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润:金融大爆炸:拥有天然信用的机构,都是金融机构
2015/12/14 17:12:39 进化岛

    

    ...首发于“金评媒”

     一两年前看互联网金融创新,感觉百花齐放,格局不明。慢慢地大家发现互联网金融大体就是“三足鼎立”:一是支付创新,二是P2P借贷,三是众筹。

     最近我们发现互联网金融出现了第四大趋势,它正在大举进军金融业的核心领域:信用。

     金融的背后都有一套信用的机制。金钱是有史以来最普遍也最有效的互信系统,其背后有国家信用作担保;线下贷款承担信用的是抵押物;信用卡的背后是银行的一套存抵体系。

     互联网金融企业很好地解决了沟通的问题,这是它的强项;但是线下企业认为它们解决不了信用这个最大的问题——线下金融有一套经过千锤百炼的信用体系,这是其抗衡线上金融攻势的最终信心所在。

     但是现在互联网上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了各种各样全新的信用形态,这些全新的信用形态已经长出来一些完全不一样的商业模式,让人脑洞大开。我把这些创新总结成一句话:“拥有天然信用的机构,都是金融机构。”看完下面几个例子,大家就能理解这句话。

     今年1月,央行发放了首批八张个人征信牌照,其中有阿里旗下的芝麻信用管理公司,它的创新很有意思。芝麻信用分是一个代表你信用程度的数字。它从你的信用历史、行为偏好、履约能力、身份特质、人脉关系五个维度打出综合分。芝麻信用分在600以上的,可以开通支付宝推出的信用借款产品“借呗”。“借呗”是无抵押向阿里借钱,上限1万元(也许每人不同),最长12个月,日息万分之4.5,比信用卡略低。

     信用,成为安全性和便捷性中间的支点。阿里开始拥有信用数据,duang一下就变成金融机构了。中国第二大电商平台京东自然也不会错过这个“台风口”。

     2014年2月,京东推出“白条”服务,如果你在京东商城上买东西,现金不够,可以通过“白条”来买,然后分期还款就可以了,不少人首付400多就买到了5000多的三星Galaxys6。如今的“京东白条”已经类似于虚拟信用卡,可用来分期付款租房和旅行——你只需首付459.9元,就能够享受东京4晚5日游。“京东白条”在消费金融领域的发展前景值得期待。

     “借呗”和“京东白条”是机构向个人借贷的信用创新,接下来看P2P借贷的信用创新。

     目前的网络P2P借贷,是利用各种各样的数据给每一个人做信用评级。那有没有其他信用评级的方法?据说微信如果做P2P,可以这么干:

     假设你想借一万块钱,愿意以8%的利息向大家借。大家要不要借得看你的信用。你说我愿意拿出东西作抵押。但互联网公司不太愿意用线下的东西作抵押,因为线下的操作和交易成本比较高,需要人工的参与,规模也做不大。总之,线下抵押不够“轻”。也许未来你可以拿虚拟的东西作抵押,比如用微信里跟你沟通最多的20个人的沟通权作抵押。如果大家借你一万块钱,但你到时没还钱,微信就可以给与你沟通最多的20个人发一条信息:

     “你的朋友某某某向别人借了一万块钱,但是到期了还没还,你要不要考虑帮他还一点?”这对很多人的杀伤力是巨大的,因为那20个跟你沟通最多的人通常是你的家人、同事、老板、客户、合作伙伴,这些人是你最怕失信的那些人——你的客户想着,一万块钱你都还不起啊,以后不敢和你做生意了。失信真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你看,微信一旦掌握了信用,duang一下它就可以做金融了。

     可以布局P2P创新的还有券商。券商的P2P业务可以从证券质押入手,为客户提供融资服务。券商做P2P,来自于自身的天然信用。

     再举个例子,第三方支付机构也可以做金融。

     如果你刷信用卡消费,这些钱是先到第三方支付机构,然后它再跟商家结算的。所以第三方支付机构就掌握了很多商户每天的交易额,有多少客户,还掌握了商户的一笔货款。相当于它先天地建立了一套信用。一旦建立了信用,它就可以干金融了。

     它可以撮合商户与商户之间的借贷,收取手续费了。它凭什么敢这么干呢?因为它了解这些商户的信誉,了解这些商户每天的流水,甚至有一笔货款可以做抵押。

     “阿里式”供应链金融的逻辑也大体如此:你在我这里进货,在我这里卖货,我就掌握你的数据甚至掌握你的货品,你就相当于在我这里有一套信用,那我就可以根据这个给你贷款。商业银行面临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就是缺乏真实、实时、足够的企业交易活动记录和数据,电商平台的这套信用评级模式是它们很难学到的。

     总之,在互联网上,越来越多拥有天然信用的机构,都开始逐步变成金融机构。

     看清这个趋势后,大家该怎么办呢?我提几个建议供大家参考:

     1.作为个人,要特别重视自己的信用记录,不论线下还是线上,中国正在全面走向信用社会。

     2.作为机构,要看看你是否拥有客户的“信用”档案和“信用”数据,这里的“信用”是指新的信用形式。互联网上有很多跟线下截然不同的信用形式。交易是信用,持续地还款是信用,社会身份是信用,社交网络则是最大的信用,因为信用是怕失信于人,而你怕失信的那些人基本都在你的社交网络里。这些机构可以研究自己掌握的信用数据,发掘自己的金融机会。

     3.作为传统金融企业,自身有一套趋于完善的信用管理机制和风险管理机制;但是因为技术环境的不同、商业环境的不同,互联网金融有一套截然不同的信用管理机制,和由此而产生的截然不同的风险管理制度。传统金融企业一定要回归到金融的本质,来看待今天的互联网金融,如此才能制定正确的应对策略。

     本文为“金评媒”独家专栏文章,如欲转载请务必取得“金评媒”的授权。本文图片来源“达志”。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进化岛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