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话直说,别陷入透明度错觉
2023/2/27 7:00:00 精读

图源Veer
精读君通识词典已上线2019/2000词条
今天是精读君陪伴你终身成长的第3424天
工作和生活中,误解误会比比皆是。
你摆出“我受了伤害”的脸,以为对方会主动向你道歉,结果别人把你的表情,解读为“你完全没有受伤”。
妻子做了一桌饭菜,丈夫以为埋头大吃就是表达欣赏,妻子却以为丈夫毫无赞赏之意,而独自生闷气。
男孩故作聪明,送999朵玫瑰到女孩楼下,女孩不是惊喜而是惊吓,因为这种唐突行为感到十分尴尬。
这些现象后面或多或少都有透明度错觉。这是一种思维偏误,意思是:我们总认为别人能意识到,我们的想法和情绪。事实却未必。
第一个重要事实是:你没有你想的那么透明。
来看一个实验,美国心理学家基洛维奇与同事,从康奈尔大学找来一帮学生,分成小组,给这些学生分发一些写着不同句子的卡片。
学生们可以自由选择照着念,或者不。然后听众来指出,哪些学生在说谎。
试验过后,50%以上说谎者觉得他们已经被发现,但实际上只有25%的人,被听出说谎。
每个人都充满灰度,在别人眼里也是灰蒙蒙的,并没有那么透明。如果你以为自己在别人眼里比较透明,那往往是你犯了透明度错觉。
第二个重要事实是:你说的没有你想的那样透明。
1998年有一个实验,研究对象被要求在实验室中进行模拟谈判。每一组选择一个特定主题作为谈判目的,但在谈判过程中要保密。结束后,乙方要说出甲方谈判目的,用以检测人与人之间互相理解透明程度。
结果,只有26%乙方回答正确,但是与此同时,超过50%甲方认为,在谈判过程中,他们已经完整清晰表达自己意图。
两者之间,具有显著偏差。很多人以为自己已经努力表达到位,但事实上,对方远没有达到自己预期的理解程度。
一方面难免有错误解读(你并没有那么透明),一方面却高估理解程度(你以为自己很透明),这也是造成人与人之间理解困难的重要原因。
识别透明度错觉,我们可以更从容。因为我们没有那么透明,即便在聚光灯光下自我感觉表现糟糕,实际往往不是。
心理学家基洛维奇和同事们还做过一个实验,让实验者在众人面前做演讲,之后问这些人有多紧张。显然,他们都觉得自己,失败得不能再失败了。但事实上,听众们根本没有注意到这些。
心理学家们重复再做这个实验。区别在于,这次他们给部分实验者们解释这种“透明度错觉”。心理学家告诉实验者,其实听者根本不知道他们有那么紧张,也不会发现他们诸如忘词、说错话等错误。
结果,这些实验者演讲成功率,要大大高于之前。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认知到透明度错觉,就不容易怯场。很少有人真正关注你此刻表现,退一步说,这种关注也不会持续太久。
或许,你要真正在乎的是,自己是否尽力而为,是否比此前表现更好。你需要专注自身,而不用把精力过多放在担心别人反应上。
识别透明度错觉,我们要有话直说。因为每个人都没有自己想的那么透明,表达得那么透明,如果不坦率就容易引起误解。
社会心理学家Halvorson研究发现,当你试图传递给他人信息时,他人接收起来,就可能变成截然不同解读。
她建议:如果你希望更好地达成彼此理解,要直白、清晰、明确地表达意图,而不是释放模棱两可信号。
有一位女生时常抱怨男友不懂她,举的例子是,她想吃冰激凌,对方却给她奶茶。
有人问:“你为什么不直接告诉他,你要吃冰激凌呢?”她很理所当然地说:“这是他自己应该知道的啊,我喜欢吃什么,讨厌吃什么,他都应该记得一清二楚啊,还用我说。”
亲密双方在很多地方会有默契,这是亲密关系重要特征。但问题在于,再亲密的人,也不可能完全知道你在想什么;就算知道,也未必每时每刻都能反应过来。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自己做不到这一点,就不要用这一点来考验对方。否则,“我以为,你知道我在想什么”这种执念,会毁掉很多亲密关系。
对此,精读君的建议是:对于发信号的人而言,要保持耐心,提高输出能力,主动精准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和情绪;对于读信号的人而言,要有同理心,积极倾听,及时还原对方观点,请对方确认是否准确。

以上是关于透明度错觉部分内容,更完整内容可点击阅读词条《412:透明度错觉》。
《精读君通识词典》宗旨是:每天一个认知积木,持续精进终身成长,目前已发布2000+词条。处理问题、决策行动之前,你不妨先查查通识词典。↓免费试读《精读君通识词典》前30个词条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精读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