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失败的教育,是孩子越来越不尊重父母
2022/7/8 12:00:00 医知袋鼠

    

     主播 | 大雄

     全文2449字

     预计阅读时间7分钟

     不少家长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都会反映这样一个问题:

     “我的孩子不尊重我。”

     年龄小的孩子,时常命令父母做这做那,一个不高兴就对父母发脾气,甚至拳脚相加;

     大一点的孩子,父母跟他说话常常被无视、嫌弃、回怼;

     经常和父母吵架,对父母讲的道理或建议不屑一顾······

     这让家长着实委屈:我这么爱孩子,为他付出那么多,为什么还换不来孩子基本的尊重?

     其实,问题不在孩子身上,恰恰出在父母身上。

     每个孩子一生下来,都对父母有着无条件的爱、依赖和信任。

     之所以越来越不尊重父母,多半是源于父母错误的养育方式和言传身教,某种程度上反映出教育的失败。

     什么样的父母,会让孩子越来越不尊重呢?

    

     01

     无原则溺爱孩子的父母

     有一种父母,能够把心都掏给孩子,却换不来孩子的尊重。

     无原则地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纵容孩子的不良行为,帮孩子扫清一切麻烦,努力为孩子创造快乐、舒适的成长环境。

     最终,孩子地位越来越高,父母却越来越卑微。

     这样的溺爱和过度保护,不会让孩子懂得父母的爱和付出,而是误以为自己是全世界的中心,可以呼风唤雨,想要什么就得有什么,否则就是别人的错。

     这类孩子,大都自私霸道,心中除了自己没有别人,又怎么可能会尊重他人?

     曾看过这样的新闻:

     江苏一个12岁的小男孩,弄坏了茶馆里的物品,想让妈妈替他偿还,妈妈说了他两句,孩子当场就对妈妈动起手来,当众死死掐住妈妈的脖子。

     一个10岁左右的男孩在大街上暴打奶奶,他用腿压着奶奶的头,用脚踹奶奶的头和脸,面对路人的指责也是相当不屑,甚至破口大骂。

     而令人无奈的是,这个奶奶没有说一句话,甚至还护着孙子。

     家长要明白,无原则的溺爱,会造成孩子人格的不健全和性格缺陷,对孩子自身成长反而是一种伤害。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愿望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产生负面情绪和挫折感,这是他必须经历的一个环节。

     家长不能因为舍不得孩子难过、受挫而无条件满足他的任何需求,应当引导孩子在挫折中学习,认识和调节情绪,让孩子打破以自我为中心的认知局限,了解自己和他人、和世界的关系,获得人格上的成熟。

     家长也应当鼓励孩子独立动手做事,帮助自己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孩子会在劳动和付出中感受到父母的辛苦和不易,学会关心和爱别人。

     02

     不尊重孩子的父母

     很多家长缺乏正确的教育理念,没有意识到孩子是平等、独立的个体,认为孩子是自己的附属品,可以随意对待和安排。

     这是在思想观念上就走入了误区。在这种认知下,很容易出现一些错误的教育方式。

     忽视、否定孩子的感受和想法;

     嘲讽、打击、随意语言攻击、打骂孩子;

     承诺孩子的事情说话不算话、出尔反尔;

     不能认真地倾听和回答孩子说的话,敷衍、不耐烦;

     包办孩子的一切,只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控制孩子。

     常见的言论有:

     “真是猪脑子,笨死了!”“小孩子懂什么?听我的!”“这点小事有什么好哭的?真是没用。”“你哪来的隐私?我是你妈,有什么不能看的。”······

     很显然,这些方式和语言都不符合孩子自尊、自主、独立的成长需求,这些也是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基本需求。

    

     尊重是相互的,如果父母的教育方式缺少对孩子的尊重,亲子关系差,孩子必然也不会尊重父母。

     我们会发现许多孩子到了青春期,明显变得爱顶撞父母、不把父母放在眼里,甚至动手。

     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孩子在那个年龄段,自我意识增强,心理上渴望独立和更多自由空间、思想上又经常陷入迷惘。

     但家长没有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给他更多个人空间,还是简单粗暴地用父母的权威“镇压”孩子,于是亲子之间矛盾越来越多、距离越来越远。

     不管孩子处在哪个成长阶段,都需要父母的尊重、接纳、理解和欣赏,从中感受到父母的爱,体会到自我价值感。

     当家长发现孩子不尊重自己的时候,恰恰是需要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学会尊重孩子的时候。

     重视孩子的感受和想法,学会倾听,表达理解;

     认真、耐心地听孩子说话并积极回应,不敷衍;

     尽量控制好情绪,心平气和地和孩子沟通,不随意辱骂、责罚孩子;

     放下自己的控制欲,安全和原则范围内允许孩子自己做选择和决定,随着年龄的成长适当放手,给他足够的成长空间。

    

     03

     没有给孩子做好榜样的父母

     还记得一个五年级的小学生在作文中写道:

     “我妈妈什么事也做不好,一天到晚光知道玩儿,还天天叫累。

     和我一起玩的同学,小青的妈妈会开车,她不会;小林的妈妈会陪着小林一起打乒乓球,她不会……

     我觉得我的妈妈就是个没用的中年妇女!”

     小小年纪的孩子,会说出这样的话,嫌弃父母,固然是存在问题的。

     但作为家长,是不是也应该反思,有没有给孩子做一个正面的榜样?有没有过好自己的生活?有没有在努力进步,成为更好的自己?

     事实上,许多家长,一直在用双重标准来要求孩子和自己:

     孩子不许看电视玩手机,自己却经常追剧玩游戏刷短视频;

     孩子必须早睡早起,自己却可以熬夜、睡到日上三竿;

     总是逼着孩子看书学习,自己却从来不摸书不学习······

     还有一些家长,喜欢把自己达不到的目标、未完成的心愿,强加在孩子身上,让孩子去完成:

     小时候没条件学乐器,就让孩子苦练钢琴、舞蹈,多才多艺;自己学习不好,就想要孩子考第一考名校······

     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却理直气壮地要求孩子,必然是不能让孩子信服的,教育效果会大打折扣,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威信也会逐渐降低。

    

     莫言曾说:

     “每个人从生下来最早接受的就是家庭教育,受到影响最大的也是家庭教育,这种教育有言传有身教,甚至我觉得身教重于言传。

     你生活在这个家庭里面,你的长辈,你的亲人,他们是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对待工作、对待他人,我想会对孩子产生非常直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真正能够赢得孩子尊重和信任的父母,一定是努力做好自己,用一言一行给孩子带来积极的影响,可以在关键时刻给孩子有效指导。

     为人父母,不代表家长就可以把自己人生未完成的课题,都安放在孩子身上,交由孩子去完成,那是不对的,孩子有他自己的人生课题。

     有了孩子后,家长更加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不放弃自我成长,经营好生活,给孩子传递勤劳、踏实、坚强、乐观等优秀的品质,为孩子的成长带来积极的影响。

     点个【在看】,与你共勉!

    

    END

     编辑 | 八月

     插画 | 在在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公众号钱志亮工作室(ID:qzlgzs)转载请联系授权

     作者|钱志亮,北京师范大学名师。86级毕业留校,1994年留学归国,博士学历。研究方向为儿童发展问题咨询、特殊需要儿童教育。

     关注医知袋鼠

     陪您和孩子一起成长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医知袋鼠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