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万没想到:怎样用理性的思维来理解世界?
2016/12/29 精读

     【一】

     星座,信则有,不信则无?

     你是什么星座?

     或许不是星座控的你对此并不关心,不过精读君想先跟大家聊聊微博知名大号:同道大叔。他凭借星座吐槽微博,短短两年时间,吸粉无数。这个月初,更是以2亿元被收购。同道大叔创始人也从不名一文,转身成亿万富豪,成功逆袭。

     为什么星座文化能够创造这样的奇迹?为什么人们对星座的热衷经久不衰?为什么从客观世界来看,可能并不科学的星座,在主观世界却可以解释为“信则有,不信则无”?

     想要理解为什么人们对星座深信不疑,想要解释身边的各种不寻常现象,这都需要我们掌握理工科的思维,跳出常识的误区,更好地理解世界。

    

     《万万没想到》,获第十届文津图书奖,作者万维钢,被认为是一种新型的知识分子。

     作者在这本书里告诉我们,怎样用理性的思维理解世界。用理性思维理解世界的人,才是真正的现代人。他能够跳出不靠谱的常识思维惯性;不轻易迷失于鸡汤成功学,而是懂得科学的励志,真正获得成功。

     我们先通过下面的思维导图来梳理这本书的大致思路。

    

     【二】

     我们有哪两种思维方式?

     有个捐款决策实验是这样的:

     受试者被分为两组,给第一组看的信息是某国家的贫穷状况统计数字;另一组则是一个贫穷小女孩的故事。

     结果表明:受试者更愿意把钱捐给具体的小女孩。

     为什么受试者会做出这样的决策呢呢?

     进化心理学表明,我们实际上是用远古的大脑在现代环境中生活的,我们做出判断时,是从原始思维出发的。因此,我们的大脑天生对抽象的数字不感兴趣,而对“具体”的世界比较敏感。所以,上面的受试者更愿意帮助有名字和背景的小女孩。

     然而,现代社会生活变得更加复杂,活动范围变大,工作和休息以外的选择变多。仅靠原始思维生存,就容易陷入思维的陷阱。

     要了解为什么我们容易犯常识性的思维错误,首先就要了解我们的思维方式是怎样的。

     诺贝尔奖得主丹尼尔·卡曼在《思考,快与慢》中指出,人脑有两套思维系统:系统1和系统2:系统1自动起作用,能迅速对事物给出一个很难改变的第一印象;系统2费力缓慢,需要集中注意力进行复杂的计算。

     ①文人思维

     系统1的集大成者是文人思维,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占主导地位。这种文人思维是一种具体思维,讲究善恶美丑。文人思维把这种价值判断称为“常识”

     但这种原始思维,往往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复杂性。这时候我们需要“反常识”思维,也就是理工科的思维。

     理工科思维

     系统2的产物则是理工科思维,这种思维讲究取舍。所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也,面对复杂世界的诸多选择,你必然要在权衡利弊之后牺牲一个,换取另一个。这种思维要求量化输入和预计输出。

     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进一步比较文人思维和理工科思维的差别:

     伦敦奥运会15万个避孕套在开幕五天之内被用完。文人的意见是:支持性产业;优秀的基因会花心;性是排解压力的渠道。

     而理工科思维则会分析:一万名运动运五天用掉15万个,每天平均六次,是不可能的,合理的解释是,大部分被运动员当做纪念品拿走了。

     无疑,理工科思维是更适合现代社会的思维方式。至少,理工科思维能让我们不盲从,不轻浮。

    

     【三】

     我们容易产生哪些思维误区?

     前面向大家介绍了我们理解事物有哪两种思维方式,不可否认,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往往还是以文人思维为主要的思维方式。

     那这种思维方式容易带来哪些误区呢?容易产生难以被说服、受损失厌恶左右、不懂得运用概率论看待事情等思维误区。下面我们分别来看这几个误区是怎样产生的,又该怎样避免。

     ①难以被说服

     我们先来看个关于性格测试的实验:

     一位教授随手从星座书上抄下了一段描述性格的文字:“你很需要别人喜欢并尊重你,你有自我批判的倾向……你的有些抱负往往很不现实。”在课堂上,他让学生先完成了一份性格测试,再向学生们反馈测试结果。而所谓的结果就是以上这段事先抄下的文字。然而,却有87%的学生都认为这个性格测试非常准。

     这种看起来有些戏剧的实验结果,心理学家是这样解释的:人们会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自己。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人们仍然认为这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

     那么,为什么人们会有这种心理呢?想要进一步了解深层的原因,不妨先了解我们存在的两种判断机制。

     实验表明:我们存在两种判断机制:

     律师思维,先有结论,再找证据;

     科学家机制,先有证据,再下结论。

     而事实上,大多人都是律师机制。因此,每个人都爱看能印证自己已有观念的东西。而那些不符合我们已有观念的证据,我们不但不爱看,而且还会直接忽略。

     这种判断机制很容易造成“确认偏误”的心理,也就是说,人们一旦认定了某种事实,就会寻找增强这种想法的信息,甚至不顾事实的心理。这就是为什么人们产生了某种偏见就很难改变的原因。

     这就很容易解释前面性格测试的实验:当我们确立了某个信念或者观念时,在收集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过程中,就会产生一种寻找支持这个信念的证据的倾向。

     那么,怎样避免“确认偏误”的认知缺陷呢?

     技术活动家约翰逊提出的建议是这样的:改变对信息的消费方式

     其核心在于:要主动刻意地消费,吸收有可能修正我们观念的新信息,而不是吸收对我们现有观念的肯定。也就是说,要更全面地接受信息;要更关注事实本身,更关注数据,客观理性地看待新事物。

     ②损失厌恶

     你有没有这种经历:

     帮了朋友十次忙,而有一次没帮忙。但对方只牢牢记得你没帮他的这一次,抹杀你的好,甚至在心里把你划归为不可信赖的一类。

     别人向你介绍一个陌生人,说了一条他的优点和缺点,而你更倾向于用缺点去记住他。

     为什么十次好比不上一次坏?为什么缺点比优点更容易记住?

     这是因为我们存在损失厌恶。神经科学家研究得出,我们的大脑中有一个特定区域:杏仁核,这个区域一旦兴奋就会产生一种负面的感情。这种感情让人们害怕损失,而人们往往对负面感情的重视程度又超过正面感情。

     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坏比好重要。既然这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本能,那么,想要做出正确的决策,就要超越这种本能,不被自己的杏仁核绑架,理性行事。

     如果我们能掌握理性思维,就不会轻易纵容这种情绪,而且敢于抓住冒险的机会,不把遭遇的损失放在心上;赞扬好人好事,听到坏习惯也能保持淡定。也就是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③错误理解偶然

     我们先来做个假设:

     你不巧被河南人骗过,而你的朋友也和你说起被骗的经历,你在上网时发现也有个人被河南人骗过。你是否会得出以下结论:河南多骗子呢?

     实际上,你所找的被骗的例子,在数据上来看是很小的,因此显得“很不随机”,感觉真的有规律一般。我们看看丹尼尔·卡尼曼的“小数定律”是怎么说的:如果统计数字很少,就会出现不均匀的情况。

     我们的本能令我们不擅长理解随机性,容易从三五个样本中总结本性,走入极端。而如果你刚好掌握了一点概率学,你可能就不会得出这个轻率的结论了。以概率的思想看待世界,可以让我们保持淡定,不轻易大惊小怪,适应复杂变化的世界。

     想要避免这种把偶然当做必然的心态,就不能仅凭着自己的经验和周围人的经验,轻易下判断。要知道,个例什么也说明不了,要作出判断,也应该看大规模统计。

    

     【四】

     怎样理解自控是成功的关键?

     市面上充斥着的成功学,最让你印象深刻的是哪一本?它宣扬怎样获得成功?最后给你带来帮助了吗?

     作者分析了市面上的成功学,发现:美国注重积极正面的思维,重视自尊和自信;日本比较强调品格;而中国看中社会关系。这些励志流派的一个共同点就是:它们的理论都不具有普遍意义,研究的都是不可复制的成功,不能算是科学的励志书。而只有科学的励志和科学的训练,真正能帮助我们成为某个领域的高手的励志书,才具有可实现性,才是科学的。

     那么,科学的励志最重要的一点是什么呢?就是自控统计表明,影响成功最重要的品质是自控。这种自控能力让他经过了大量的刻意练习,并通过反馈进行调整,一步步获得成功。

     那么,怎样做到自控呢?关键在于提高意志力。

     意志力是一种生理机能,使用意志力会消耗能量,而补充能量、训练则可以提高意志力。那么提高意志力有哪些方法?

     ①减少意志力的消耗

     一般来讲,过多的选择会消耗意志力,冒险也会消耗意志力,男性看美女也会消耗意志力。而意志力是一种有限的资源,因此,首先你要养成好习惯,减少意志力的消耗。

     另一方面,意志力也是可以通过简单的方法补充的。这里有一个有意思的实验:补充含糖的饮料会增加意志力。

     ②加强自我监控

     进行自我监控也能增加意志力,比如房间里放一面镜子、记录你的每一分钱都花在哪里、写日志和日记等等。

     ③常立志

     这一点有两种可以尝试的方法:

     通过做一些日常小事提高意志力,把它用在其他事情上;

     另一个就是做自己不习惯做的事。只有跳出自己的舒适区,去努力尝试一些原先不习惯的事情,你的意志力才会得以提升。

    

    


     【五】

     怎样做到刻意练习?

     在精读第十五期会谈中,我们探讨了马尔科姆《异类》这本书,已经知道要成为某一领域的顶尖高手,必然要经过练习一万小时。知道是一回事,具体要怎么落实呢?

     前面已经跟大家介绍了,自控是成功的最重要的品质。所以,练习一万小时首先必然离不开自控力。另一方面,怎样练习也很重要。也就是说,练习一万小时的关键在于练习的方法,即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是否有法可循呢?有,作者提出了刻意练习的四个要点:

     只在“学习区”练习;

     把要训练的内容分成有针对性的小块,对每一个小块进行重复练习;

     在整个练习过程中,随时获得有效的反馈;

     练习时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

     下面就这四点一一为大家讲解。

     ①只在“学习区”学习

     心理学家把人的知识和技能分为层层嵌套的三个圆形区域:最内一层是“舒适区”,是我们已经熟练掌握的各种技能;最外一层是“恐慌区”,是我们暂时无法学会的技能。二者中间则是“学习区”。

    

     在舒适区做事,叫生活;在学习区做事,才叫练习。有效的练习任务必须在受训者的学习区内进行,它还具有高度的针对性,练习的精髓是要持续地做自己做不好的事。

     想要脱离舒适区,这就需要你做到自控了,甚至当做一种修炼去执行。

     ②分块练习,掌握套路

     刻意练习的关键部分是:基础训练。基础训练,练的是什么?是套路。

     套路就是,把要学习的内容整理过一遍,分解成很多小块,一块一块反复练习。不断重复套路,技能就能长在大脑中。

     ③获得即时有效的反馈

     请想想:为什么象棋高手还要请教练?

     因为教练能够以旁观者的身份提供即时的反馈。

     及时反馈是一个人进步的加速器,人在很多情况下都会高估自己的知识。

     而看不到结果的练习等于没有练习。练习者必须要对错误极度敏感,一旦发现自己错了就会感到非常不舒服,一直练习到改正为止。

     ④重复练习

     练习需要重复,而重复一定不好玩。教育需要全面,而娱乐一定只关注其中好玩的部分。所以娱乐跟学习必然是不相容的,如果你是在娱乐,你就不是在学习。你可以用娱乐的手段号召人去学习,但娱乐本身绝对不是学习。

     下面,我们再以读书的例子来理解刻意练习。真正有效的读书,必然是经过刻意练习的。要想真正掌握书本的知识,不能抱着娱乐的心态,而是做到要强力研读。

     强力研读书籍,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地方:做笔记。怎样做好笔记,作者也提出了四个方面:

     清晰地表现每一章的逻辑脉络;

     带走书中所有亮点;

     有大量自己的看法和心得;

     发现这本书和以前读过的其他书或文章的联系。

    

     【六】

     为什么你该选择“弱联系”

     前面我们从自身的方面谈了科学的成功重要的两点:自控和刻意练习,现在我们再从社会关系的角度谈怎样获得成功。

     中国社会讲究人脉,认为熟人好办事,就像有句谚语说的:社会关系就是生产力。可是,为什么又有“不能跟朋友或亲戚合伙做生意”的说法?

     社会学家研究表明,真正有用的关系不是亲朋好友这种常见面的强联系,而是并不经常见面的弱联系。

     这是因为,整天与你混在一起的人,很可能做的事情跟你差不多,想法也差不多。亲朋好友之间的交流可能没有什么新意。而弱联系告诉你不知道的消息,他没告诉你,你可能发现不了。

     因此,弱联系把不同社交圈子连接起来,从圈外给你提供有用信息,本质上不是人脉,是信息传递。如果你想要学东西、找工作、创业,你应该避免陷在成熟的“强联系”中。

     这是否与你以往的认知相悖?所以,与其沉湎于自己没有强大的社会关系的悲伤里,不如跳出局限,从“弱联系”寻找你需要的信息。因为“弱联系”才是你的最佳选择。

     最后,精读君想说,我们不可避免地生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比以往更加容易获得信息,也更加容易迷失,更加容易轻浮。而如果我们能掌握理性的思维方式,让大脑翻墙,跳出隐藏在常识中的思维陷阱,就能更好地学会去芜存菁,做一个有趣的、有思想的人。

     下面,我们再来回顾一下本文的思维导图。这本书的主要内容,你都记住了吗?

    

    

     ↓↓↓点击阅读原文读《成长日课》,每天成长+1分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精读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