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听和说,情商再高也没用
2016/12/6 精读

     【精读君曰】

     经典畅销书《情商》中对“情商”的定义是——情绪智力,即管理情绪的能力

     大量研究表明,情商在我们的社交及工作表现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如果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过分修炼这项技能,也会带来一些问题。

     伦敦大学的一项研究就发现,情商再高的人,也会有故意调整情绪、伪装自己的情况。这样他们就能欺骗别人,满足一些自私的目的……当这些高情商者被人看穿后,结果可想而知。

     如果你不真诚,就算情商再高,它也无法助你一臂之力。那么,如何才能做到真诚?这还得从听和说的技巧讲起。

     听说的能力与生俱来,看似无需训练,就连学校所传授的技巧也是以读和写为主。然而,学好听、说,比学好读、写难得多。为什么这么说?我们又该如何听如何说?请看精读君今天介绍的微书——《如何听,如何说》

    

     【一】

     学校里不曾传授的沟通智慧

     作者莫提默在《如何听,如何说》中提到:

     全世界没有任何一种教育体制中,开设过帮助人改进听力的课程——也就是最低限度的、听懂别人说话的水平,使人际交流的循环能平衡往复……

     他认为,造成这种既可笑又可叹状况的原因是,听和说其实要比读和写更难学、也更难教。因为读写能力可以通过二读、或是修改已经落笔的草稿来提高,而口头交流具有流动性与流畅性,不能一边说,又一边收回自己的话。读、写是像绘画和雕塑的艺术那样,具有永久性;而听、说更像是表演艺术那样稍纵即逝、捉摸不定。

    

     既然听和说难学也难教,是不是就不重要了呢?

     我们知道,听、说的进行总是要有他人在场,因此是一种群体行为。其群体特征有时也会有萎缩退化或高度强化的可能。比如,在场的听、说双方中有一方受到压制,就会产生这一群体功能的萎缩退化。这种交流方式表现出来的特征就是连贯性的发言和一群默不作声的听众

     如公开演讲、向董事会或委员会汇报工作、老师给学生上课、在晚宴上滔滔不绝地致辞以哗众取宠等。

     也有的时候,听、说的群体功能不但不会退化,反而会发扬光大,甚至高度强化。此时,连贯的发言和默默听讲就转变为谈话、讨论或者对话的形式

     人类想要建立社群、分享共同生活,就必须彼此之间进行交流。此时,学会听和说,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书共有三个中心部分,分别讨论了听、说的三重方式:

     连贯的发言

     不出声的听

     对话

     下面,精读君就从这三个方面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听、说的技巧。

     连贯的发言

     【二】

     “买卖话儿”要注意什么?

     从“说”的角度来讲,连贯的发言有两种形式:一是以实用为目的的“说服性发言”,比如推销;另一个是以改变思维为目的的“教育性发言”,比如讲课、开讲座。实用性说服样式千千万,但从本质上讲,都是推销行为。所以作者便使用了“买卖话儿”这个词,来表示那些有意图的、醉翁之意不在酒的花言巧语。

     那么,说服性发言中需要具备哪些要素?

     ①人品:人品表示人的品格、风度。树立起自己的良好性格、气质,是进行说服工作的第一步。我们可以通过讲讲自己的经历来完成这一步骤,要是你的故事让听者发出会心的大笑,那效果就出奇地好了,理发小哥在说服你做头发之前先跟客人拉拉家常,大抵也是这个用意。

     你也可以迂回一点,先宣告自己才疏学浅,然后让听者从心里感到,你其实并不像自己说的那样一窍不通;或者不经意地提到你怎样和某个优秀之人在一起共事,听众就会不知不觉地把那个人所具备的优点一一移植到你身上。

     ②感性:感性主要是为了激发听者的热情,让他激昂澎湃,并最终听从发言者的旨意行事。因为所有人身上都存在一些基本欲望,如自由、公正、和平、快乐、物质、名誉等,运用感性要素,激发听者的这些欲望,就能达到说服的目的。

     听者有些欲望,平时自己并未注意,一旦被说者激起,也会成为一种动力。这就是向市场上推广一种新产品时的情形。比如,你原本并未注意保养皮肤的问题,但化妆品的推销员却费尽口舌跟你普及保养新观念,在对方情真意切的说服之下,你也招架不住了。

     ②理性:理性就是要能够指出应该让听者选择你的产品的种种理由。讲道理时一定要简短截说、高度概括,略去许多不必要的逻辑论证,单刀直入,才会吸引听众的注意。除此之外,还可以举例或使用反问法。反问句一经出口,就不言自明,听者只能给出唯一的答案。

     除了推销,演讲、政治演说等也是一种说服工作,它们都要遵循这三要素,只不过听者买的东西是所认定的判断或所提倡的政策罢了。

    

     【三】

     讲课或谈话中的教育性发言要注意什么?

     前面说了,教育性发言主要在于改变听者的思想(不管行为如何),从这一层面上来说,讲课或演讲,应该是用得最多的一种教育性发言。不过,除了讲课和演讲,有时我们偶尔也会碰上需要对别人讲一番话的时候,比如,在商业会谈中、在同僚碰头会上、甚至是对宴会上的嘉宾。

     对于讲课的技巧,教育学书籍中介绍得一定更详尽,这里就不再提及,精读君只把谈话中最实用的技巧与大家分享一番。从了解听者的心理状态来说,说话者需要注意以下三点:

     ①了解谈话对象的性格、特点。有时候,某些话题和结论并非对谁讲都合适,因此说者一定要怀有这样的信心——听者对所选的题目是感兴趣的,而且都有一定的背景知识,能够易于话题的展开与深入。

     ②了解听者对所选话题的普通看法,并且要猜的八九不离十。假如听者的看法与讲话者一致,那么这次讲话的主要工作就在于加强和巩固这种看法,也可以把这种看法推而广之。这就比试图改变和替换听者的看法,容易多了。

     ③以一种温和、又坚定的态度去削弱其头脑中的偏见。根深蒂固的偏见是说服工作中的天敌和最大障碍,只有在正面说服之前,先把这些偏见连根拔除,听者的头脑才会开放,才会有接受相反意见的机会。

     除了这三个要素,说服性发言中所提到的人品感性,同样很重要。只是运用的方法略有差异。

     先说人品。讲课时,说话者应该把人品要素以最好的一面展示给大家,比如你可以千方百计地告诉大家,自己是关于这个题目的权威。当然,这件事最好能由主持人或活动的组织者替你完成。

     再说感性。说者首先要调动起来的,是自己的情绪——必须明白无误地向人表现出,你对你的看法是多么地认真、动情,是如何全身心地投入。当你的讲解变得越来越深入、抽象、远离实际生活时,就应该通过更活泼、更外在的风格,或是加上手势和形体动作的方法,使听者能够听得进、跟得上你所讲的内容。

     最后,作者强烈推荐的一个技巧就是——敢于讲一些超出听众水平的内容!

     对听者来讲,讲深了,会让他们感觉有一种努力向上攀登的满足感(即使他们意识到,有很多东西没听懂),这要比你讲浅了,让他们感到傻傻地坐着一无所获、浪费时间要强得多。

     真正伟大的不朽之作,正是那些永远让人摸不着头脑、深不可测的东西。正因如此,名著才可以百读不厌,每读一次,都有新的收获。

     不出声的听

     【四】

     如何对说服者的诡计提高警惕?

     许多人错误地认为,听只不过是在别人说话时一言不发就行了,它讲究的是得体的举止,而不需要什么技巧。事实上,如果听的人不主动理解说的人的内心世界,就不会有任何交流。这就好比棒球比赛,接球手需要积极主动地伸出手去,才能完成接球的工作。传球手和接球手都必须全力以赴,否则比赛就无法进行。

     那么,作为听的人,我们该如何提高警惕,小心说服者的诡计呢?

     首先,要克服干扰、损害有效的听的坏习惯:听时不注意所讲的具体内容而是说者的举止、穿戴、怪异口音等;对所听到的个别词和用语容易起过分的反应,产生反感,以至于对所听到的其他大部分内容都持否定的态度。

     其次,要做一个高效的听者,还要学会在听时问4个问题:整个讲话的要点是什么?中心思想、结论和论据是什么?说话人所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整个发言的意义何在?

    

     针对推销员、政治演讲者或是广告商的发言,我们要知道,他们在宣传自己的理念时都想让你采取某种行为,或者改变你的想法。所以,你在听他们说话时就应该有一定的抵抗力,有时候,边听边记下简短的笔记,也有帮助。提高这样的抵抗力,就应该关注这4个问题:

     ①说话的人想卖掉的东西是什么?换言之,他想让我做什么?或者,他想让我产生怎样的感觉?

     ②说话的人为什么认为我是可以被说动的?他为了说动我,都提出了怎样的根据或事实?

     ③有哪些观点是我所认为密切相关而发言者没有提到的?他有没有忘记提到一些可以打动我的观点?

     ④当发言者讲完时,有哪些对我而言很有意义的问题他没有回答,甚至根本没有提及?

     对于上述一个或多个问题,发言者没有给出令人满意的答复,你也无法回答这些问题时,就不该听信他的话。

     【五】

     如何正确做笔记?

     我们知道,要想让自己在读的时候,保持一种积极、主动的状态,最有效的方法是记笔记。听也一样,做笔记不仅能让我们对说服者的诡计提高警惕,在应对教育性发言时也同样重要。有了笔记,你就有了可以进行深入思考的基础。

     那么,什么情况下需要听者对教育性发言做笔记?

     ①说的人一开始就表明了所讲内容的主旨

     这样的发言人条理清晰,往往在一开始就简述他的中心思想,甚至明白地告诉大家,他将如何展开论证,如何一个要点、又一个要点地向前推进主题。面对这样的情况,听者从一开始就要做笔记了。

     ②说的人经常使用一些理论用语,并特别留出时间向大家解释

     当发言人第一次使用这些词时,他会说:“我所使用的这个词有如下的特殊意义……”或者“请注意,当我使用XXX这个词时,我指的是……”不注意发言者的特殊用语或词汇,会使你无法真正了解他的用意,从而阻碍你理解所听到的内容。

     ③逻辑意识强的发言人告诉你,他推理的一个个前提是什么

     发言的时间有限,不允许发言者一一详细论证所有的基本前提。如果他是一个逻辑意识强的人,就会请你权且接受他的假设前提——以便认识到这种前提引来的结果,了解它们如何形成他所得出的结论。此时,你要做的是记下这些假设。

     如果发言人没能清楚地指名它们的基本前提,而只是间接地提到,或不露声色地承认一下,此时你就必须时刻保持警惕,找出那些基本前提、原则以及假设,这有助于你清楚地理解,到底是什么引出了最终的结论。

     ④发言者从起点最终走到结论的过程中,包含了推理的进行、事实的罗列、论证的形成等明确或暗含的组成因素

     不论发言者对这些因素的表述是否明确,你都应该简单记下,发言人到底是如何把你从起始点引导到结论的。

     如果你在听别人讲话的时候,能把以上的四种内容全都记下,那么,不管你随手记下的那些笔记条理是否清晰,内容是否详尽,你都可以依据它们重新复习你所听到的内容,对其进行整理反思,并写下自己的感想。

     双向交流

     【六】

     对话时应该注意什么?

     听和说合在一起就是对话,两者共生共灭,听者与说者总要面对面交往、彼此你问我答。因此,不论是以教育为目的的发言,还是以说服为目的的发言,要想起到其应有的作用,都会有一个紧随其后的问答环节。

     那么,对话中,说和听的人,分别要注意什么呢?以讲座为例,看看一场讨论会该如何进行:

     从发言者的角度来说,他应该事先请准备参与讨论的听众把想要提问的问题分两类:一是为了深入理解讲座内容的问题;二是向发言者的话提出质疑的问题。应该让大家先提问的是第一类的问题,因为只有先消除了一切误解,才有可能进一步回答问题或质疑。

     从听者的角度来说,第一类问题应该用“在谈到某一点时,你的意思是……吗?”这样的句式。如果发言者回答了问题,听者意识到自己是理解错了的话,发言者就可以顺势把所讲的意思讲得更明确一些。解决完这类问题,就可以开始提出质疑了。

     为了让对话更有益、更愉快,书中还谈到了几个基本法则,精读君在这里列出较为实用的几点与大家分享一二:

     ①选好谈话的地点与时机。比如,鸡尾酒会或者宴会上,不适合谈严肃的话题;上床睡觉之前,最好还是谈些轻松愉快的、社交式的话题;若是有许多友人或相识在场,并且他们急着想讨论一个他们所共同关心的话题时,就可以进行一些严肃的、或是时间拖得比较长的对话。

     ②不管什么类型的谈话,都要选对谈话对象。即使是你最知心的朋友,也可能对某些话题一窍不通,毫无兴趣;假如你知道某两个人是冤家对头,那么千万别让他们加入到有可能会让双方产生敌意的谈话中来。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千万不要跟一个对某件事早有一定之见的人,去谈论这件事。否则即使你给他讲了看待这件事的其他角度,他也会充耳不闻、顽固不化。

     ③避免讨论一些根本无法讨论清楚的问话题。关于喜好的话题、以及那些根本无法证实的私人看法或偏见,都不适合拿来谈论,因为这些观点都是不看事实、不讲道理的。只有那些可以论证的客观真理,才有必要拿来讨论一番。

     ④在严肃的对话中,要避免问题一个接着一个地不断向对方发问;听到对方的回答后,也不要不发表一番评论,就接着再问另一个问题。

     ⑤谈话也有开头、中间和结尾。开头应该用来确立对话中的氛围集中扣住主题——话题是什么、疑问有哪些、讨论的核心是什么;中间部分用来展开对话题、疑问或核心内容的挖掘、阐述,并且把所有不相关的不同论点引述出来;结尾是对话的终结——如果是实用性对话,应该做出个决定,如果是理论性的,就应该达成一种共识。

     那么,对话中,哪些话题只适合与亲朋好友谈论呢?作者认为,最亲近的朋友才是真正关心你的人,因此,以下几个话题,虽然不一定要回避,但应该只在最亲近的朋友之间提起,如你的健康状况、或是新近做的一次手术;你刚出生不久的婴儿,以及他们可爱稚气的举动;你的子女,以及他们辉煌的成就;你的宠物。

     一句话可以融化整个世界,也可以挑起一场战争。只会听不会说,是肚子里有货倒不出来;而不会听,可能不是真的会说。看完今天的微书,你学会听,学会说了吗?

    

    


     ↓↓↓点击阅读原文,获取12篇微书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精读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