜过无奖励的那组。

     这是不是证明了,奖励依然是有效果的?

     没错,但仅仅是在一定范围内有效:

     把大头钉留在盒子里时,需要参与者动用创造性思维去思考问题,他们面临的是一个创意性的任务

     而从盒子拿出大头钉后,参与者不需要动脑袋就能发现那个孤零零的盒子的作用,他们面临的是一个机械性的任务

     也就是说,当人们处在规则简单、目标明显的情况下,奖励会起到很大的作用——只要机械地工作,奖励就能让人更有劲地向前冲。

     但当人们需要真正开动大脑潜力寻找解决方案时,奖励反而会让人们眼光狭隘,限制了想象力。

     可是,在如今的商业机制中,人们还是用奖励那一套老方法来对待所有类型的工作:无论是工厂流水线的工人,还是创意工作室里的设计师,考核奖惩机制实质上都差不多。

    

    


     但问题是

    

     21世纪的工作更要求创造性

     如今,很多公司会把常规的机械性工作外包。

     而像会计、财务分析、电脑编程等工作,将来在人工智能的帮助下,也很容易变得自动化、边缘化。

     所以,未来的工作最需要的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书米”们可以想想,你的工作,是有清楚的规则和简单的解决方案的吗,是仅仅通过简单的计算和分析能力就能解决的吗?

     如果不是,那你的工作就是创意式的工作,你要面临的问题也是真正的“蜡烛问题”。

     所以,如果仅靠奖惩来提升这类工作的绩效,是远远不够的。

     再举个栗子

    

     经济学家Dan Ariely和他的三位搭档,曾对麻省理工学院的学生做了一些研究。他们给这些学生设计了两种游戏:

     一种要求创造力

     一种仅要求专注

     然后,他们给这两种游戏都设置了奖励组别:高奖励组,中奖励组和低奖励组。

     结果发现:

     在要求专注的机械性工作中,奖励越高的小组,表现得越好;而在要求创造力的创意性工作中,高奖励组却往往表现得最差。

     好吧,如果你觉得麻省理工学院的学生太笨,或者美国的国情不适用于我们发展中国家,那也可以参考他们在印度做的相同实验的结果:

     在九个创意性游戏中,有八个高奖励组的表现是最差的。

     多个实验都证明了,对于21世纪的创意性工作,传统的绩效奖惩机制已经不好使了,反而容易出现反效果!

     但在现实中,管理者们还是扭转不了传统的思路。

     伦敦政经学院的经济学家曾汇整了51个关于企业内部绩效薪酬的研究,结果明显地表明:金钱的诱因会对整体绩效带来负面效果。

     幸好,研究人类动机的科学家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好消息。

     那就是

    

     内在的动因更能改变世界

     什么是内在动因?

     主讲人丹尼尔·平克认为,内在诱因可分为三点:

     1)自主性:人们想要把控自己人生的需求;

     2)掌握力:想在举足轻重的事情上做得更好的欲望;

     3)使命感:希望所做之事能促进更高、更远的理想。

     这里,我们详细地谈谈自主性。

     雇主首先要给员工合理与足够的工资,让金钱不再是问题,然后再给他们很大的自治权。

     这种调动员工自主性的做法,已经开始形成一种有趣的工作趋势,获得了不小的成效。

     举几个栗子

     ▽

     ? Atlassian

     这是一家估值超30亿美元的澳大利亚“独角兽”公司。

     每年,他们都会尝试几次很酷的实验:跟公司里的软件工程师说: “接下来的24个小时,去做你自己想做的事,只要它和你每天的工作无关,随便你要做什么都行。”

     然后,这些工程师便利用这24小时写出一套套有趣的编程,实现自己平时工作以外的想法,第二天再集体上交。

     结果,这个听起来有点疯狂的计划为Atlassian在创新上带来极大的帮助。

     ? 谷歌 Google

     Google允许工程师可以用工作的五分之一时间去做所有他们想做的事情,自由地分配工作时间、任务、团队、做法......

     这种完全的自主权为Google带来了很多新产品:Gmail、Orkut、Google News......

    

     (以自由、放松著称的Google办公室)

     ? ROWE

     所谓“ROWE”,即“只论结果的工作环境”(Results Only Work Environment)的英文缩写,这种方法强调:工作不需要日程表,不需要到公司打卡或坐班,员工不需要在特定时间到公司,只要把工作做好就行。

     这由两个美国分析师所创造的工作方法。他们把这个方法在北美十几家运用后,结果,几乎所有公司的工作生产力、员工满意度都提升了。

     ? 维基百科 Wikipedia

     上世纪90年代,如日中天的微软开始制作网络百科全书,他们制定了一个叫Encarta的计划,而执行的奖励方式就是金钱——他们付钱给专业人士,让他们编辑每个词条的文章,并安排收入颇丰的主管们监督着整个计划。

     而另一个百科全书计划则用了完全不同的模式,它开放让每一个网民都有权利来自行编辑词条,所有人都是为了兴趣而作,没人从中拿到一分钱。

     后者,就是现在公认的互联网第一词典——维基百科(Wikipedia)。

     如果在十年前,你去问一个经济学家:我有两种撰写百科全书的模式,一种以金钱为奖励,一种靠别人的内在驱动力来执行,谁会赢?

     相信没有一个经济学家会支持维基百科的模式。

     但现在呢?

    

     (微软词典Encarta之死)

     更远地看,未来呢?

     内在驱动和外部奖励之间的战争,谁会赢?

     书单君相信,内在动机,即自主性、掌握力和使命感,将获得压倒性的胜利。

     目前,科学知识和商业行为之间有条尚未弥补的鸿沟:

     20世纪遗留下来的奖惩机制只在一个狭窄的范围内有效,它们对人们的创造力更是有弊无利;而真正高绩效的秘密,不在于奖惩,而是人心中看不见的内在动力。

     在将来,如果我们能撇弃“萝卜和大棒”的想法,用更自由的、更先进的方式来强化我们的公司、改善我们的工作方式和环境,或许,我们能进一步改变世界。

    

     长按二维码,关注书单

    

     ↓↓↓点击阅读原文,获取160书单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精读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