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过好自己的生活,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2021/6/9 12:00:00 医知袋鼠

    

     来源|钱志亮工作室(ID:qzlgzs)

     全文2256字

     预计阅读时间7分钟

     曾经看过一篇小学生作文——《我的妈妈》,刷屏了朋友圈:

     “我的妈妈不上班,平时就喜欢打牌和看脑残的电视剧,一边看还一边骂,有时候也跟着哭。她什么事也做不好,做的饭超级难吃,家里乱七八糟的,到处不干净。

     她明明什么都做不好,一天到晚光知道玩儿,还天天叫累,说都是为了我,快把她累死了。和我一起玩的同学,小青的妈妈会开车,她不会,小林的妈妈会陪着小林一起打乒乓球,她不会,小宇的妈妈会画画,瑶瑶的妈妈做的衣服可好看了。我都羡慕死了,可是她什么都不会。

     我觉得,我的妈妈就是个没用的中年妇女。”

     为孩子付出那么多,到头来却收到这样的评价,文中这位妈妈复杂的心情可想而知。

     这也告诉万千家长,父母生活的态度、样子,都会被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并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的价值观和行为。

     心理学大师荣格曾说:“父母对孩子最不好的影响,莫过于让孩子觉得他们没有好好过日子。”

    

     01没有自己生活的父母容易缺乏界限感

     哲学家罗素在《幸福之路》中谈到:

     “做父母的不是应该尽可能地为孩子多做些事情,凡是自我牺牲的父母,往往对孩子极端自私,会从感情上掌握住孩子,过分的牵挂往往是占有欲的伪装。”

     现实生活中, 有非常多的家长成为父母之后,就放弃了兴趣爱好,远离了自己的朋友圈,全身心扑在孩子身上:衣食住行围着孩子转,学习上也亲力亲为,给孩子提出很高的要求和期望。

     以为把孩子照顾地无微不至,督促着孩子努力学习,就是为孩子好,殊不知,父母没有自己的生活,在这样的模式下,为孩子付出越多,教育越容易出问题。

     电视剧《小欢喜》里,陶虹饰演的妈妈宋倩原本是金牌老师,为了全心全意伺候孩子高考,不惜辞掉自己的工作,把所有的心思和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

     为了便于随时“监视”孩子的学习情况,甚至把女儿房间的一面墙打造成玻璃。最喜欢对女儿讲的两句话就是:

     “我这么做都是为了你好啊”、“你是我的一切”。

    

     这种密不透风的控制,终于把女儿英子逼成了抑郁症,差点跳河。

     无独有偶,《小舍得》里蒋欣饰演的妈妈田雨岚,也是这么一个“孩奴式”妈妈,把儿子当成了自己人生的全部希望,全身心扑在“鸡娃”大业上,把孩子的成绩看得比一切都重要。

     儿子子悠小小年纪,生活中只有学习一件事,从幼儿园开始就不停地上补习班,除了5个奥数班,还有英语、语文等特长班,没有一点喘息的时间。

     在田雨岚的持续高压下,子悠也患上了重度抑郁症。

    

     不管是宋倩,还是田雨岚,她们最大的问题就是劲都往孩子身上使,没有自己的生活,把自己的人生和孩子的绑在一起。

     这样的父母,最容易缺乏界限感,控制欲强,为孩子的问题过度担心、焦虑,因此经常采取错误的教育方式,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成长。

     这种不健康的亲子关系下,父母付出越多,将带给孩子更多的压力和折磨。

     02父母活得充实快乐是给孩子最好的教育

     高晓松曾在一档节目中说:

     “我好为中国的父母悲哀,仿佛他们都没有自己的生活,没有自己独立的人格。

     高晓松的母亲张克群,是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1961年考入清华大学建筑系成为梁思成的学生,把建筑当成一生的事业。

     即便退休了,也一直在致力于自己热爱的事情上——旅行、研究古建筑、写书让更多人了解古建筑,而不是把自己的价值附加在儿女身上。

     她在一次接受媒体采访,谈及教育时说:

     “我给孩子削过两根铅笔后,就再没管过他们。”

     当然,张克群的“不管”,不是放养,而是用自身的榜样,自己积极生活、工作的样子去影响孩子。

     “一个家庭的爸爸妈妈都在搓麻将,指望小孩看书,那不可能。我们家里要不就看书,要不就听音乐,所以孩子也是。”

    

     高晓松曾说:

     “我妈从小就教育我们,不要被一些所谓的财产困住……她说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我妈现在还在流浪,一个人背包走遍世界,一个人考察美国天主教遗址。”

     受母亲的影响,高晓松从“清华才子”,到著名的音乐制作人,博览群书,被称为“行走的图书馆”;妹妹高晓江,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博士,曾骑摩托横穿非洲,兄妹二人一直享受着自己充实丰富、浪漫恣意的人生。

     著名主持人杨澜,不仅在工作中表现出智慧和干练的一面,在教育儿女上,也很有自己的心得。她曾在分享育儿经验时说道:

     “作为一名职业女性,我也曾困惑于如何平衡工作和生活。

     每次收拾行李准备出差时,就觉得做了一件特别对不起孩子的事。

     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我觉得对一个孩子而言,更重要的是看到母亲和父亲如此享受自己的工作,享受自己的人生,他们如此的充实,见到这么大的世界,带回来这么有趣的故事,而且他们能够在孩子遇到困惑的时候给予一些指导。

     当孩子的思辨能力开始产生时,他更需要一个有实力的伙伴,而这个时候如果父母仅仅满足于常常“赖”在他们身边,却不能给他们思想的养料,孩子们会感到不满意。”

     深以为然。

    

     每个人在成为父母之前,首先是自己,有自己的人生课题。不能在生了孩子之后,就放弃了自己的人生课题,或者把未实现的人生目标寄托在孩子身上,这对孩子来说是不公平的。

     当父母的人生意义与快乐都取决于孩子,对子女来说反而是一种负担。

     父母不放弃个人成长,认真、努力地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享受快乐而充实的人生,这种样子本身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孩子会朝着父母的样子看齐,相信这样的人生自己也可以做到。

     而且,父母过好自己的生活,不断学习和成长,提升格局与眼界,不仅能够增强自信心、在孩子的问题上更淡定从容,也能给孩子提供更好的建议与帮助。

     父母和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教育也不意味着父母必须为了孩子牺牲自己的人生。

     父母与孩子共同成长,对自己负责,努力实现各自人生的价值,才是家庭教育的最高境界。

    

    END

     作者|钱志亮,北京师范大学名师。86级毕业留校,1994年留学归国,博士学历。研究方向为儿童发展问题咨询、特殊需要儿童教育。

     长按下方图片识别二维码

     关注医知袋鼠

     陪您和孩子一起成长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医知袋鼠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