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没有捷径。
2022/8/7 13:04:00 进化岛

     ▲ 点击上方“进化岛”关注公众号

    

     观 点 / 成甲 主 笔 / 婧娴

     一个被施了“复制咒”的圣杯,只要有人碰到它,就会无限复制,最终将触碰者淹没。

     唯一的破解办法就是,快速找到真正的圣杯,然后离开。

     我们身处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当你检索一个关键词,紧随而来的是无数条与此相关的信息,假说、fake news裹挟着真知识,一起袭来。

     如果没来得及辨别,最终就会把你淹没。

     我每周只能读完一本书,但是每天我关注的公众号、频道、视频都在给我推荐新书,于是书单越积越多,越读越焦虑。

     直到最后,觉得自己一事无成。

     真的是这样吗?

     难道终究只能被信息吞噬,难道我们的学习终究只是一场徒劳吗?

     这次“进化的故事”直播间,我们邀请到了《好好学习》的作者,成甲老师,与我们进行了一场疗愈的对话。

     成甲老师说,关于学习,关于人生的目标,他也迷茫过,也辗转过很多深夜,但是,现在他已经清晰地找到了方向:

     努力做一个快乐的、无知无畏的、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小学生。

     为什么这么说?

     一起来看这场分享。

     (本文来自进化岛社群嘉宾分享)

     —1 —

     学习=改变。

     很多人说,知识越学越多,就像被附了复制咒,渺渺无止境,总感到焦虑。

     或许问题不是出在我们学的不够多,而是没有真正将知识内化成自己的一部分。

     我算是一名北漂青年,在北京想要待下去,就得像《爱丽丝梦游仙境》中说的那样,拼命奔跑,才能停留在原地。

     一开始创业的时候,我也有很多困惑,很多抱怨,后来才发现那都是因为自己没有真正改变。

     学很多东西,不一定配得上,学完,读完,要做出改变,才是最重要的。

     只有能改变我们行动的,才是知识。

     学习的目的是改变自己。

     如果你看了一篇文章,听了一场直播后频频点头,但转头生活一切照旧,那么这篇文章、这场直播就只是信息。

     只有你在看完一篇文章后,受到启发,改进了思考方式或者做事的方式,信息才变成知识。

     那么,我们期待的改变如何发生?

     有一个公式,或许可以帮助你找到着力点。我们姑且称其为改变公式吧。

     改变=尝试*反思*对标*圈子

     它看起来是一个很简单的公式,但前三项每一个都有自己犯过的蠢、跌过的坑,它们是我读过的书、聊过的天、度过的夜晚的一些经历。

     我们一个一个来看。

     —2—

     尝试,是一个无中生有的过程。

     尝试就是,如何无中生有。

     你会发现很多时候,你想要机会而不得,想有成就而不得的,关键就在于你有没有心,有没有真正去尝试。

     好像一句鸡汤啊,你肯定会这么说。

     可是,敢于尝试这件事,真的不是简单地说说而已。

     好,它是给我们带来改变的第一道坎。

     出来混,关键是出来。

     但,你真的敢吗?

     当初脱不花对我说,来得到做音频吧。我第一反应是,惊慌。我哪里做过这个?一来我专业不对口,二来我也没有经验。

     当初查理·芒格出版社的人对我说,你要不来美国见查理芒格吧。我第一反应是,害怕。

     但是我后来想通了,如果在年轻的时候,真的有你钦佩的人信任你,给你全新的机会,无论你内心多么恐惧,这时候什么都不用想,勇敢的跳起来,干就是了。

     当你有机会上火箭的时候,哪个位置不重要,重要的是上去。

     所以,当脱不花和我说的时候,虽然我内心恐惧,但是我第一反应是,行。

     当查理芒格团队和我说的时候,虽然我诚惶诚恐,但是还是去了。

     人不可能懂得所有的事情,尤其是还在年轻的时候。但是,不去做、不了解,你又怎么会懂呢?

     不要想那么多顾虑,做一个无知无畏的、保持好奇的小学生。

     出来,才有可能见到新的事情,遇到新的人,看到新的世界。

     只要懂得谁可信赖就够了,知道最糟糕的情况是什么就够了,接下来,交给行动,交给感受。

     这就是学习的机会。

     从大学毕业后,我每一次走进去的,都是和我原来经历完全不相关的领域,但都是我喜欢的,都是我感到好奇的。

     这就够了。

     尝试,跨出第一步,本没那么难。

     —3 —

     反思,避免持续的愚蠢。

     好,现在我已经跨出了第一步。

     尽管什么都还不知道,但还是先要一个劲的往前冲。

     这个过程可能自己会很享受乐在其中的状态,可是,虽然初生牛犊不怕虎,但稀里糊涂还是会犯很多错误。

     犯错误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持续的愚蠢。而反思就是帮助我们,如何避免它。

     出来混,最重要的出来,出来后,最重要的迭代。出来了,被一棒子打死,也是白搭。

     那么,什么是愚蠢的呢?

     李笑来有一个观点,很触动我。

     如果你每次都按同样的方法做事情,还期待不同的结果,这就是愚蠢。

     如果一个问题重复的发生,但是你解决不了,那么这个问题大概率出在你身上。

     而这恰恰是人性最常有的惯性。

     心理学著作《影响力》中,作者西奥迪尼提出了一个观点:

     人就像录音机一样,一按按钮就播放。

     我最初听到这个观点时,不以为然。

     人是智慧生物,可以通过理性的思考做出各种独立的选择,怎么可能会像录音机一样,做出机械的反应呢?

     后来我慢慢发现,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我确实会出现“一按按钮就播放”的情况,即总在相似的情境下,做出相似的行动。

     比如,我走习惯了这条路,所以每次都会下意识的沿着原路走。虽然事后会想如果我试一试新的路多好啊,但下一次走这条路时,我还是会按着原来的路走。

     比如,解一道分析题,每次我都用同一个模型。虽然事后会想如果尝试一种新模型多好啊,但到实际解的时候,我依然想着套用原来的模型。

     我们真的是一台录音机,出现相似的场景,就好像按下录音机的按钮,自动采取相似的行动。

     所谓的不假思索,看起来是一种条件反射,实则是一个很危险的信号。

     你停留在原地,很久了。

     我们总希望有一个方法,可以解决所有问题,可以被无数次套用,但其实这样的理想状态几乎是不存在的。

     一不小心,可能就跨入了持续性愚蠢的循环。

     所以,在一股脑往前冲的时候,别忘了放慢自己思考的过程,逼问自己,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我做出这样的行动,如果可以重来我会怎么做。

     有一部电影叫做《时空恋旅人》,影片中的男主角在他即将离家去伦敦工作的时候,被他父亲告知,自己可以穿越时空,活到过去。

     怎么用好这个特异功能呢?

     父亲告诉他一个小诀窍,每天都先和其他人一样度过一天,可能匆匆忙忙,可能不完美,但没关系,先过完它。

     等到睡前,再把这一天重新过一遍。这时候,你可以更从容的享受这一天,不一定能把这一天过的更好,但一定会把生活过的更充足、更丰满。

     这就是一种反思。

     —4 —

     反思日记,获得正向反馈。

     当然,对于你我一样的普通人来说,我们虽然没有穿越时空的神奇能力,但也可以在睡前,给自己留一段真空的时间,回顾一整天。

     比如,写反思日记。

     有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叫做九宫格反思日记法。来自日本人佐藤写的《晨间日记的奇迹》。

     它不需要记录大事情,从日常的小事、小习惯入手,从思考问题的过程入手,我们就能找到改进的办法。

     “九宫格”的方法,就是把每天的生活分成9个格子来记录,每个格子的内容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定义。

     比如,下图这样。

    

     反思日记的方法还有很多,你可以在训练中不断调整,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甚至是自己diy一种独特的方法。

     它的宗旨就是要找到一种做事的思考。

     其实我上小学初中都写过日记,但后来都放弃了,感觉好傻,有什么用。我在写反思日记的时候,也有一样的想法,但是后来想到了一件小事。

     我想到了富兰克林、曾国藩都在写反思日记,都有用,为什么只有我没用呢?

     那么,这个问题是不是出在我身上,反思日记本身没有错,只是我用错了。

     还有一件事很重要,可以帮助你坚持下去。

     就是要获得正向反馈。

     人坚持一件事情,一定是从中受益的。如果一件事情只是煎熬,只给人痛苦的反馈,那人就很难坚持下去。

     我从最初单纯的记录事情,到记录感受和情绪,然后到能够深入思考和反思,再到后面通过反思来锻炼自己的基础思考能力,这一切都让我看到自己一点点在进步。

     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原来我们自己就是最好的老师。

     但,虽然在不断反思,不断记录,很多时候依然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做这件事的,不知道做事的过程是什么样的。

     对于这个问题,我找到了一个概念,很管用,叫做假设。

     以前我总是以为我说的话、想的事情就是我的观点,是单向的表达。后来我发现不是这样,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应该是动态的。

     我们以前学到的东西,养成的习惯,看到的世界,不一定是对的。

     可能随着新问题的出现,新观点的提出,而不断变化。

     这是假设带给我们的新的思考逻辑。

     不断更新自己的操作系统。

     相信自己,我们的底层是可以不断进步的人。

     —5—

     对标,打透临界知识。

     反思像一个筛子一样,把我身上的问题都筛出来了。

     但是这么多问题,应该怎么改进呢?又一次陷入焦虑。

     但是我相信一件事,就是像找到一个系统解一样,一定能找到一种化繁为简的改进方法。

     怎么找这种方法呢?

     对标那些厉害的人,看看他们是怎么解决的。

     比如,富兰克林的故事就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

     他是一个特别博学的人,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我去看了他的传记,发现他有一年想要训练13个美德,一段时间内就训练自己的某一个美德。

     这和我之前的做法恰恰相反,我恨不得一年学100个知识,生怕错过了什么。

     而富兰克林却告诉我们,慢慢来,不着急,一次吃透一个。

     这和曾国藩的打法是一样的,结硬寨,打呆仗。

     这六个字是曾国藩带领湘军打败规模数倍于己的太平天国军的要领。

     所谓“结硬寨”,是指湘军到了一个新地方以后就马上扎营。选好关键要地后,无论寒暑,都要立即修墙挖壕,且仅限一个时辰内完成。而且在战争中,不论敌人看起来有什么漏洞,有什么可以追击的诱惑,曾国藩都不为所动,一定会让部队死死守住关键要地。

     “打呆仗”是指湘军每到一个城市边缘,并不与太平军开打,而是就地挖战壕,每驻扎一天就挖一天战壕,把整个城市都用壕沟隔断联通,城内断粮断水,生生把敌人拖死。结果湘军与太平军纠缠了13年,除了攻武昌等少数几次战役有超过3000人的伤亡,其他时候几乎都是以极小的伤亡获得胜利。

     从曾国藩的故事中,我们可以学到什么呢?

     真正高效的学习,其实是知识融会贯通的结果。有了对重要的核心知识的深刻理解,我们运用起知识来才能游刃有余。

     而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阻隔我们融会贯通的原因恰恰是我们的囫囵吞枣,没有像曾国藩一样把每一个知识点,都吃透、嚼烂。

     这给了我启发,把一个知识学透,胜过蜻蜓点水般的学很多知识。

     举一个我亲身经历的例子。

     我看了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想要一年之内炼成这7个习惯,但是发现其实很难做到,所以到最后我也是一个一个慢慢锻炼。

     比如,就单单“坦诚”这一个看起来很简单的词,要花八年的时间才能炼成。

     你看,原来知道和做到之间,还有很长的一条路要走。

     所以,这个经历给了我一个非常重要启示:少即是多。

     我们追求的是做出正确的改变,而不是在于学很多似是而非的知识。

     查理·芒格说,一个人掌握80个到90个知识,就可以解决一生中遇到的主要问题了。

     知识的价值不在于知道的多,而在于掌握得对,在于可以持久地改变我们的生活。

     这类知识,就被称为临界知识。

     每一种临界知识都是我们思考问题、认识世界的重要工具。

     所以,它们也可以频繁应用于不同的领域和场景。比如,我常常在不同文章中,运用诸如复利、概率论、边际收益这类模型和概念。

     现在的我,已经不再追求读书的数量,也不要求读完,而是当我要解决某个问题时,主动去寻找知识。

     主动琢磨,但求甚解,融会贯通。

     许子东老师在一个视频中,就要不要通过十分钟导览的方式读完一本书这一问题,回答说:

     好的东西,本不多,就那么几部。怎么能用这样的方式浪费了经典呢?

     有时候读的书不在于多,而在于有没有精读,有没有真正将书中的内容为我所用。

     比如,每周做一个基本概念的研究,做反复的打磨。

     一本书,也可以读上三五年,反复读,常读常新。

     至于读什么书?

     从自己现在的问题入手。你现在遇到什么问题,就选什么书来读。从问题出发,去找答案。

     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每天都在爆炸式地产生新知识。

     知识是学不完的,但是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是有限的。把自己的实际问题,和重要的临界知识建立联系,事半功倍。

     —6—

     绿灯思维,为知识汲取放行。

     学习临界知识,还需要具备一种底层心态,也就是绿灯思维。

     听到别人说的观点和你不一样的时候,你是不是也会习惯性防卫?

     第一反应,完了,他怎么和我不一样。第二反应,下意识开始构思,我要怎么为自己的观点辩解,我要怎么反驳他的观点。

     但是,绿灯思维就是,在听到对方和你不一样的观点时,先不要急着反驳,这不是一场辩论赛。

     先把它当做一个新奇的知识,好奇对方为什么这么说,想想对方的观点,有什么用,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学会接纳。

     有了对新知识的好奇,也就有了学习的基础。

     那么,绿灯思维怎么养成呢?

     给自己加一个心理暗示。

     每当和别人有不同意见的时候,我就会觉察自己是不是又紧张了。

     如果真的紧张了,那就反复提醒自己,深呼吸,认真听别人的陈述。

     我们反不了人性,只能顺应人性。

     绿灯思维,看起来是一个有点反人性的习惯。

     我们不是不能养成,只是得给它一点耐心。不能一蹴而就,而要小火慢炖、日拱一卒。

     —7—

     圈子,和喜欢的人一起学习。

     圈子就是,和喜欢的人一起做喜欢的事情。尝试、反思、对标,听起来像是我们更为主观的,可控的行动。而圈子,它更为灵活,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前段时间有人问我:怎么样才能更好地成长?

     每个人适合的成长方式不同,我总结了一些原则。

     其中有一项是,如果觉得和谁在一起很舒服,有成长和被滋养的感觉,那就多和他在一起。

     比如,我喜欢曾国藩,就会主动向研究曾国藩的张宏杰老师学习;我喜欢芒格,就主动研究和学习芒格团队的信息;我喜欢保持生活的乐趣,就和生活中活出想象力的朋友多交流;我喜欢看不同的世界,就参与或组织跨领域的交流和学习。

     因为这些人都是我喜欢的,所以我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和他们在一起,也就能够从他们那里获得更多的反馈。

     我收获的反馈越多,就越知道这个领域中什么是真正美好的,就越能找到值得学习的老师和榜样,进一步促进了我的改变。

     哈佛大学罗伯特·凯根研究了一个成长公式:进步=痛苦+反思+高质量的社群。

     高质量的社群就能集中一批良师益友,给我们高质量的反馈。

     而人之所以能进步,就因为他们得到了反馈。

     “和对的人,一路示范何为正确。”

     这就是圈子的力量。很多人说,选择比努力重要,在我看来还有一点,位置比努力重要。

     人是社会的动物,单个人的力量终究是有限的,只有在实践中学到的才是最快的。

     圈子就像是给自己的学习之路,换一种交通方式。原来可能是徒步,现在变成了搭乘公共汽车。

     最后的话

     最后,成甲老师还分享了一段感性的思考。

     成甲老师说,自己是一个无知无畏、充满好奇的小学生。

     为了保持这一状态,我给自己设定了三个原则。

     第一,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第二,和喜欢的人做喜欢的事情;第三,和滋养自己的人,持续反复地在一起做事情。

     我很喜欢查理芒格先生,他真的让人相信,站着也可以把钱挣了,就是这样干干净净地把钱赚了。

     他解释什么是一份理想的工作时说:

     不要卖自己不会买的东西;不要为你不敬佩的人打工;努力让你合作的同事是你喜欢的人。

     你可能会说,真的有这样的工作吗?这很理想主义。真的可以成为一个好奇的小学生吗?这很理想主义。

     确实。我确实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但是我始终相信,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是可以努力做到的。

     理想主义者不要求环境是完全理想的,但理想主义者不放弃,对于理想的追求。

     推荐阅读:

     《“所有的合作,都得先想好分手的脚本。”》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

     花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点击下方卡片关注【进化岛】公众号每周一篇精选文章, 一起洞察商业本质

     ▲ 点击上方卡片关注刘润·进化岛

     品牌推广| 培训合作|商业咨询 | 润米商城| 转载开白

     请在公众号后台回复 合作

     时代平等对待每一个人。但有的人看到机会,有的人满眼挣扎,有的人等待红利,有的人埋头耕耘。

     瞄准机会的人,已经踏浪前行,但也时有颠簸。彷徨的人还在起点张望。投机的人,起起伏伏无根无萍。耕耘的人,如果逆势,自然移不走巨山。

     正确的路,不怕难走,不怕遥远。只怕你找寻无果,原地打转。

     如今商业环境瞬息万变,如何看清时代逻辑,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商业认知,不断进化。

     所以,我建立了一个社群,取名“进化岛”。

     在岛上,你可以阅读和分享独到的商业观点;与嘉宾积极互动,互相学习。

     有时候你的顿悟,可能只是别人的基本功,而你的只言片语,也许能让别人醍醐灌顶。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我们岛上见。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进化岛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