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第四消费时代”,我们如何应对?
2022/11/18 17:21:00 进化岛
▲ 点击上方“进化岛”关注公众号
观 点 / 三浦展 作 者 / 婧娴
今年6月,埃森哲发布了一篇《2022中国消费者洞察》报告,从宏观的数据来看,近十年来,我国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速正在放缓,平均消费倾向有所减弱,消费总量的增长逐年放缓。
当消费阶段性的告别野蛮增长后,当有些商品开始卖不动,当人们购买的方式发生变化时,商家开始焦虑。
突如其来的变化,不知如何应对?
只能跟着越来越卷,却逃不出仿佛循环一样的困境。
消费是一个宏大的话题,我们终究只是略见一斑。
而涉及到每一位在其中的商家、店铺、消费者,又有太多讲不完的故事,我们也只能是站在门外空口谈。
究竟该如何从整体看到消费,这条浩浩汤汤的趋势之河的一段走势,一个弯道呢?
如何去理解,我们此时此刻所处的消费环境,以及未来可能会面临的状况呢?
今年刘润老师的年度演讲中,介绍一本日本作家三浦展的《第四消费时代》。
或许对我们理解今天和未来的自己,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至少,可以让你不那么焦虑。
(本文来自进化岛社群日常分享)
—1 —
消费的“黄金年代”。
19世纪末,日本完成明治维新后,进入了短暂的大正时代(1912-1926年)。
大正时代是日本目前为止,最短的一个时期,前后只有十四年。
但也是日本历史上相对繁华而稳定的一段时间。
这也是书中追溯第一消费时代的源头。
(大正时期日本街头:图片来自互联网)
都市,摩登,西洋风。
是这个阶段的一些关键词,还有,差异,阶级的差异,地区的差异,城乡的差异。
随着金融、商贸、冶炼等等产业的出现,东京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前来谋求职位。
在大城市很多繁荣的街区,也常常能看到穿着十分时尚的年轻人,他们被称为摩登男孩、摩登女郎。
而他们的菜单中,也出现了越来越多西餐的身影,而且是经过了一定本土化改良后的西餐。
比如,咖喱饭、炸猪排和可乐饼。被称为大正时期的三大西餐。
(大正时期三大西餐:图片来自互联网)
虽然这些,现在已经变成日本的常见家庭美食。
就在这一阶段,很多现在还颇有影响力的品牌诞生了。
1913年,宝冢剧团成立,1924年,宝冢剧场开业。现在,宝冢依然是日本的演艺的一张响亮名片。
1920年,日本第一家大型车站大楼百货公司开业。车站加百货的模式,现在遍布日本各地。
1923年,资生堂连锁店开业。三得利威士忌、老虎牌暖水瓶被摆上了货架。
西方化的大众娱乐、大众消费,比肩诞生。
不过,不过,它们依然集中于城市,集中于占国民总数数一数二的中等及以上阶层。
但这依然不能抵挡,一个喷薄而出的消费黄金时代,正在到来。
后来,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经济萧条,世界格局的动荡,打碎了幻境。
直到上个世纪60年代。
站在废墟上的日本,带来了一次史无前例的经济腾飞。
(1964年日本第一条新干线通车:图片来自互联网)
1964年,承办东京奥运会。1968年,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强国。1970年,承办大阪世博会。1972年,承办札幌冬奥会。
一系列闪得晃眼的成绩,奔涌而来。
然而,就在这之前的几年,普通日本人的家里是几乎没有家电的。
更别提独居公寓,大多年轻人都住在工作的地方,工厂或者商店,一屋子里挤了好几号人。
什么都没有,什么都没有享受过的年轻人,他们的消费意识,随着经济的腾飞,一起被唤醒。
虽然消费的阶级性依然存在,但随着工厂批量生产的出现,为当时的国民带来了,全体性的,更为平等的消费机会。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走进大城市,组建自己的小家庭,带来了以家庭为主的消费形式诞生。
1966年,量产丰田花冠诞生,这一年被称为“私家车元年”。
与此同时,微波炉、彩电、空调等等家电的大规模生产,也带来了他们销量的陡升。
一个全民性的消费狂欢诞生了。
(图片来自《第四消费时代》插图)
然而,当每家每户都有空调的时候,大家还需要买空调吗?
当每家都有汽车,甚至不止一台的时候,大家还需要买汽车吗?
当大多数家庭都住上了独栋房屋或高层公寓时,大家还需要买房子吗?
就像藤冈和贺夫说的,
产能过剩是产业社会物质丰饶的标志。
当市场趋于饱和的时候,产业的发展,似乎被大家摒为毫无用处、一片徒劳。
那商家怎么办?
他们有的想出了进一步在现有市场渗透的办法。
家里不只要有一台电视机,孩子的房间、餐厅也都需要有。
不只要有一台电话,还有配上子机,放在各个房间。
不只要有一个音响,爸爸要听老歌,儿子要听摇滚,女儿要听广播等等等。
除了渗透,还要开拓。
比如,1979年,索尼发行的第一台磁带随身听。
Walkman这个词,现在看来是时代的眼泪,但在当初,是一代年轻人的潮流。
它背后是,越来越个人化的消费倾向。
—2—
从消费到“创费”。
上个世纪70年代,第一次石油危机,油价暴涨,日本国内经历了一次严重的滞涨,经济增长率下降,而物价和食品价格却大幅上涨。
石油危机爆发前后两年,1973年,日本经济增长率是9.9%,而到了1974年,跌到了-1.2%。
而消费者物价指数却上涨了47.5%。
这段时间,越来越多的年轻妈妈,为了补贴家用,在白天开始外出,去超市、饮食店打零工,正式有了自己的经济收入。
那些出生于经济腾飞期的年轻人们,逐渐离开家走进社会,开始独居,住进了小房子。
消费不再是一个家庭的事情,而变成了每一个个体的选择。
一个人吃饭多起来了,所以,超市里“个食”的商品摆上了货架。
方便面、速溶咖啡,成为了主流。
(日本超市琳琅满目的速冻半成品:图片来自网络)
当产业社会慢慢落下帷幕的时候,人们追求感性交流的表达社会,登上舞台。
日本作家藤冈和贺夫将其称为“第二次富裕的粉墨登场”。
这就是第三消费时代的到来。
日本最大的媒体之一《日经商业》在1982年2月8日,推出了一期特辑。
主题是:产业结构——轻、薄、短、小化的冲击。
作者三浦展说,这是他人生中记住的第一个市场用语。
需求饱和,独居增加,家庭消费减少,等等这些现象。
对商家来说,是传统生产、营销思路的颠覆。
批量、大部头、昂贵的东西卖不动了。
只要生产好产品,就能卖出去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可能商家有过焦虑吧。
但是焦虑的反面,一个新的消费秩序正在建立,新的机会,正在出现。
就像刘润老师在年度演讲中说的,消费越来越内卷怎么办?
创造性地降低成本。解决更贵的问题。或者换一条价值曲线。
对于经历第二三次消费时代转型时的商家来说,他们亟需换一条价值曲线。
如何找寻灵感呢?
听消费者的话。
在“自我”意识崛起的思潮下,消费不再是为了满足“需要”,而是“想要”。
人们买的不再是生活的必需品,而变成了非必需品、让人感到开心的商品。
就像家中的音响,对父亲来说,拥有它,是目的。
而对于儿子来说,使用它,才是目的。
所以,消费不再仅仅是购买,而是一种创造。创造自己的生活方式。
今年埃森哲的2022年中国消费观察中,提炼了五个关键词。
其中第一项就是“我经济”。
随着手机移动支付的普及,每人都掌握了属于自己的购物车。
车里,都放着自己喜欢的商品。
代表自己个性的商品。
是不是觉得和第三消费时代有几分相似呢?
还有人说,这是一个杂货时代。
虽然汽车、住宅也能展现出人们的自我,但毕竟都太贵了,一辈子只买一次或少数几次,用他们来展现自我,未免太奢侈。
所以,比起大宗商品,日用杂货,这些轻薄小巧的商品,更能让人放松,更能具有个性化的操作空间。
比如,服装、家装小饰品。
那家没有品牌的杂货品牌,无印良品,就诞生于这个时期。
还有那家极致性价比的服装品牌,优衣库,也诞生于第三消费时代的末期。
(无印良品&优衣库:图片来自互联网)
不是说要彰显个性吗?
可是,无印良品也好,优衣库也好,他们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特点。
怎么会在这个时代走红呢?
当人们不断购物,不断满足物质欲望的时候,反而会带来莫大的空虚。
你还记得,双十一熬夜,撑到零点。
把一件件自己种草的商品,放进购物车,一键下单后,是多么的快乐啊。
可是,快乐是转瞬即逝的。
到了第二天,到了真正拿到手的时候,你会莫名陷入一种后悔、空虚中。
不禁反思:消费真的能带来幸福吗?
通过消费彰显的个性,真的是我自己想要的吗?还是真正的自我吗?
于是,人们开始抛弃这些购物的繁文缛节,这些营销的花里胡哨,回归本真。
没有品牌的衣服,摸着舒服。
没有特点的杂物,用着舒心。
这就够了。
于是,一个新的消费时代来了。
第四消费时代。
说起它,我们总习惯性地给它打上标签:低欲望。
—3 —
从我到无我。
在《灵活的个人主义的诞生》一书中,说道:
对人类来说,最大的不幸是,连物质上的欲望都无法得到满足。但是仅次于它的,并不是人欲望的无止境,而是欲望过于轻易地得到满足。
低欲望还只是一方面,
千禧年后,对于日本来说,不幸的事还在接连发生。
2000年,日本依然没有从90年代的泡沫经济崩裂中走出来,失落的10年,变成了20年,变成了30年。
千禧年的第一个十年后,东日本经历了大地震,引发了海啸,曾经被认为是安全感来源的房子、车子,被海浪卷走。
对于这个生来感时忧世的民族来说,
好像没什么事情,能让他们更悲观的了。
可是,这个消费时代,真的是一个人口减少、经济能力低下、没有希望的黑暗社会吗?
答案是否定的。
反思,带来了新的变化的萌芽。
追求品牌,真的能带来快乐吗?
全身优衣库,也OK。和自己个性无关的东西,完全可以交给统一的生产来完成。
耽于美食,食之不尽,真的可以幸福吗?
不出去大吃一顿,打包带回来吃,也是一种快乐。
一定要有自己的房子,才安心吗?
住在共享的公寓里,也没什么不好。
一定是拥有的东西越多越好吗?
断舍离,似乎也能带来轻松的感觉。
(电影《千与千寻》反映了对当时消费社会的反思:图片来自互联网)
这种变化,就像是一个吃惯了调料包的,快要失去味觉的人。
终于又找到了吃天然食物的快乐。
或许直到步入第四消费时代,真正的、成熟的消费观才逐渐得以养成了吧。
三浦展说,消费最成熟的状态可能是一种将消耗转化为自我充实的过程。
就像刘润老师的年度演讲中说的,
微观的消费现象,网红表现,究其本源,来自于更长的宏观经济趋势延长线上。
锁死趋势,就是长期主义。
什么是长期主义?
我想来就是,
不在无意义的竞争追逐中,失去自我的坚持。
不在太多迎合潮流的转型中,迷失原本的价值。
长期存在,细水长流。
越长寿的,越有价值。
—4 —
未来的机会在哪里?
最近,无印良品开启了一项新业务。
改建团地。
团地是集团住宅地的简称,在上世纪60-70年代,为了缓解住宅不足,由日本政府出资修建的一批租赁住宅。
有点像我们的“老公房”吧。
大多数的团地房子,都是40-60平米之间,被隔成了很多小房间,空间逼仄、阴暗。
而且因为年久失修,很多都已破败,往往只有零星退休老人住在这里。
(团地室内构造:图片来自互联网)
在无印良品的改建下,空间被打通,室内重新粉刷,很难想象他们已经有30-40年的时间了。
其实,无印良品从10年前,就开始着手团地改建了。
10年间,已经在日本国内翻修了1000多户这样的房间。
(无印良品改建后日本团地:图片来自互联网)
他们为什么会看上这样的老公房呢?
无印良品认为,团地住宅虽然听起来给人古旧的印象,实际往往拥有宽大的楼距、良好的通风和一定的绿化。
只要能够重新审视小区的优点并加以利用,就可以焕然新生。
与此同时,这两年团地再生的热度也扎扎实实的在日本年轻人中不断攀升,很多人都搬进了团地。
这些经历了热闹,衰败的社区,似乎真的重获新生了。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回到团地居住。
究其原因,除了改造后的室内空间宜居性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
就是,它和高层塔楼以及独栋房屋相比最大的区别:
一个更为紧密的社区。
过去,人们随着工作的变迁,快速改变着住址,或建起了自己独栋的房子。
而这带来的结果是,邻里间的互不相识。
每个人都在都市的庞大的吞吐中,拥挤,但陌生。
社会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寂寞的人群”。
于是,曾经那些嘘寒问暖,守望相助的社区精神,慢慢地成为了人们心灵上的依归。
在书中描写了人们对一条商业街的重修。
在设计方案时,就加入了这样的思考。
我们真的是为了单纯拉动销量吗?
还是要关注它更多潜在的功能呢?
比如,它承载的社区联系、街区历史和文化等等。
于是人们决定按照心中理想的社区进行改造,而这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它吸引了很多教育文化人士等等各个阶层的人来这里定居、生活,而原来几经废弃的商店街,也重回繁华。
这就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带来的魔法。
不仅仅是邻里社区,还有生态环境,对古典文化的修复与重拾。
这都是第四消费时代下,给商家的新机会吧。
不是效率,而是充实。
对我们来说,看日本的第四消费时代,似乎有点对号入座的警示感,但也有柳暗花明的领航意味。
最后的话
马克思说,消费并不完全都是动力的再生产过程,真正的消费就是一种人性的恢复过程。
当消费越来越内卷时,不要焦虑。
请回归内心,回归人与人、人与天之间的层层叠叠,消费不是人的一腔孤欲的满足,不是为了彰显个性的攀比。
它是一种自我充实。
就像书中三浦展对商家的4个建议。
1)把社会全体变为共享性社会;
2)鼓励人们逐步贡献出私有物质,促进公共环境的形成;
3)培育地方独特的魅力来吸引更多年轻人,使他们享受地方生活,在地方开展生活;
4)尝试从金钱到人情,从经济原理到生活原理的转变。
祝你,顺应时代,细水长流。
推荐阅读:
《刘润年度演讲2022:进化的力量(演讲全文)》
花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点击下方卡片关注【进化岛】公众号每周一篇精选文章, 一起洞察商业本质
▲ 点击上方卡片关注刘润·进化岛
品牌推广| 培训合作|商业咨询 | 润米商城| 转载开白
请在公众号后台回复 合作
时代平等对待每一个人。但有的人看到机会,有的人满眼挣扎,有的人等待红利,有的人埋头耕耘。
瞄准机会的人,已经踏浪前行,但也时有颠簸。彷徨的人还在起点张望。投机的人,起起伏伏无根无萍。耕耘的人,如果逆势,自然移不走巨山。
正确的路,不怕难走,不怕遥远。只怕你找寻无果,原地打转。
如今商业环境瞬息万变,如何看清时代逻辑,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商业认知,不断进化。
所以,我建立了一个社群,取名“进化岛”。
在岛上,你可以阅读和分享独到的商业观点;与嘉宾积极互动,互相学习。
有时候你的顿悟,可能只是别人的基本功,而你的只言片语,也许能让别人醍醐灌顶。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我们岛上见。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进化岛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