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倾向于接受坏消息?
2016/12/20 精读

     【精读君曰】

     如果你细细观察,你会发现,人们在各式各样的消息面前,更倾向于接受负面的那一部分消息。《思考快与慢》一书作者卡尼曼认为,这属于一种认知偏差。

     究竟,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我们为什么倾向于接受坏消息?

     (本文已获授权转载,来源黑天鹅图书,微信公众号ID: htebook)

     我曾经说过,有些人向我们传扬坏消息是图名图利,但问题的症结不在这儿,而在于我们作为听众和读者,为什么愿意听这些坏消息?生理学家告诉我们,我们的大脑中有一个区域叫杏仁核,它负责“预警”,说白了就是过滤信息的。因为人接收到的信息是非常丰富的,哪些信息对我们的生存、安全和繁衍至关重要,由杏仁核负责筛选。它还掌管人类的很多原始情绪, 比如恐惧、愤怒、仇恨。在莽莽榛榛的原始森林里面, 我们的贤明们, 我们的祖先, 就是靠这个杏仁核来分辨,哪里有老虎的身影,什么是豺狼的嚎叫,什么人动了我的女人, 什么时候粮食不够吃了, 这对我们能否生存下去至关重要。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我们的大脑渐渐进化出了另外一部分,叫前额叶皮质,就是大脑皮层前额这块。这就高级多了,因为它管理很多亲社会行为,比如友谊、爱情、情感、协作、善意的表达、语言这些东西,它旨在平衡杏仁核那种很原始、不理性的反应。

     这样的坏处是,一个坏消息进来之后,因为杏仁核是先进化出来的,总有个先来后到,它就会做出恐惧、仇恨这些反应,当大脑的前额叶皮质再去做理性处理的时候,杏仁核已经反应完了。这就是我们人类倾向于接受坏消息的一个生理基础的原因。

     这个知识是谁告诉我的?是一本书,叫《富足》。这本书跟我前面讲的很多观念是暗合的。生理学家是这样解释的,有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叫卡尼曼,就是《思考快与慢》的作者,他发明了一个词叫“锚定效应”,什么意思?就是人的决策实际上是依据过往的信息和局限的信息做出来的,我们没有能力依靠全部信息来做决策。所以那些过往的和局部的信息就主导了我们的决策,因而产生了认知偏差。

     举个简单的例子,19 世纪末整个伦敦人民最烦恼的事情就是街上到处都是马粪,因为当时主要的交通工具是马车。当时的伦敦已经不适宜人类居住了,马粪越堆越高,根本就没有办法清除掉,人们就觉得末日来临了。他们万万没有想到,汽车出现后这个问题就解决了。因为他们只能根据过往的信息得出结论。

     人类历史上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比如计算机刚发明的时候,IBM的创始人沃森就说过一句话,人类只需要五台电脑就够了。当时还有一个计算机学者说,人类总不能每家每户有一台电脑吧,这成何体统?他们没想到,几十年之后就实现了,就是人人一台电脑,有些人甚至还不止一台。

     为什么他们当年会犯这么愚蠢的错误?虽然在当年他们都是聪明绝顶的人,但当时他们看到的电脑是什么样子?好几吨重,大得能装满一间屋子,这样的电脑当然不可能一人一台了。他们所有的决策都是根据过往和受局限的信息做出来的。

     看到这儿,你可能会问,这锚定效应和对人类的悲观预期有什么关系?当然有关系,就在《理性乐观派》这本书里,我看到一则材料,2008年美国的一个环保激进分子写了一份文件,这份文件替中国人算了一笔账,这笔账算完,美国人都傻眼了,说这样下去可不行,要遏制中国发展。

     那笔账是这么算的, 如果到2030年的时候,中国人的人均用纸量和美国人一样,是什么结果呢?中国一年消耗的纸张是全球纸张产量的两倍。到了2030年,如果中国人的人均汽车保有量是四个人有三辆车的话,那么全中国的稻田都应该铺上水泥变成停车场和高速公路才够用,因为那时候中国人要享有11亿辆汽车,而现在全世界汽车保有量不过才八点几亿辆。到2030年的时候,如果中国人有这么多车的话,一天要烧掉9500万桶石油,而现在全世界石油的日产量不过8500万桶,全都给中国人使还不够。就是这么一笔可怕的账。

     这背后的道理,可不就是我们前面讲的锚定效应?我们是根据过往的经验对未来进行预期,这就会导致错觉。

     其实资源使用是人类悲观论论调最集中的一个领域,每个时代都会有这样的预期,英国人就受尽了这玩意儿的折磨。17世纪的时候,工业革命还没开始,但是英国经济已经开始稳步增长,当时一家炼铁厂一年要烧掉400英亩的森林,这还得了?酿酒厂也要烧火,一年也要烧掉几千卡车的木材。当时英国人就犯愁了,据说1650年英国的木材价格比50 年前烧柴火时期的价格涨了七倍,很多地方已经出现穷人烧不起柴火被冻死的情况。

     很多贵族,包括国家掌权者就惶惶不可终日,这样下去可怎么办?英格兰这片土地上的森林很快就要被我们耗掉了,所以很忧虑。几百年以后,我们这些人就知道解决方案是什么了,很简单,把自己的床挪开,底下就是煤,烧煤。烧煤烧出来一个工业革命。但是问题又来了,人们又开始犯愁。

     1865年的时候, 工业革命在英国已经基本完成了, 当时有一个经济学家说好日子快过到头了,现在的繁荣是用煤炭支撑起来的,美国人会把它用完。1866年由于这个经济学家的煽动,再加上当时媒体配合炒作,真的出现了煤炭恐慌,这是英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一年。当时英国的首相格雷斯顿在做年度预算的时候,就在下议院讲了一通话,说我们要趁着煤炭还没有用完,赶紧想办法在预算里留出足够的额度,把我们的国债给还完,因为好日子到头了。英国人现在处于历史的顶峰,以后再没这好日子了。甚至还建立了一个皇家煤炭运营委员会,来应对马上出现的煤炭危机。

     但是历史就是这么讽刺,就在那10年,不知道是上帝有意和英国人开玩笑还是怎么回事,全世界范围内突然发现大量煤矿,对煤炭的焦虑一下子就解决了。接下来为什么忧虑呢?石油。

     石油这玩意儿就像一个噩梦, 占据了20 世纪几乎所有媒介的重要话题榜。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一则材料,1910年美国的矿产局发布消息,说现在美国国境内探明的石油储量够用10年,到1920年的时候告诉大家还能用13年,到1930年的时候告诉大家还能用13年。要知道,它不是基于理性的发布。每一次都告诉人们石油快用完了,我们不能再开汽车了,不能延续这样的生活方式了。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卡特总统还讲过这样的话,说我们这次繁荣的境况10年后就要终结了,旁边又有罗马俱乐部给他背书,所以当时人们觉得这就是必然的。但是实际情况是什么样呢?实际情况是,现在仅仅靠美国的新技术开采出的页岩气就足够美国人用上300年,石油越用越多。

    

     本文选自《罗辑思维:中国为什么有前途》,罗振宇著,黑天鹅图书出品

    

     ↓↓↓点击阅读原文,获取200导读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精读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