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收入35万,掐指一算,离想要的生活还差了……277万!
2017/1/5 精读

     【精读君曰】

     今年是中国二胎政策全面落地元年,然而,各家的二胎娃却不一定同步落地。因为太多现实条件的牵扯、心理因素的作用会左右一个家庭对二胎这档子事的规划。

     那么,家里要添新成员,究竟应该如何规划家庭的财务呢?

     年收入35万,掐指一算,离想要的生活还差了……277万!

     文/花酱

     本文来源于微信公众号:LinkedIn,微信ID:LinkedIn-China。LinkedIn领英是全球最大的职业社交网站,每个《财富》500强公司均有高管加入。领英中国现已推出转为职场年轻人服务的社交APP“赤兔”,年轻、鲜活、有趣、有温度。

     前些天,和朋友聊天,聊到感情的时候,他忽然说:“这年头,谈恋爱还勉强谈得起,婚却是真的结不起了。”

     他说,原因很简单, 没结婚的小情侣,考虑买房买车就已经是想得长远;结了婚的小夫妻,买房买车那是必须得考虑,还得操心孩子的问题:

     家里要增添新成员了,预留多少现金合适?

     小孩的到来对家庭财务有何影响?应该配备什么样的保险保障?

     是否还有能力买车、养车?

     如果要为孩子的未来教育做准备,需要多少资金储备?

     每一个问题都足以让年轻人手足无措。

     那么,当代的年轻人,到底应该为了婚姻和即将到来的孩子做哪些财务准备呢?

     今天,小编不玩虚的,用真人真事的调查来告诉你,年轻人婚后该如何理财,才担得起一家三口的重担:

     本文由LinkedIn原创,作者花酱,花卷财团内容编辑,资深媒体人,专注于生活方式与投资理财研究。

    

     1

     80后北漂小夫妻的“二人世界”

     财务状况分析

     Eric和Sunny刚刚结婚。

     Eric35岁,在北京某事业单位工作,税后年收入18万元。

     Sunny31岁,就职于某私企从事日语翻译,税后年收入17万。

     来看看这个家庭的支出吧:

     他们背着180万的房贷,每月得还款8000元,两人公积金还贷3500元/每月,预计每年缴房贷5万4。

     除此之外,他们每月需要8000元的日常开支,年支出约9.6万。还会花费5万元旅游休闲。

     如此算来,这个家庭每年能够结余15万元。

    

     这些钱去了哪里呢?

     一部分存了起来,用作了家庭应急资金:

     Eric和Sunny的小家庭,银行活期存款为10万,定期存款为15万(已到期),两人余额宝账户每人约5万,这些钱一旦急需,可以随时取出。

     还有一部分投资了股市:

     据Eric透露,他们投了20万股票,不过,几年下来,股市涨涨跌跌,不但没有赚到钱甚至略有亏损。

     通过分析这个小家庭的财务状况,我们可以发现,两人职业稳定,收入也比较高,还能有许多现金结余。看起来财务十分健康。

    

     但其实,这背后也还隐藏着隐患:夫妇俩都不是“斜杠青年”,除了工资收入和年终奖之外,并没有其他收入来源。而且,没有配置任何家庭类保险,家庭一旦发生变故,抗风险能力其实并不强。

     最关键的是,上面所有的收入和支出,都没考虑到孩子。

     如果有了孩子,这个家庭就将是另一番景象。

     2

     从“二人世界”到“三口之家”

     财务状况分析

     Sunny已经怀孕了,预产期在明年2月。

     孕检和分娩的费用,即便不去很好的医院,至少也要1万元。

     此外,胎教也很重要,在产假期间,Sunny可没闲着,她参加了胎教学习班,费用需要5000元。

     怀孕后,衣服、化妆品、保养品都得全部换新,为了孩子健康,这些钱可不能省,至少要花5000元。

    

     他们还迫不及待地为宝宝购置小床、衣物、玩具及洗浴、婴儿用品,预花了大概1万元。

     这些,都还只是一次性开支。

     孕后,Sunny每月都得吃一些补充的营养品需要花费2000元/月,持续最少7个月。

     这么一算,孩子出生前就至少需要大约45000的额外开支。

     而孩子出生以后,花费就更多了:

     光是在吃上,宝宝的奶粉和辅食、Sunny的饮食调养就让月消费增加了4500元。

     另外,孩子出生了,家庭的财务自然要吃紧些。为了保障家庭财务状况不受威胁,两人开始打算配置一些保险。

     然后,当得知Sunny怀孕后,两人想买辆车了,毕竟一个孕妇,天天去挤拥挤的公共交通未免有些风险。

     他们算了算,两人家庭总资产为55万,其中10万活期可随时支取,15万定期今年已到期,除去每月工资结余,现金流状况不错,有能力为购车计划买单,于是打算使用到期的15万买车。

    

     这车一买,就得养车,每月得花个3000元左右。

     不过,开支也有减少的部分,在孩子刚刚出生的头几年,他们打算把以前游玩的时间都拿来照顾孩子,所以旅游开支就变成了0 。

     那么,我们现在再来看看,有了孩子以后,这个家庭的收支情况是什么样子呢?

     Eric税后年收入13万,年终奖5万元,没有大的变化。

     由于休产假的关系,Sunny的工资较孕前稍有降低,每月基本工资8000元(持续4个月),年收入为13.6万,年终奖1万。

     孩子出生后第一年,夫妻二人工资总收入加起来32.6万。

     而开支变成了:

     房贷5万4/年

     日常开支约为1万/月

     养车费用4万/年

     年结余12.2万

     可以发现,只要肯痛下心来不去旅游,要是不考虑买车的一次性花费的话,这个家庭的结余其实并没有明显变少。

     那么,对于这个家庭而言,最合适的理财方案是怎样的呢?

     3

     准爸妈家庭必读

     理财解决方案

     1、应急备用金规划

     考虑到家庭财务安全和投资稳定性,保持6个月左右的开支留存是最好的应急备用金方案。Sunny一家每月开销增加至9千~1万,所以应急准备金建议保持在6万元左右。

     这部分资金可以以现金、活期存款或货币型基金等形式存在,这样不仅可以保持资金的流动性,还可以获得一定的收益。

    

     2、风险保障规划

     Eric一家年收入约为30万,根据保险的“双十”原则,其家庭保障金额应达到300万,所以家庭保险配置最高应为3万/年。

     为自己,夫妇俩应该购买重大疾病险、意外伤害险和医疗险。重疾保额在10万~20万元之间较合适;其次夫妻二人应购买定期寿险,保险期限可选择20年,以保障到孩子大学毕业,保额约在40万~60万为宜。

     为孩子,应该购买以大学教育为主的教育金保险,可附加豁免责任,以提高保障功能。

     这么算下来,夫妇俩要满足基本保障,每年需要的总保费大概是2万~3万元。

     3、教育基金提前布局

     孩子虽尚未出生,但应提前为其布局成长基金和教育基金,这笔费用将作为家庭支出中的常列项目。

    

     假设每月定投2000元。按年复合收益率8%来计算,12年后这笔资金将达到约49.2万元,18年后这笔资金将达到约97万元,这笔钱如果用于在国内读大学,将绰绰有余。

     如果有让孩子出国留学的打算,可以根据经济条件,加大定投金额。按目前的美国留学费用计算,大学四年至少需要160万元,假设未来通货膨胀率为3%,在20年之后,孩子留学所需要的费用约为272万元。

     4、财富增值规划

     变成3口之家以后,日常开支都有所增加,那么问题来了,在收入不变的情况下,要怎样理财才能让收益赶上不断增加的支出呢?

     夫妇俩现在的理财方式,连通胀都还赶不上,显然不行。

     归根结底,还是他们的资产配置方式不合理。

     既然股票没有赚钱,还有所亏损,不如将无暇顾及的20万股票卖出一半,转而投资两只绩优混合式基金;在一年内分期平均投入到其中,然后每年基金定投4万元。这样可以充分降低风险,提高收益。

    

     长期基金定投的平均投资收益率约8%,那么,20年之后本金可达277万元。

     要想保证财富的稳定增值,不花心思可不行,夫妇俩需要定期检视投资组合,对中短期看好度上升的资产多配一些,看好度下降的少配一些。

     简单来说,涨得多的卖一些,跌得多的补一些,这样才能始终保持资产配置在较为合理的状态。

     Eric和Sunny的新婚理财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

     也许很多人看到他们收入条件时会说,“小编你逗我?双方都年入十几万还有房,我要有这条件还会来看这种文章。”

     但其实,这样说的人,或许还没有意识到,理财其实也是一种共通的思维方式。不管年收入多少,应急备用、风险保障、教育基金、财富增值四个维度的财务分配方式,对于想要为婚姻和生育做计划的年轻人都有参考价值。

     有区别的,可能只是上文中各项开销的数字而已。

     希望这样的思维方式能够帮助到你,让你可以不用大富大贵,也能撑起一个财务自由的家庭。

     本文由LinkedIn原创,作者花酱,花卷财团内容编辑,资深媒体人,专注于生活方式与投资理财研究。

    

    


    

    

    

     ↓↓↓点击阅读原文读《成长日课》,每天成长+1分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精读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