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利用规则的人,总是更容易成功
2022/11/25 23:53:26 金融圈参阅
作 者:张良计来 源:张良计(ID:zhang_liangj)
我之前写过一篇讲规则的文章《厉害的人做事,一定先吃透规则》,很多读者留言说想看我多说一点,那今天继续。
我们理解世界的行为模式,大致可以分成两种:
第一种叫被动探索,第二种叫交互反馈。
被动探索,相当于外部环境在“推”着你往前走。
外界给你什么信息,你就接受什么信息,不需要有过多的思考,有什么听什么。
就像小时候我们玩探险游戏一样,一点点往前试探,发现前面有一个水塘,再远处有一座山,我全部记录下来,最后惊呼噢原来这里是个世外桃源。
而交互反馈则不同,它是一种“输入-输出-输入-输出”的反复循环。
假如事物的全貌是100%,那么一开始当你理解到10%的时候,就会暂停,然后根据这10%的信息去推演剩下90%的框架:
“如果前面有个水塘,那再远一点会不会有一片绿地,更远的地方是不是有一座山,山上会不会有一座庙?”
当你的框架构建的七七八八了,再拿着它去对应剩下90%的现实信息,看看是否如你所料,是否真的有绿地,有远山,有寺庙。
如果对应不上,那么返回来修改框架。如果对应上了,那么继续往前推进,20%、30%、40%...
和第一种理解模式不同,这种方法在理解事物的过程中(输入)就开始加入了你自己的思考(输出)。
这个时候,你实际上是在和框架的构建者(大自然)在隔空对话。
一旦你的框架被验证无误,那么接下来的时间里,你吸收剩余90%信息的速度会非常快,最终整个过程的效率将大大高过第一种理解模式。
我举个例子。
当你去一家新开业的商场,想找这里的一家日料店,但不知道具体的位置在哪里,这个时候怎么办?
除了直接询问商场的工作人员,我们还会去看商场的导览图,对吧。
但不同的人,看导览图的方式很不一样。
第一种,逐层扫描。
先从地下B1开始看起,把B1所有的商家名字全部扫一遍,发现没有,就上移到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直到找到为止。
第二种,关键字搜索。
比如日料店的名字叫“渔世”,两个字,那么就在导览图上专门找两个字的店家名,尤其关注第一个字是“渔”的店家,就像我们按索引查字典一样。
第三种,先锁定层数,再寻找店名。
最后这种方式,实际上是前两者的结合。即先找到商场餐饮店铺所在的楼层(通常都是最上面倒数第一,第二层),然后再根据名字去锁定店铺。
在现实操作中,这3种方式所花的时间差异其实不大,但你如果仔细思考一下,第一种和第二种,是被动探索的理解模式。
而第三种,是交互反馈。
你想想,为什么我们可以那么自信地锁定餐饮店铺所在的层数,一定是在商场最上面倒数第一层和第二层?
因为经验。
大家不妨回想一下,我们去过的任何一家商场,它的楼层布局都是大同小异的:
地下3层到2层,通常都是停车库;
地下1层一般是小型的餐饮店铺和衣帽箱包店铺,并且消费水平不会高,以平价品牌为主。
而从一楼开始往上,对应着美妆香水、男装女装、体育家居用品等。而大型的美食餐饮店铺,都是在商场的最高层。
为什么要这么设计?
这背后的原理,其实是按照消费人流来进行计算的,但今天要说的不是这个。我要说的是,当你逛过了那么多商场以后,其实是可以在脑海里构建出一个商场楼层的布局图的。
那么当你再去到一家新商场的时候,不出什么意外,这家商场同样会遵循这样的设计框架,那么餐饮店铺也一定集中在最上层。
所以当你去找自己想吃的日料店时,下面的楼层根本不用看,应该先从最上层开始看起,再根据店名逐一寻找。
来,我们总结一下:
因为过去逛商场的经历(输入),你在脑海里形成了一个商场的正常布局图(输出),再去到一个新商场时就会按照这个布局图去寻找对应的店铺。
这,就是交互反馈式的理解模式。
那如果我们按照这个布局去寻找发现,哎不对,这家日料店居然不在商场的最上层,而在中间楼层怎么办?
这叫意外情况,它同样属于你框架的一部分,你同样可以记录下来,比如:
“XX商场不走寻常路,把餐饮店铺放在中间楼层。”
这时候我们进一步去看,这家商场的开发商是谁,这种楼层布局是不是他们家商场的惯用风格,他们家设计的别的商场是不是也是这样的规律。
此刻,你就在旧框架上构造新框架。
再举个例子,游戏。
如果你喜欢研究规则,那游戏是这个世界上把“规则”二字体现得最淋漓尽致的东西。
拼多多的创始人黄铮以前是开游戏公司的,元气森林的创始人唐彬森最初也是做游戏的,前段时间“羊了个羊”分红分了几个亿,这是今年最出圈的游戏。
其实游戏和商业有很多地方是共通的,除了娱乐功能之外,游戏是一个很好培养我们框架规则思维的东西。
设计一个游戏,就是设计一套规则。玩家需要在这个规则的框框里行动,依照规则会有奖励,违反规则会有惩罚。
这就跟商家设计一个产品,设计一套打折促销逻辑,设计一个用户体验流程,设计一种抽奖机制,然后让用户在这个框架里去行动、去购买、去体验,是一个道理。
菜鸟玩家花时间慢慢学习和适应规则,熟练的玩家掌握技巧后享受规则带来的红利,而骨灰级玩家尝试通过各种方式打破老旧的规则,创造新的规则。
这个情景,跟现实商业和职场是一模一样的。
想要掌握规则,就不能把自己只当做玩家,而是要尝试让自己和规则的设计者去对话,从设计者的角度去思考当初设计这套规则的时候,有什么考量,有什么顾虑,有什么远见。
我以前举过一个密室逃脱游戏的例子。
这类游戏都是把玩家关在一个小房间里,然后要求你在固定空间里探索,发现各种隐藏的线索道具,最后解开密室开关成功逃脱。
那么当你玩多了这类游戏之后,是可以从各个层面来总结出这类游戏的设计规则的,比如:
1. 所有道具都必须物尽其用,不能出现“废”道具
这是从用户体验出发的,如果玩家费劲心力找到一个没有用的道具,这相当于前期花费了巨大时间成本最后收益为0,这种游戏体验很容易让人放弃游戏。
每一个道具的存在都必须合理,都要经历“寻找道具-使用道具-用道具解谜”的过程。且越难找的道具,发挥的作用越大,带来的正反馈越高,反之亦然。
2. 同一个道具,只能使用一次
依然从用户体验出发,道具和谜题之间通常只会有一次映射关系,即每个道具只能对应唯一的谜题。
比如我找到一把钥匙打开了这道门,那么往后这把钥匙就不应该还能打开其他门,否则就会徒增玩家的思索时间。
新谜题要用新道具来解决,而不是返回去走老路,这样的游戏体验才是最顺滑流畅的。
3. 遵从MECE法则
什么叫MECE?相互独立,完全穷尽。
我以前在介绍麦肯锡思维方法的时候着重讲过这条原则,其实它同样适应于游戏设计。
应用到密室逃脱这个类型里,MECE的意思是,当玩家排除了所有可能性,剩下的那个一定是正确的解谜路径。
比如一个小房间里,当你点击了所有角落都没有发现异常,那么眼前这个有裂痕的墙壁就一定藏有玄机。
你需要思考的是该如何打破墙壁,而不是浪费时间再去找其他出口。
这和推理探案很像,当所有可能性都被排除以后,剩下的那个选项无论多么不可思议,一定就是正确答案。
一旦你掌握这个原理,就可以反过来利用它去加快你解谜的过程,而不会在已经排除可能性的选项上浪费时间。
具体怎么做?
第一步,穷尽自己的努力确保这条路走不通。
第二步,如果走不通,果断换路线,绝不回头。
第一步的关键,在于你的考虑是否周到,是否把所有可能性都排除了,是否能够百分百确定眼前这条路线走不通。
第二步的关键,在于你下决策的时候是否拖泥带水,犹豫不决,瞻前顾后,这就看你是什么性格了。
高效的决策,一定是逻辑+性格综合作用的结果。
逻辑缜密但性格拖沓的人,即使找到了正确的思路,也会在执行上出各种问题。
性格果断但逻辑思维一塌糊涂的人,虽然决策果敢,但经常朝令夕改,一点风吹草动就推翻重来。
以上这些,就是对规则的理解,运用和延伸思考。
会利用规则的前提,是摸清楚规则的各个角落,然后去寻找规则里的共性,去探究明面之下的暗面。
这是一套关于什么的规则?支撑这套规则成立的关键元素有哪些?元素和元素之间的逻辑关系链是什么?这些元素组合到一起发挥了什么作用?其中哪几个元素发生改变,会对这套规则造成重大影响?
这些,叫规则的明面。
这个规则主要针对的是什么情况?在其他哪些情况下这个规则并不成立?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个规则不成立?当这个规则不再成立的时候,又会发生什么?
这些,叫规则的暗面。
当你把一个规则的明面和暗面都回答清楚了,才算得上把规则里里外外都摸透彻了。
带着这个框架去思考,你会发现应对任何场景和问题都能胸有成竹,这就是高手的做事方法。
以上就是今天的全部内容,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
共勉。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金融圈参阅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