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岁女童被后妈虐待毁容,全网暴怒:最该骂的,何止「后妈」
2022/7/28 12:00:00 医知袋鼠

来源|窈窕妈妈(ID:iiimum)

大家好。
太难过了。看了个新闻再次感叹,恶毒后妈不止存在于童话故事里,现实中竟然比比皆是。
7月18日,一个6岁左右的小女孩满脸是伤、皮肤开裂、躲在角落默默抽泣的视频在网络上疯传。

视频发布者是女孩的邻居,她表示女孩经常被后妈打骂,这次被打后逃到她家,她实在心疼,于是拍摄视频并报了警。
警方回应正在调查。如果情况属实,这位恶毒后妈必然逃脱不了法律的制裁。
让人痛心的是,类似新闻屡见不鲜。
孩子无辜,在本该无忧无虑的年纪,因为父母离婚、家庭重组而承受身体和心理双重的摧残。
虐待者当然应该惩罚,但她的亲生父母也难辞其咎。

父母离婚,寻找新的爱人,组建新的家庭,都无可厚非。
但千不该万不该,让孩子因此蒙受创伤。
某医院研究所,曾针对“重组家庭孩子的心理问题”做过调查。
通过对1912名小学生深入对比研究后发现:
重组家庭的孩子比传统家庭的孩子缺乏情绪稳定性。
其中,21.6%有严重的情绪烦恼,18.9%精神上高度紧张,27%心理承受度很低,存在压抑心理的比例,竟然高达56.8%。
可见,孩子与“新家”磨合,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
而且,近年来,“离婚再婚”现象已经越来越普遍。
据民政部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有213.9万夫妻离婚,离婚率高达40%,再婚率接近60%。
重组家庭中孩子的困境,理应被重视。
而这个重视,不只在于他们会不会遭受前述新闻中那样身体上的虐待。更在于不易被关注到、且对孩子有严重影响的隐形心理伤害。

父母离异后,无论孩子抚养权归谁,势必会导致孩子缺乏一方甚至双方父母的陪伴,造成孩子安全感的缺失。
《金牌调解员》中,男人袁立明已人到中年,面对当年狠心抛下自己的父亲,仍然难掩委屈和恨意。
袁立明3岁时,父亲再婚,因新任妻子始终无法接纳袁立明,父亲便把他“扔”给了亲戚抚养。
父母的选择,在孩子眼里,就是一种“抛弃”,这种被抛弃感让袁立明觉得自己被厌恶、不值得爱。
而从小被仍在亲戚家抚养、缺乏父母关爱的袁立明,内心被不安和自卑占据。
一直以来,他都渴望并且试图通过得到身边人的肯定,来证明自己值得被爱,来对抗潜意识中那个“糟糕的自己”。
长大后面对父亲的道歉,袁立明像个孩子一样嚎啕大哭。

他并不是因为父亲的悔意而感动,而是这么多年,他终于可以放下“自我攻击”和“自我否定”,和自己和解。
——原来,被抛弃,并不是我的错。
孩子对父母本是无条件的爱,而父母却因为新家庭,缺位孩子的成长,辜负了孩子的信任。
久而久之,孩子便会觉得:亲密关系,不可靠。
如此一来,孩子成年后也会活得很矛盾:渴望被人爱,又不相信被人爱;即使很爱对方,也要亲手毁掉关系。
这种不安感,可能会让孩子失去创造幸福的能力。

很多夫妻离异后,常常会忍不住向孩子倾诉对前任的不满,甚至诋毁前任,而这,会加深孩子内心的分裂。
著名心理咨询师武志红老师,曾分享过来访者“小丽”的故事。
小丽3岁时,父母离婚,她跟着母亲、继父一起生活。
母亲为了早日融入新家,不仅要求小丽事事迁就继父,还不停地在小丽面前说前夫的坏话,希望女儿能和自己一起“恨”前夫。
可小丽毕竟是爱爸爸的,但却不得不顺从妈妈去诋毁爸爸。
长此以往,小丽内心越来越分裂,变得不敢表达真实的自我。
而且,由于小丽的母亲一直向女儿灌输“离婚都是你爸爸造成”的想法。
小丽也渐渐被影响成一个喜欢怨天尤人,向外归因,不反思自身的人。
她不敢向母亲表达不满,但会习惯性的埋怨同事、朋友、爱人。
原本应该还给母亲的“恨”,她却释放给了别人。
于是,内心的分裂感便越来越重,让她失去了感受幸福的能力,自己的生活也搞得一团糟。
美国心理学家派克认为:童年的痛,弱小的我们无法承受,于是必须扭曲,以此保护自己。当创伤真正显现威力的那一刻,我们已经长大。
如果一个人事事都不敢遵从内心,慢慢地就会觉得生活无意义,找不到自我,陷入抑郁的困境。

重组家庭中还有一个不得不重视的问题是,不同血缘的孩子为得到关注可能会“过度博弈”。
电视剧《隐秘的角落》中,朱朝阳的悲剧就印证了这一点。

父母离婚前,他曾是爸爸捧在手心的宝贝。
而父亲再婚,与新任妻子生下女儿后,爸爸的眼里就没了他的位置。
他考第一,爸爸不知道;他衣服脏烂,爸爸也不在乎。
连同父异母的妹妹朱晶晶都嘲笑他:“爸爸喜欢我,不喜欢你。”
对于朱晶晶来说,朱朝阳是外来人,她才是这个家里的“亲小孩”;
对于朱朝阳来说,朱晶晶是掠夺者,他才是被抢走父爱的“受害人”。
而父亲对女儿的偏爱,对儿子的忽略,加剧了两个孩子间的矛盾。
这也成了触发孩子嫉妒、憎恨、自卑、焦虑、竞争等负面情绪的按钮。

正是这种情绪的累积,让他在人性的黑暗中越陷越深。
就像小说《过野》里的一句话:
“有那么一条路,前方被黑色挡住,你看不清一切。但你走的每一步,就会往深处更陷一寸。”
在对父爱极度渴望的驱动下,朱朝阳对妹妹下了杀手,把她推下了高楼......
美国精神科医生席格有一个研究结论:孤立和隔离,这种由关系上造成的痛苦,对大脑造成的伤害相当于肢体虐待。
刚走进重组家庭的孩子,本来就有很强的孤独感,需要一个适应期。在这个阶段,尤其需要父母的关爱和理解。
如果再被父母忽略,这种双重痛苦,很可能会把孩子推向极端。

当然,探讨孩子在重组家庭中的困境,并不是在否认父母追求幸福的权力。
而是想说,无论大人做出什么选择,都要对孩子负责。
想起“重组家庭的天花板”——《家有儿女》里夏东海一家。
为了让孩子们尽快融入,这夫妻俩可真是煞费苦心。
面对小雪的考验刁难,刘梅用耐心和理解化解;
面对刘星的调皮捣蛋,夏东海用沟通和支持打开心扉。

他们没有因为不是自己的孩子,就选择性忽略;更没有因为是自己的孩子,就偏爱护短。
他们对三个孩子的感情都是真挚、无差别的。
虽说他们的身份是后爸后妈,但他们并没有刻意去维护这个界限,而是用亲生父母的姿态与孩子相处。
他们用爱维护着自己的缘分,也用爱滋养着三个孩子。以至于小雪后来都忘了,他们是重组家庭。
《奇葩说》颜如晶说:孩子的一生,也是一部连续剧。电视连续剧不看可以补,可孩子的人生,错过是补不回的。

我也很喜欢傅首尔的一个观点:
“就算两人离婚了,只要给了孩子足够的爱,孩子能够得到双份的爱,那还是双亲家庭。”
“当不好夫妻,至少要当好父母。为了孩子,曾经相爱,永不伤害。”
「转发、在看」吧,希望父母们都可以勇敢追求自己想要的人生,但也别忘了,要给予孩子完整的、不间断的爱。
? End ?
图源 | 网络、视觉中国
关于作者:窈窕妈妈(ID:iiimum),有两个逗比孩子的二胎妈妈,用漫画和文字,分享海量育儿知识、解读婚姻情感生活。陪伴千万妈妈和孩子的成长。本文经授权转载自窈窕妈妈(ID:iiimum),版权问题请联系原作者。
往期推荐
12岁男生“蛋疼”6天被切除,只因奶奶不知道这个病
养女儿,这3个时期爸爸一定要参与,错过后悔一辈子
关注医知袋鼠
陪您和孩子一起成长

点分享
点点赞
点在看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医知袋鼠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