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李克强:医生职称评定需要改革(附链接)
2015/3/8 健康报

     点击上方“健康报”可以订阅哦!

     “对于我提出的建议,总理当场就回应了。总理明确表态说,手术没做好,论文做得不错,这不是花架子吗?这个问题事关全局,牵扯面大,江苏要先行先试。”回到驻地,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院长王静成还在反复回味着刚刚在江苏省代表团全体会议上和总理之间的交流。

     3月7日上午,李克强总理参加了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全体会议。在会上,王静成作为六位发言代表之一,也是唯一一位医卫界代表,向总理汇报了对政府工作报告的审议意见。

     王静成回忆说,当自己说到“希望国家对江苏医改试点省份给予一些政策支持”时,总理当场问道,“江苏省希望得到哪些政策支持?”王静成直言不讳地说,比如地市级医院医生的职称评定就不应对论文、外语做‘一刀切’的要求了,应该更看重的是医生的技术能力、服务水平、医德医风,患者是否满意才是最重要的评价标准。他的话也得到了总理的认同。

     王静成说,自己的建议得到了总理的重视,在最后的总结讲话中,总理再次强调说,医师职称评定政策全国上下“一刀切”,既不符合实际情况,也不能满足病人的需求,需要改革。“总理还说,对于代表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都会带回去认真研究。有些现场就已经表了态的,下一步就要抓落实,落实不了就要问责。”

     王静成告诉记者,自己在汇报中着重建议要加快卫生立法进程和落实医改各项改革配套措施,包括医闹事件、医务人员权益保障、医疗责任保险以及投入补偿机制的固化问题等,都需要进一步加快立法。医改不能单兵突进,需要国家统筹协调推进,尤其医疗、医保、医药、管理体制、投入补偿机制、价格机制等配套改革要协同推进。

     王静成说,人民群众对医疗费用非常敏感,这是最迫切需要改变的问题之一。除了坚持“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强化医务人员的费用控制意识外,还需要医院、医保等多个方面共同探讨改革。公立医院改革要体现公益性和积极性,要在人事分配制度上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更要在人员编制、职称评定、薪酬制度以及医疗服务价格等改革上体现对医务人员积极性的关注。

     王静成还建议说,要把全民健康管理作为基本国策,建立覆盖全民的健康管理服务和保障体系;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出台政策,加大投入;要改革医疗付费制度,把医保资金向健康管理倾斜,不仅把政府有限的财力花在疾病治疗上,更应花在健康管理、疾病筛查防控干预上;要引导人民群众进行健康投资、健康消费;要利用政策杠杆引导综合性大医院参与健康管理。(健康报记者 韩璐)

     链接——《半月谈》:

     论文压倒手术刀 医生评职称方法该改了

     目前,一些临床医生受职称评聘制度影响,付出大量时间精力用于职称科研、职称论文,导致临床工作受到影响,患者利益受损。同时,在发表论文指标的压力下,论文抄袭等不良现象日趋严重,医生职称论文行业已形成一条完整的利益链,催生出大量抄袭的医学论文。抄论文、雇“枪手”、买版面、随大流

     如今,医生的收入、晋升等都与职称直接挂钩,想要晋级职称,就要迈过发论文这道门槛,从而催生出代写论文的职业“枪手”、代发论文的“中介”以及一批以此牟利的医学杂志。

     “不愿意写论文的可以找枪手写,就算你不找人代写,也有从事这行的人找你。一般找人写论文,找人联系杂志社发论文,一共3000元到4000元左右吧,要是想发在非常有名的核心期刊,一篇论文得上万元。”湖南省某县级医院的副主任医师李医生说。

     职称论文在一些医生那里已经演变异化为“抄论文”,而发论文已经演变为通过中介向杂志社买版面。“收费是可以谈的,随行就市,按杂志社的级别、版面情况、发论文急缓程度而不同。”李医生说。

     一些临床医生对于目前晋级职称的“唯论文”现象,表示“随大流”。“既然大家都是抄,为什么我不抄?我一天要看几十个病人,还要做手术,休息时间总要陪下家人吧,谁愿意费脑子写论文?”一位医生说。论文改变的行业规则

     一位医院院长说,行医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研究的过程,临床与研究高度统一,临床研究需要总结,并且以论文表述才能指导后人、创新实践。然而,一些医生选择投机取巧“走捷径”,自己不进行科学研究,只是“雇人写作”,而不少代写者还是医学院的学生。“医学院的学生写出来的论文,用来指导医生临床实践,这不是本末倒置吗?这样的论文质量可想而知了。”

     对此,一些临床医生颇感无奈:做研究和从事临床工作本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将临床实践的经验转化为科研成果,也是临床医生的天职。然而,当前临床医生负担过重,每天面对大量病人,一些大医院的临床医生常处于超负荷运转,面对科研、论文这座大山必然力不从心,进而敷衍了事。

     另一方面,医生职称晋升过于侧重论文和科研,也造成一些医院存在医生职称高、能力低的状况。让人啼笑皆非的现象是,在一些大医院,一些科研能力很强的医生临床能力却不行,也不给患者看病。一些职称高的医师因一心想着“发论文、找项目”,反而忽略了病人,甚至给病人留下“冷漠”、“麻木”等印象。亟待建立科学的职称评审机制

     “现在职称评审标准中对科研论文要求逐年增高,这让一些善于临床却不善于科研的临床医生苦不堪言,整天愁于如何发论文,根本就无心给病人治病。”一位主治医师说。

     “看到一些临床能力一般的医生,在发表了若干学术论文后,就晋级专家行列,我心里很不是滋味。像我们这种给患者看了几十年病的老医生,到退休只是副主任医师。有的由于不会写论文,也不想找人写论文,还顶着主治医师的头衔原地踏步,叫人心寒。”一位基层从业多年的内科副主任医师告诉半月谈记者。

     业内人士指出,医生职称评审制度出现了“错位”,对于所有临床医生采取“一刀切”的方式,要求人人晋升都要发论文,还要发表在核心期刊,这并不科学。看上去保证了医生发表论文的数量,实际上,从事临床医疗的医生却并未真正“开动脑筋”。同时,也让一些拥有刊号的医学杂志,光靠卖版面就能“坐地生财”。

     专家认为,临床医生分三种:一是“医匠”,这部分人刚入行不久,首要任务是帮助医师接诊病人,做好病人初诊工作;二是医师,这部分人承担临床任务的同时,可以进行适当的科学研究;第三种是医学科学家,这是医学界的领军人物,也是进行科研的“主力军”。

     湘雅医院副院长张国刚教授认为,随着医改的逐渐深入,原本的职称与论文挂钩的评价标准在可操作性、行为导向方面已经出现了种种问题。应从实际情况出发,对于主要从事临床实践的医生和从事科研的医生,予以区别对待。

     专家建议,调整卫生系列职称评审标准,降低论文数量要求,重视实践、医疗安全以及动手能力。对不同类别和不同级别卫生机构人员提出不同岗位能力和业绩要求,对主要承担临床任务的医生的评定强化临床导向,推出临床医生技术等级评价体系,重点评审其临床工作能力和业绩。(原文刊于《半月谈》,作者 帅才)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健康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