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3种妈妈再累也养不出听话的孩子!很多家长第一条就中了
2017/1/9 医知袋鼠

    

     作为新手父母,当孩子在零到一岁的时候,我们最关注的是孩子吃什么最有营养、吃什么对大脑发育更好,更关心健康。

     而当孩子到了两岁左右的时候,我们开始关注孩子的情绪和心理变化,想了解孩子为什么那么爱说不、为什么开始不听话

    

     当孩子去了幼儿园,我们会关注孩子的分离焦虑,当孩子适应了幼儿园,我们可能又会担忧,为什么孩子回来不愿意讲他在幼儿园里的事情……

     作为父母,我们会发现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自己也在不断地在重新认识自己,重新修改认知模式和行为模式,我们会因为孩子有意识地成为更好的自己。然而,我们也深刻感受到,自己能够影响孩子的就那么几年,但孩子的成长等不了太久,怎么办,怎么办?

     本期《袋鼠公开课》,袋鼠麻麻有幸请到了儿童教育专家汪洋,她是一个五岁女孩的妈妈,是米来未来特聘讲师,美国正面管教家长讲师和学校讲师,是国际鼓励咨询师,目前专心研究亲子教育和家庭教育主题。汪老师与我们分享并探索了:如何做更好的自己,如何做一个更好的父母,如何学会亲子沟通的艺术~

    

     1

     案例分享:闭眼72小时的权利斗争

     这是一个学员的案例。去年春节全家出国旅游的时候,他四岁的女儿,不满意其中一天的行程安排,但是又觉得没有办法改变,当时是被迫同意了。然而,孩子为了表达自己的不满情绪和坚持自己想法的决心,第二天早上起床的时候装病,谎称“我眼睛睁不开了”。作为父母自然特别着急,不知道孩子眼睛里进了什么东西,所以赶快带孩子去附近的医院就医。然而医生告诉父母,孩子的身体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因为孩子留出的眼泪是清澈的。医生说,你们需要关注一下,是不是心理问题造成的?

     父母听了之后特别生气!虽然知道孩子没有病自然是好的,但他们又特别希望能尽快按照旅行计划进行,因此就使用各种方法,想要孩子打开眼睛。妈妈非常有耐心,跟孩子各种讲道理,然而沟通了一个多小时,孩子只是哭,并不理会妈妈满嘴吐沫子的沟通。爸爸妈妈着急的不行,后来干脆就指责孩子,甚至是恐吓命令,依然没有用。

    

     硬的不行?再用软的方式去哄孩子,试图让孩子感觉好一点儿,尽快把眼睛睁开。但是依然无果!这个孩子足足闭着眼睛跟父母抗衡了72个小时。

     大家可能都想知道,最终是用什么办法让这个孩子把眼睛睁开的呢?

     我们先来做一个练习,如果我们遇到这样的情景,比较容易会用到哪种沟通方式呢?请你把自己当作那个孩子,试想,如果你听到我接下来要说的话,你内心的感受,会是什么样的?

     如果我这么跟孩子说:“妈妈觉得这个事不值得你这么生气,来睁开眼睛笑一笑,你笑起来多漂亮啊!”听完了这句话,你现在的感受是什么?我好像试图在覆盖生气的感受,似乎在用我的思维方式来定义你的感受,对吗?相信在你的心里,也一定会想:“你凭什么说这事儿对我就不重要呢?”

     如果这么跟孩子说:“等你长大啦!你会遇到很多很多不如意的事情,所有的事情不可能都按照你想象的那样去做。”听完了这样的一句话,作为孩子,你的感受又是如何的?好像我在讲一些大道理,这个道理说得冠冕堂皇,谁都应该会懂。但是在孩子的心里,他一定会认为他特别没有被父母理解。

     体会完刚才的两个方式之后,你会发现最不受孩子欢迎的交流方式,就是给孩子讲大道理、说建议,因为那样只会让孩子感觉更糟、更差。在孩子的心里他会想,“算了吧!我说下去有什么意思呢?我跟他说了他也不会懂。”所以呢,你会发现,你越想跟孩子沟通明白,孩子就越不买账。

     刚才那个学员的案例中,孩子听到了爸爸妈妈的大道理和建议,孩子内心的真正想法就是:“跟你们说没有用,我宁可就这样一直哭闹,直到你们闭嘴。”

     后来这个爸爸妈妈意识到了他们没有尊重孩子的意愿,真诚地跟孩子道歉,并愿意闭上嘴,坐下来倾听孩子。从那一刻开始,那个眼睛闭了72个小时的四岁的女孩儿才愿意睁开眼睛,告诉爸爸妈妈这两天她是有多么的难过和气愤,并且伤心地大哭了一场。

     作为成人,我们总是容易自以为是的把经验总结成道理和建议给到孩子,觉得好像这样能够让孩子少走弯路,免受挫折。然而在孩子有情绪的时候,最希望被对待的方式却是:情绪被看到、给他表达的机会、请你闭嘴。

     2

     父母帮倒忙的沟通方式

     1

     否定感受 讲大道理

     就如同刚才我们所举的例子,在我们小的时候,我们也总是能听到类似这样的句话,“等你长大了,你就会明白爸爸妈妈的良苦用心了”,“你就会知道,爸爸妈妈说的是对的了”……还记得当时你是什么心情吗?除了觉得爸爸妈妈很烦、很唠叨外,想必也体会不到这句话的深意吧。

    

     然而可笑的是,当我们有了自己的宝宝后,也开始把自以为是的 “人生经验”,总结成道理和建议给到孩子,然而我们却忽略了,这些所谓的大道理,只是让孩子在重复我们当年那种无奈又无助的感受而已。

     2

     责备和问罪

     当孩子做某件事情时,如果稍微不称爸爸妈妈的心意,很多家长就开启了狂轰乱炸的责备和问罪模式。

     再请大家做一个练习,把眼睛闭上,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孩子,在听父母说话:

     ”你那脏手怎么又摸到门上了?你怎么老是这样?你就不能做的好一点儿吗?我都告诉你多少次了,你从来都不听!来我给你穿上衣服吧,你看你笨手笨脚的……“

     现在你的感受会是什么?面对我的指责和问罪,你的心里可能会嘀咕:“难道这门比我还重要吗?好吧,既然你觉得我不听话,那算了,我就不听话好了。“也或许你会在心里无数遍地去认同,”嗯,对!我就是笨,我什么都做不好。“这就是孩子的思维。

     我们会发现,身处这样环境下的孩子,性格上不是特别内向,就是特别叛逆。所以,请各位家长朋友们,少一点责备和问罪,多一些认同。

     3

     威胁命令和恐吓唠叨

     在家庭中,威胁和命令式的语言使用率是非常高的,因为它比较简洁有力度。但是你会发现,往往你的态度越强硬,孩子们就会越反抗,为什么?因为我们跟孩子的需求是有矛盾的,我们成人通常需要的是外表整洁、讲秩序、讲礼貌、按流程办事儿,可是孩子在意的并不是这些。没有几个孩子会自愿的去洗澡,也没哪些孩子天生就会说“请”和“谢谢”,而且大多数的孩子都不喜欢刷牙。

    

     如果你总是让孩子去做一些他不愿意做的事儿:吃饭前去洗手,在外面小点声说话,回到家里把衣服挂起来,玩完之后要去练习汉字,你认真刷牙了吗?你脸还没有洗干净……与此同时呢,又总制止他去做一些他想做的事儿:别咬手指头,别在床上吃东西,不要回来就把衣服扔在哪,别把叉子对着脸! ……这个时候,你与孩子之间的权力之争就不可避免了。

     这句话可能大多数家长都听过或者甚至说过,“我现在数123,你要是不穿鞋的话,我就马上丢下你自己走”。通常这样的情况,对于一个两岁的孩子来说,他感受到的不是规则,不是命令,而是害怕,在他的心里,他觉得妈妈不要我了。

     冬天到了,我们跟孩子说:“哎呀,你得穿上衣服,要不然会感冒的。” 雾霾天我们会无数遍督促孩子,“把口罩儿戴上,不然的话雾霾会进入到你的肺里,会让你生病的”。这种警告,会让我们孩子怎么样?本来他就生活在一个不安全的环境中,反而让孩子对周遭的世界感到更加不安全了。

     上面提到的几种方式,都是我们会比较容易“顺口而出”的一些交流方式,或者想让孩子跟我们来配合的方式。

     试想我们的孩子在那样的过程中,会是怎样的心情?我相信大多数的孩子,给我们的反馈大都是:拒绝合作,拒绝配合!

     那有没有一种方法是可以让孩子跟我们配合的,又不会让孩子有逆反心理呢?

     下面跟大家来分享一些能够赢得孩子合作的一些技巧。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并不是每一个技巧都适用于任何一个孩子,但这些技巧一定能帮我们跟孩子建立一个尊重的平台,而相互尊重又是合作的开始。

     3

     赢得有效沟通的技巧

     1

     学会倾听和尊重

     上面我们提到了,当孩子有情绪时,我们不要说一些大道理或者是指责的话,我们需要做的是倾听,但有的家长就要说了“我们跟孩子沟通不能只是闭嘴吧?不能只是倾听吧?”没错,其实有的时候,孩子只需要你陪伴在他的身边,认真倾听就足够了。

     但是当孩子需要我们给予他回应的时候,我们也要耐心地用“哦…”、“嗯...”、“这样呀...”等语言来积极地回应他,以此来代替我们一贯用到的质疑和建议。这样孩子就能够在叙述中整理自己的思路和感受,从而找到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

     有的时候,我们试图不让孩子面对不舒服的感受。可是奇怪的是,我们越想让孩子摆脱这种不舒服的感受,不管我们的态度有多好,孩子都只会更难受。比如,有时我们会遇到这样的一种情况,就是孩子想要一个目前没有的东西。家长往往在这时会给孩子解释为什么没有,但是常常是我们越解释,孩子越听不进去。作为父母的我们就会觉得,这孩子太无理取闹了吧!

     举个例子:

     宝宝说“妈妈,我想喝牛奶~”

     妈妈说“宝贝儿家里没有了,你喝酸奶吧!”

     “不,妈妈,我就想喝牛奶!”

     “我不是告诉你了吗,家里没有!”

     “妈妈,我就要!我就要!”

     那通常这个妈妈会怎么说呢?“你怎么这么不懂事儿啊?明天妈妈再给你买不行吗?”那我相信,这个时候得到的,一定是孩子撒泼打滚儿耍赖的状况。

     如果我们试着去理解孩子对某种东西渴望的心情呢?他们可能会有一些不同。我们可以用假想的方法去实现他们的愿望,代替我们原来想要解释的这种心理。

     重新换一个情景:

     宝宝说“妈妈我想喝牛奶~”

     妈妈说 “哎呦,宝贝儿,可是现在家里没有牛奶,只有酸奶,我也真希望咱家能有。“

     “可是妈妈,我现在就想喝牛奶!“

     “嗯,妈妈听得出你特别地想喝牛奶,我真希望能够把超市的牛奶现在就变到我们家里来。我希望你现在就想能喝到!“

     “嗯……要不妈妈,你现在给我拿一个酸奶行不行?明天你再给我买吧!“

     这是发生在我们家的一个真实案例。那你会发现,当孩子的需求被看到了,即使没有物质上的一个满足,但是从精神层面,孩子的感受被认可、需求被看到了,通常他们会更容易去接受这个现实。

     2

     请蹲下来与孩子沟通

    

     相信很多家长都有类似的经历和苦恼,外出逛街时,本身自己就很累了,宝宝还总想让你抱他,如果你没有响应他,他就会很不悦,甚至是大声的哭闹。你可能会疑惑:宝宝平时在家不是这样啊,怎么一出门就总想让我抱他呢?明明出来之前已经答应好了的,怎么就说话不算数呢?

     建议你不妨蹲下来,再看看四周,你就能明白了。因为在孩子的视线范围内,只有无数条大人的腿,而谁又能在面对无数条腿的视线环境里,一直保持情绪平和呢。作为一个成人,我们是不太能够想像:跟一个高你两三倍的人去沟通,那种仰视和恐惧,尤其是当对方伸出手,指着你的头,对你大吼和指责的时候。

    

     作为孩子,他想让你抱,只是想让你带他看跟你同样高度的美好的世界。但是当我们成人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总是用大人的高度去要求一个孩子情绪平和。

     在脑科学研究的结论中,通常一个不满25岁的成人,他的前额叶皮质是没有发育成熟的,是缺少管理情绪的社交能力的,遇到问题,就容易像动物一般哭闹、吼叫、逃避,甚至是大脑装死。我们成人尚且如此,何况是一个几岁的孩子呢?

     真诚地呼吁所有的家长,在跟孩子的沟通时,能够蹲下来,看看一米以下的这个世界是什么样的?能够用平视的目光跟孩子说话,要让孩子知道,在沟通的态度上,我们是平等的。真正地去尊重这个身体高度跟我们相差很多、人格高度却同等的孩子。

     3

     描述你所看到的、观察到的事情

     当别人不断指出我们做错的时候,通常我们都会有抵触情绪。但是如果只向我去描述这个问题或者看到的现象,那我就比较容易集中在这个问题本身上。

     所以,要使用描述性的语言。家长在描述问题的时候,事实上也是在告诉孩子该怎么做?好处就在于避免了相互指责的过程,而让每个人都把注意力集中在解决问题上。

     比如说,我们可以讲,“宝贝,牛奶洒了,我们现在需要一块儿抹布。”

     作为家长我们切忌的是,不要把主语变成“你”。如果你把主语变成了你,这个意思就大大改变了,就变成什么呢?“你把牛奶弄撒了,我们现在需要一块抹布。”那这种感觉呢,就好像是埋怨,容易产生抵触情绪。

     这个方法最好的运用就是让孩子感觉到被需要,也就是我们常所说的价值感,当孩子有了价值感的时候,就能够愿意配合。

     4

     给予提示

     孩子接受提示比接受规则更容易。当我们给孩子提示的时候,他们往往就知道该要做什么。提示就好像是给孩子的一个礼物,可以让他一直的去享用。在今后的生活中,他慢慢就会知道:牛奶不放回冰箱会变质;吃了水果之前,如果洗不干净,就容易生病;饼干盒如果盖不严,饼干变潮就会……这样的一些生活常识。

     这个方法很容易上手,但是我们一定要避免在提示孩子信息后,再去说一些攻击性的话,比如说“衣服应该挂在衣挂上,你怎么总也学不会?”

     这个要切忌,否则孩子的心里就会认为“你是在故意挖苦我”。

     5

     用简单的词语表达

     通常简单的词语要比你长篇大论的唠叨更有用。

     举个例子,当孩子没有按照你预定的时间上床睡觉,通常我们就会唠叨孩子,“我已经跟你说过了,让你九点睡觉,你怎么就是不听呢?你赶紧现在把睡衣换好上床去睡觉。”通常这样的一些说话方式,小孩儿可能就会比较抵触,不说话,不理你,大一点的孩子,他们的回应就是“妈妈请你现在闭嘴”。我们倒不如跟孩子简单地说一句,“宝贝,睡衣”,“宝贝,去睡觉”。

     孩子讨厌唠叨,对他们来说,越短的词语,越容易记住,越有效

     6

     向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

     我们试图给孩子足够的耐心,但是我们没有必要永远用和善,或者耐心的方式去对待孩子,因为孩子本身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脆弱。作为家长,我也会有情绪的时候,他们其实更愿意听到作为父母的真实想法和感受。

     当你情绪不好的时候,你可以对你的孩子说:“妈妈现在心情不太好,就不要过来打扰我,我需要平静一会儿,但是我的心情不好跟你没有关系。”只要是不受到攻击,孩子是很愿意与一个表达愤怒或者表达难过的人去合作的。表达自己的想法,能够让自己情绪平和,也会让我们作为家长更容易关注、解决问题。

     汪洋老师送给家长的话:

     有人问,我们学习了这些技巧方法,是不是孩子就会一直听我们的?那我的回答是:我不希望是这样的。因为孩子不是机器人,我们的目的也不是用一些技能和技巧去控制孩子的行为。我们的目的是培养孩子的进取心、主动性、责任心、幽默感等等这样一些能力。

     回到生活中,我们依然会继续跟孩子在家庭的舞台上,上演不同的剧本。比如孩子的玩具丢了呀!小朋友吵架了呀!而且永远不会缺编剧。现实生活与戏剧的不同就是,当剧院的大幕落下的时候,观众就可以回家休息了,但是作为家长,我们就没有那么轻松,我们需要每天去当观众、当演员,上演不同的关于伤心愤怒、沮丧兴奋这样的一些话剧。

     我想跟大家说,没有一劳永逸的沟通技巧,当一个方法不管用的时候,我们需要拿出更多的方法来使用。

     对于你自己的孩子,我们只有自己细心地观察,才能够探索出:哪些方法是对你的孩子有用的?哪些方法是无用的?哪些是会让她感到愉悦的?哪些会是让你们感到之间有隔阂的?……

     >>>>你还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直击图片可阅读)

    

    

    

    

     内容合作:zhangdan@1zdaishu.com

     市场合作:yzx@1zdaishu.com

     转载须注明来源

    

    戳原文,更多精彩育儿经等你来取~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医知袋鼠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