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润:上海的同学,你们太贵了
2016/3/7 18:08:14 进化岛

     听说点击关注“进化岛”公众号的同学对于企业转型都更有底气了!

     昨天在一个群里,有朋友提到,微软在苏州的研发团队规模,已经超过上海了。这引发了讨论,很多我在上海多年的老朋友都参与进来:苏州有什么好?

     于是,我在朋友圈发了两句感慨。秦朔兄看到后,说有道理,并邀请我把这些感慨写成一篇文章,发表在“秦朔朋友圈”。我说好,那就写写。

     苏州有什么好?这个问题背后的语境其实是:苏州难道比上海好?

     你如果问我,我会说上海更好,从文化设施、教育资源、国际化程度、人才聚集等,大上海什么都好,就是有一点不好。而苏州的好,很大程度上就是建立在上海的这点不好之上,那就是:上海的同学们,你们现在实在是太贵了。

    

     1997年,微软在上海建立技术中心,我1999年加入。慢慢进入管理岗位后,我开始参与一些预算的工作。那时我开始认识到,很多跨国公司在中国建立技术部门,除了中国人聪明、勤奋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便宜。在所有公司扩张政策的情怀原因背后,那个小抽屉里,都有一本细致无比的性价比账目。

     2004左右,我接手一个14人的印度团队,开始看一些印度的数据。我意识到在全世界范围之内印度这个国家为什么在IT领域如此强大:1)英语几乎是印度人的母语;2)印度人在根深蒂固的阶层思维下,组织稳定;3)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印度人的成本是上海人的三分之一。

    

     这给中国团队巨大的压力:你要不然创造印度无法提供的独特价值,要不然你把成本降下来。否则,也许没有人会正式宣布,但各跨国公司的业务重心,会不显山不露水、但最终转移到印度,或者其他性价比高的地方去。

     这就是市场消灭套利空间的机制,或快或慢,从不食言。

     北京、上海、深圳这些一线城市的房价十几年来不断疯长,以致很多一开始期待房价下跌的朋友,开始绝望地认为这几个城市的房价是永远不会下降的。

     我是幸运的。在房价增长速度远高于收入增长速度这个游戏的开端,就买了房。我的老友华宏伟说:以后上海就分为两个阶层:有房阶层,和无房阶层。那些无房的刚毕业的小朋友们想要落户上海,在上海拥有一套自己的住房。都会被上帝问:你想清楚了吗?这个梦想是排他的。你一旦把这个作为人生梦想,就必须放弃其他所有梦想。

     高昂的房价,在北京、上海、深圳产生严重的“挤出效应”。没有巨额造富能力的行业、企业、个人,因为承担不了这些城市以房价为主体的商务成本,都在被挤出这几个核心城市。

     那么,苏州有什么好?苏州最大的好处是,离上海足够近,环境不比上海差,但是比上海便宜。

    

     我看到上周公布的全国房价,上海均价大约在3.7万左右,苏州在1.2万左右。上海是苏州的3倍。有朋友说,你不能这么算,苏州工业园区,微软附近的房价也已经快3万了。但是,你可以住在上海的的闵行,来上海的徐汇上班,就可以住在苏州的闵行,去苏州的徐汇上班。苏州的总体成本比上海便宜不少,但是因为离上海足够近,那种不便利性可以被一定程度上克服。便宜,大于不便利,于是出现了上海的“挤出效应”带来的红利。

     那北京呢?

     上海周围有很多不错的城市,苏州、无锡、杭州、南京,都可以在不同程度上承接上海的挤出红利。而且,足够发达、距离较远的城市,会在自我发展、挤出红利间形成平衡,形成副中心。但是,北京附近像苏州、无锡、杭州、南京这样的城市很少。向往北京的人几乎没有“次优选择”,只能继续挤向北京,形成超级城市,而不是城市群。

     回到最开始的问题上,苏州有什么好?苏州的好,就是一个“生态型的城市群”的机制带来的层级性的好。让业务可以圈层式外溢,而不是逼着企业因为抽屉里的那本账本,被迫迁移到印度、越南、缅甸。

     那上海的朋友们怎么办?上海的企业必须进入附加值更大的行业。比如互联网,比如金融,比如人工智能,比如虚拟现实等等。不然,你们对不起你们那么贵的价格。

    

     上海的朋友们,你们什么都好,就是太贵了。把精致变成极致,把气质变成气魄,把温情变成热情,做些更大的事情吧!

     阅读刘润更多文章,请关注“进化岛”:

    

     刘润:生意难做?悄悄告诉你几个性价比超高的新流量

     近两年,越来越多的厂商深感不论是线上还是线下渠道,客流量要么变少,要么变贵,生意越来越难做。其实新的“流量红利”(性价比超高的客流量)已经诞生,率先抓住红利的企业将更上一层楼。

     刘润:比创新更重要的是什么?

     很多人只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却没有认识到对创新的“人工选择”机制更为重要。它从随机的、无序的创新中,挑选对企业发展真正有帮助的那一部分,从而使企业创新从5分提升至9分,变得有效。

     刘润:六张图读懂互联网时代的企业创新

     传统企业该如何运用系统创新思维?有人说我的产品做得很好,不用费多少力气就能卖出去不少,为此沾沾自喜。但如果他把渠道和营销做得更好,好产品可以卖出去更多。所谓系统创新思维,是要看看在自己的整个系统里,今天缺的是哪一环,然后有针对性地借助“互联网+”之伟力,如此才能实现从优秀到卓越的进化。

    

     刘润:7大新商机,2016中国企业的诺亚方舟

     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中国企业的这一轮大转型,互联网化不是终点,全面的商业进化才是最终目的。互联网化带来的效率提升是商业进化的一个方面,产品和服务创新是商业进化的另一个方面。我们务必建立更加系统的认知,“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刘润:别告诉我你还在学谷歌

     学微软,就要学30年前的微软;学苹果,就要学1997年的苹果;要学谷歌,就要学15年前刚刚创业的谷歌。因为是它们在过去做的一系列的决定,为今天的成功打下了重要基础。至于它们今天所做的努力和决定,其结果要到未来才能展现出来。获得它们今天的成功,就要学习它们昨天的努力……

     刘润:从产品代理人,变成用户代言人

     传递价值企业的基本转型思路是要提高效率,但终极的转型思路,是从产品的代理人,变成用户的代言人。在过去,厂家是渠道商的上游,用户是渠道商的下游;在今后,用户是渠道商的上游,厂家是渠道商的下游。传递价值企业之所以要做定位的彻底转变,根本原因是时代的变化……

     刘润:小米和华为,两个高维文明在地球的遭遇战

     十三五规划把创新放到了前所未有的突出位置。传统企业要转型成功,创新和效率,必占一样,否则就只能在很低维度的文明里,随时等待着被“降维打击”,还不要抱怨,因为你就是低维文明。企业家要结合自身的优劣势进行思考,这两条路到底要走哪条,面朝时代,升维转型……

     刘润:如果不玩“互联网+”,如何成功转型?

     零售企业名创优品的巨大成功是个非常有趣的案例,它没有通过互联网,也大大缩减了传递价值的环节。这说明,对于传统企业而言,拥抱互联网并非目的,提高效率才是终极目标。如果通过线下的方式也能高效传递价值的话,互联网公司就不一定有优势了。名创优品为我们展示了传统行业不向互联网转型也能提高效率的一整套方法论。

     刘润:苹果和微软,谁在吊打谁?

     我特别赞同比尔盖兹说过的一句话:“真正改变这个世界的,是突破性技术” 。然后才是商业模式。再然后才是用户体验。

     刘润:这个时代企业也要“养儿防老”

     现在不少人评判一家公司,比如说评判柯达、评判微软,会说这些公司转型不成功是因为它们的基因不对。那么,企业基因具体包含哪些因素?我们认为企业基因至少包含价值观、流程和资源这三个要素。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进化岛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