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评聘 | “论文至上”孳生学术造假乱象
2016/5/18 健康报

    

     日前,一份涉及1920位医生的问卷调查显示,80%的医生认为发论文就是为了评职称,而且大概7%的人找过“枪手”,20%的人找过“代理”。“论文至上”的职称评审制度孳生了学术造假等种种乱象,凸显了职称评审标准“一刀切”的弊病,而行政过度主导、职称功能“超载”等体制机制问题更是不容回避。

     论文造假五花八门

     甘肃省陇南市白银有色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厂坝铅锌矿职工医院影像诊断副主任医师何葆林告诉记者,同事基本是为了评职称才写论文,“为了晋升职称,大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有的医生找在大医院工作的同学帮忙写,美其名曰合作,实际上只投入了‘经济成本’;有的花钱找专业的代写公司,可以享受‘一条龙’服务。”何葆林说,他和同事经常接到陌生电话,都是询问是否需要发表论文的;电子邮箱也会收到一些征文通知,说论文可以“加急”发表,但有“加急费”,而且有些杂志看起来来头非常大,以“世界”“中国”或“中华”冠名。

     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山南镇中心卫生院口腔内科副主任医师董德林告诉记者,在乡镇卫生院,很多医生通过“交版面费”的形式发表论文,“一般通过同学、朋友寻找渠道,一篇论文至少要花几千元,如果专业性和深度不够、改动较大,杂志社还会加收费用”。

     有需求就会有市场。甘肃省庆阳市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芮锦伟说,现在有很多公司混战于代写、代发论文这一“市场”,曾有多家公司到他所在的科室推销业务,并宣称写手都是研究生。目前的“行情”是,省级期刊论文报价在3000元~5000元之间;国家级期刊1万元1篇,SCI收录的核心期刊报价则在万元以上。

     七拼八凑的论文,难免错漏百出。一位基层医生笑着告诉记者,他曾听说,一家乡镇卫生院医生写的论文里提到,他们1年内治疗的某种罕见病患者比大医院专家5年内治疗的病例还多!

     “论文至上”的职称制度也生成了腐败空间。比如,医药企业可以为有职称晋升需求的医生寻找渠道发表论文;有科研机构的公司会把一些课题交给医生去做,医生则以使用其推销的药物作为“回报”。

     北京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刘远立说,国际顶级的医学杂志每年都能收到大量来自中国的投稿,很多中国论文英文之好无可挑剔,研究方法似乎也找不出毛病,但是一看数据和事例就能判断论文造假。“大量的论文造假事件导致国际顶级期刊对中国论文大多持有一种不信任的态度,影响了中国的国际声誉。”

     临床能力评价缺位国家卫生计生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50%以上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对目前的职称评审标准存有异议。多位医生表示,相比更为主观的临床能力评价,科研评价指标易于量化。此外,作为实力的重要体现,各级医疗机构也都有动力要求医务人员发表更多有影响力的论文。这些理由可以理解,但问题是科研在医生的能力评价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而临床能力的评价已经严重缺位。

     国家卫生计生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卫生人力研究室陈红艺认为,“论文至上”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职称评审标准的“大一统、一刀切”,没有针对不同类别、层级、机构有所区别,没能做到“干什么,评什么”。

     深圳市卫生计生委医改办主任李创认为,“一刀切”的职称评审体系无法适应不同层级医疗机构对人才的评价需求。比如,同样是三级医院,省级、市级、区级医院对卫生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能力要求是有所差别的,更何况还有三级医院和基层医院、医生和护士的差别。

     多位受访者认为,如果现行的评审标准不完善,论文滥竽充数甚至造假的问题就不可避免。

     现场答辩没能推广多位专家表示,现行的卫生高级职称评审主导部门,通常是由省级人事行政部门主管、卫生行政部门具体负责,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在评价标准制定、资格认定等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此外,用人单位也仅限于执行操作层面,缺乏评审和聘用的自主权。在考评方式上,现场答辩与同行评议没有得到重视及落实。种种因素加起来,导致现行卫生职称评聘的社会化程度较低。

     据了解,目前,各地高级职称评审是由省级层面组织评委会,集中几天时间对上万人进行评审,难以全面开展现场答辩,看论文便成为最便捷的衡量标准。同时,省级行政部门主导的评审工作机制,还限制了市(县)卫生行政部门、医疗卫生机构、专业学会发挥应有的作用。调查显示,22.2%的医疗卫生机构认为上级部门管得太多,超过57.8%的医疗卫生机构认为各单位在职称管理工作中权利尺度不一。

     国家卫生计生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卫生人力研究室主任张光鹏认为,目前的评审体制制约了现场答辩方式的推广,而现场答辩能够更好地考核医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职称评价标准可以有很多量化指标,比如工作量、继续教育学分、学术任职等,论文只是其中之一。

     多位专家认为,现有的职称制度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与待遇挂钩的做法已不适合发展的需求。其实,职称评价的本质是专业技术水平的评价,目前各地“评职称就是评待遇”的现实情况,已经脱离了职称评价的本质,承载了过多的人事管理功能。

     陈红艺则表示,在美国,确定医生薪酬时要考虑9种要素,除了体现专业技术水平的“知识”要素,还包括人际交往、工作环境等。可以说,职称评价只是岗位管理中的一项工作,医务人员待遇应与岗位挂钩,而不是与职称挂钩。

     文/健康报记者 谭嘉 闫龑 王潇雨 刘志勇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健康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