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润:内容,只会被更好的内容取代
2015/9/18 14:54:27 进化岛

     …首发于福布斯中文网

     又有一位朋友从央视离职了,拿到投资,去创业。祝福她。

     不过坦白说,我过去不是特别看好投资人,或者媒体人的创业。投资人每天见到的都是大钱,久而久之,很难静下心来,从一元一元的小钱赚起;媒体人每天见到的都是大事,长期以往,很难摆正心态,从一件一件的小事做起。在投资人、媒体人的眼中和口中,都是:平台、资源、圈子、独角兽、上市、并购、重组、全球化等等。IBM从小型机向PC时代转型时,说过一句著名的话:我们需要一个能为1万美元订单而欢呼雀跃的机构。是的,见过大钱、大事的人,对小钱、小事已经无法欢呼雀跃了。

     但是,我这个央视的朋友要去做的,是一件小事:内容

     传统媒体今天受到的挑战,已经不需要争论了。如果到今天还坚持传统媒体不会衰落的,请不用往下看了。2012年,百度的收入首次超过了中央电视台,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2014年,上海晨报宣布关刊,是另一个标志性事件;2015年,被认为是新媒体的“凤凰网”遇到极大挑战,变为“传统新媒体”,决定向移动互联网转型,是又一个标志性事件。在移动互联网等新渠道的冲击之下,以后到底做什么,内容还是渠道?成为传统媒体人百般纠结的问题。黎瑞刚回归上海文广不久后的一次发言,就能看出这种无比的纠结:

     传统媒体“不能甘于”内容基因,必须进入渠道领域进行跨越和整合,越接近用户,渠道的价值就越大。但,当渠道变得特别多,传输成本越来越低,当终端越来越便捷,当各种渠道的传播方式变得雷同,这个时候,内容又成为大家要争夺的资源。

     这个“不能甘于”,说出多少媒体人的心态。我们这些大人物,怎么能甘于只做“内容”这些小事?

     不过,有意思的是,今天备受打击的,却恰恰是那些“貌似巨大”的东西。传统媒体之衰落,是因为把内容的价值,通过广告平台的方式兑现的旧模式,在遭遇到新平台(互联网)对旧平台(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的无情冲击下,内容毛之焉附般的模式坍塌。平台必将升级,内容不会消亡,只会逃离。

     罗辑思维就是一个典型案例。罗振宇从传统媒体逃离后,潜心做内容,我就讲好我的故事,录好我的视频,不用考虑我是不是弄个视频网站,做个APP什么的。那些都不重要。视频可以放在优酷上,APP可以放在微信公共号上。让优酷和微信去和传统媒体对决,但是不管怎么打,谁能打赢,都需要优质的内容。吴晓波频道是另一个典型案例,内容越做越有价值,越来越知名,内容,最终成就了平台,变成用户和更多内容聚合的地方。

     中国好声音、爸爸去哪儿,也是。传统媒体江河日下,撑住了剩下的半边天的,最终还是内容。

     电台已经落寞多年,没想到被私家车的普及给救回来了。可是更没想到的是,还没高兴几天,又要被滴滴打车干掉了。司机现在只用手机收听预约单,再也不听车载广播了。我有一位做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做主持人的朋友,在各个互联网的广播平台上开通自己的频道,专注做好内容。我另外一位做广播电台主持人的朋友,是上海的金话筒,电台领导希望她转型去做一个互联网广播平台。我说:你的真正价值是内容,做好内容,解绑平台,才是真正的转型。渠道和平台变得越来越高效,好的内容,只会越来越抢手。在所有人都在大叙事的时代,做好内容这件“小事”。

     祝福是当然的。大家都敬佩这位央视朋友离开的勇气。但关于创业方向,也激起很多讨论。有位群友说:

     “好的内容不一定是好的教育,看看某某走过的路。我们曾经占据了机场70%的管理光盘市场,捧出了国学大师某某某,但今天依然走不下去了。”

     看到这个感慨,我说,机场光盘不是做内容,是做内容的载体。讲课的老师,才是做内容。光盘是内容的载体,机场是内容的渠道,中间商是内容的经济人,都可能被更高效的方式取代。但是,内容本身不会。

     内容,只会被更好的内容取代。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进化岛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