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歌和女助理隐婚生女,揭露了脱单的底层逻辑
2023/2/8 7:00:00 精读

精读君通识词典已上线2016/2000词条
今天是精读君陪伴你终身成长的第3405天
01
前几天,胡歌突然官宣生女的消息,震惊一众网友。
虽然胡歌在声明中提到,老婆不是公众人物,但不到半天时间,嫂子的真名、出生年月、籍贯、两人领证时间等等,都被网友扒得明明白白。
胡歌妻子的身份,正是胡歌的执行经纪人黄曦宁,93年出生的福建姑娘,县城出身,具体工作大概是明星生活助理,主要负责造型等生活方面的照顾。
信息一经曝光,立马引起粉丝的不满,很多人开始攻击黄曦宁的身份与相貌。
有说她不好看,有说她看上去不好惹,也有说她身份低微配不上胡歌的,总之,在他们眼里,这不是一桩好姻缘。

很多人觉得,以胡歌这样的颜值和咖位,怎么也应该匹配圈内女明星、模特,或者是豪门千金,再不济娶个名校学霸、超级精英,也不算太亏。
可他偏偏娶了个普通本科、家境一般的县城姑娘,这太令人意难平了!
我理解粉丝的失落,毕竟胡歌公开的前女友,要么是路人缘很好的薛佳凝,要么就是烈焰红唇的大美女江疏影。
单就相貌来说,素人与明星确实有壁。但就婚姻来说,女明星未必比素人更优越。
首先,很多明星本就不愿跟圈内人联姻。
毕竟娱乐圈是个“大染缸”,很多人都戴着面具生活,胡歌可以看清自己,但未必看得清对方。加上胡歌家人也不赞成他找圈内女星,所以他回避了圈内人,也很好理解。
而且他曾在采访中提到,自己更中意贤惠的女生,圈内咖位差不多的女艺人,大多工作缠身,哪有时间贤惠呢?

其次,内向的个性,决定了胡歌对伴侣的选择。
很小的时候,胡歌的父母就注意到了他性格内向的问题,为了锻炼他与人交往的能力与胆量,5岁就把他送去了小萤星艺术团,进行文艺活动培训。

在小萤星的6年,虽然小有成就,但回首那段经历,胡歌却不太开心得起来。
因为他从小就有人群恐惧症,他不喜欢站在大家目光之下的感觉,所以每次上课,都是被父母逼着去的。
胡歌骨子里的性格,并没有因为这段学习经历而改变。
胡歌在一个专访中,就曾讲述了自己社恐、情绪不稳定以及无法适应公众人物的痛苦。
然而,从网上流出的黄曦宁的动图可以看出,姑娘与胡歌一起工作时,干练果断不怯场,一看就是在社交场上游刃有余,能够很好地保护好艺人的性格。

这样的伴侣,既能管好自己的工作,又能顾好自己的生活,岂不完美?
所以说,胡歌娶了女助理,一点也不亏。
02
胡歌娶女助理这件事,揭露了一个脱单的底层逻辑:
如果你想尽快找到自己的人生伴侣,就必须在最大化者和满足者之间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什么意思?
先看一个例子,出自《好好恋爱》这本书。
作者安德鲁·G·马歇尔,一位拥有40年经验的婚姻治疗师,曾遇到一位42岁的单身来访者艾伦。
艾伦跟马歇尔提到自己去单身酒吧的经历:
去夜场的人基本不会太早和别人搭讪,因为大家都想先观望一下再做选择。
每当酒吧的门被推开,所有人都会看过去,看看进来的是什么人。如果进来的是路人甲,场子里的每个人都会大失所望。
然而在打烊前的半小时里,人们开始成双成对。如果你搭讪晚了,你一直关注的那个女孩就会被别人抢走,所以必须看准时机及时行动。
通常,你最后撩到的都是半小时前还看不入眼的人。
我时常想起那句歌词“为什么快打烊的时候,女孩们都变漂亮了?”歌手看似在调侃啤酒的催情作用,但其中大有内涵。
艾伦也是如此,不仅会对场子里的女孩们做一番比较,也会把她们和自己脑海中幻想的会走进酒吧的大美人做比较。
临近打烊的时候,酒吧里的女孩立刻看起来魅力四射,那是因为更少的选择推动艾伦做出了选择。
经济学上有一个“选择悖论”,即选择越多,幸福越少。信息越多,决策效果越差。
因为我们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权衡,最终还不一定能选出最完美的那一个。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在研究人们是如何做出决策时发现,人可以被分成两类:最大化者和满足者。
最大化者极其挑剔,他们只对最好的东西感到满意。
比如买一条牛仔裤,最大化者可能会在商场里一家家地逛,把所有符合标准的牛仔裤都当备选,但他们不会马上购买,而是把心仪的款式藏在货架的最底层,以免被其他消费者买走。
接着,他们把商场里所有的店都逛一遍,甚至还会同一家店逛两次,看看是否还有漏掉的款式,直到考察完所有选项后,他们才会确定一件买下来。
而满足者如果在第一家商店就找到了一条不错的牛仔裤,就会果断地做出选择。
虽然他们也会综合考虑款式、质量和价格,但如果这条牛仔裤满足基本要求,他们就会立刻买下,购物就此结束。
就算其他店可能会有性价比更高的牛仔裤,满足者也基本不会费工夫去搜寻,因为他们追求的是优秀,而不是完美。
西蒙最后得出结论:选择的泛滥,正在让更多人变成最大化者。
03
那些渴望找到结婚伴侣,却又一直单身的人,其实就接近于最大化者。
他们总是执着地相信世界上存在完美的恋人,无论是相貌、物质,还是精神上,都天衣无缝地匹配自己。所以一直寻觅,却久未出手,生怕错过最好。
在婚姻面前,我们都想成为最大化者,这无可厚非。
毕竟面对选择时,人人都想得到最好的,没有人会说“我想让孩子上一所‘差不多’的学校”,或者“我想要一个‘差不多’的医生来治疗我的癌症”。
每个人都想要最好的,但如何才能确定我们得到的到底是不是最好的?
如果想买到最好的冰箱,我们可以多比较几个参数,比如内部空间、制冷时间、外观设计等。
这些可用于比较的参数肉眼可见,我们很容易就能通过比较,买到中意的一款。
但如果是选择最好的伴侣,用最大化者的思维,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出选择,是不是只能参考一些肉眼可见的表面因素呢?
马歇尔就在《好好恋爱》一书中提到:
最大化者的思维模式会让我们倾向于根据外在因素做出判断,比如长相、身高、身材和赚钱能力,而不是根据内在的品质,比如善良、诚信和宽容。这些内在品质才是决定一段感情成败的关键因素。
满足者则不一样,他们的目标是“差不多”,也更愿意相信自己的判断。
因此,满足者很少拿自己喜欢的人与别人做比较,也很少这山望着那山高,他们对伴侣十分满意,因此更容易建立稳定的婚恋关系。
纯粹的最大化者认定,“我只愿意接受最完美的”,而纯粹的满足者认为,“好吧,为了平静的生活,一切随缘”。
满足者和最大化者在爱情上最终都会留下遗憾,但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既不是最大化者也不是满足者,而是介于二者之间。
就像胡歌,年轻时的他,更接近于一个最大化者,每一任公开的女朋友,在观众眼里都无可挑剔。
但人到中年,在死亡线上也走过一遭,他早就对包括容貌在内的诸多外在,没有了执念。
此时的胡歌,更接近于满足者,他明白灵魂的相守,责任的温度,琐碎的善意更重要。
所以,他在意的是伴侣情绪的稳定、内心的温度,以及两人相通的情谊、相处的舒适。
女助理对他来说,就是这样舒适的存在。胡歌选择和她结婚生女,也算是水到渠成。

最后,引用马歇尔在书中的一段话,给想要脱单者一个建议:
一段关系刚刚开始时,尤其是你想要向对方发出约会邀请乃至前几次约会时,你都可以将自己调整得像一个满足者。
这样做会让你有更多的选择,避免一时冲动做出判断,错过一个合适的潜在伴侣。
在关系升温的过程中,每个人都应该让自己像个最大化者,只有在一切感觉都良好的情况下,才让关系进一步发展下去。
简而言之,就是在最大化者和满足者之间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成长必备
你去年立下的学习目标完成了吗?
是不是还停留在书的第一页呢?
我知道你忙,没时间学习,
但毕竟成长不能落下。
《精读君通识词典》每天发布1个概念,
每天花10分钟,就能读完。
如果你工作太忙,没空仔细读完一本书,
不妨点开左下角阅读原文链接,订购《精读君通识词典》,
每天精读一个概念,持续精进更好的自己。
↓免费试读《精读君通识词典》前30个词条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精读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