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城里有太多你不知道的故事。纪录片《人间世》带你直面死亡
2016/6/25 健康报

    

    

    

     “我们希望通过这部片子,让观众们逐步理解,医疗虽然有失败,但失败是为更多人提供生命的希望,这也是医学科普中死亡教育的重要部分。”

     由上海电视台和上海市卫生计生委联合策划拍摄的10集大型医疗纪录片《人间世》,从6月11日开始每周六晚20点35分在上海新闻综合频道播出。

     而在第一集《救命》中,纪录片就打破“传统”,用几个失败的病例,展现了抢救危重病人时,医生和患者各自面临的抉择。播出后引发全社会关注,收视率高达4.6,相当于热播电视剧和人气娱乐节目的水平。片中医生说的一句话,“每次都是实战,没有演习”,也迅速成为网络流行语。

    

     那么,这部纪录片拍摄的目的何在?它有哪些不同之处?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近剧组、医院,从中管窥蠡测一番。

    

    

    
“通过观察医院这个社会矛盾集中体现的标本,展现一个真实的人间世态,既有人性的光辉,也有人生的无奈。”


     《人间世》一名,来自《庄子·内篇》,指人间的社会,可理解为人与世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处世哲学。而在节目策划之初,编导们原本为它策划的名字其实是《人命关天》。更名之间,到底出于什么样的原因呢?

     “这是一部讨论医者与患者的纪录片,反观自照,也映照着你和我,如何处人与自处。因此,我们感觉‘人间世’比‘人命关天’好一点。‘人命关天’似乎还只是在强调生命的重要性,而没有更为广阔的视角关照其他。”上海电台电视新闻中心首席编导秦博告诉记者,“生老病死是人生四苦,医院就是这出‘悲喜剧’上演的舞台。我们希望以医院为原点,通过观察医院这个社会矛盾集中体现的标本,展现一个真实的人间世态,既有人性的光辉,也有人生的无奈。”

     秦博等一共4位编导,各自带着两路摄制组,在各个医院蹲守拍摄长达近两年的时间,尽可能寻找精彩的故事,确定大致可能的内容。然后,他们根据拍到的内容,进行整理归纳,讨论形成了《救命》、《理解》、《告别》、《团圆》、《信任》等10集的主题。

     在上海市卫生计生委统筹协调下,22家医院为了这部纪录片进行了积极配合。节目组24小时轮流值守蹲点医院,进入手术室、会诊室、医生休息室等核心区域,一次次“电视白描”,跟踪拍摄手术、急救、会诊等常规情况下患者不了解的情景。同时,编导以伴随式采访的方式,经历患者完整的就医过程,力求客观展现医患双方对医疗行为的不同理解,直面由此产生的信任危机,并通过第三方视角,消除误解。

     “医患关系,在当下自媒体阶段,我觉得有一些变化,那就是声音多、立场又不同,掺杂着群落与群落之间的摩擦,所以尤其需要彼此的理解和宽容。患者和医生,如果多从善意的角度出发,很多‘紧张’就可能消除。”秦博说,“《救命》这一集,是拍给患者看的,让大家明白医学的‘可为’和‘不可为’,理解医生;同时,也是拍给医生看的,这个世界并不完美,甚至永远不可能完美,我们理解医生的辛苦和委屈,更佩服他们那种什么都顾不上,只是一心想着要救人的精神。”

    

     “医生最困难的不是面对失败,而是面对这些失败带来的种种挫折,却不丢失最初的热情。”

     “面对失败,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了避而不谈。因为失败的背后,似乎总会夹杂着医患双方的矛盾、纠纷甚至冲突。很多医生因此也不再愿意选择重症医学,选择手术台了。那么,留下来的是谁?他们愿意留下来的理由是:他们没有忘记选择医生这个职业时,内心最初的想法。那就是救命。”开播第一集,《救命》就把关于“失败”的命题摆在大家面前。

     这一集是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拍摄的。一个24岁男孩因为过生日吃了不新鲜的海鲜,结果拉肚子,造成肠道大面积细菌性感染,生命垂危。医生全力要保住孩子,但情况非常糟糕,做血液净化也没有多大作用。此时,急诊科主任毛恩强把家属叫来,说了一段让秦博印象深刻的话:“现在情况非常严重,但我们还想上。说心里话,我们是冒着很大的风险,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希望你们能理解。”

     “那一天的拍摄,有的医生是有顾虑的,碍于毛主任的率真,也没好说什么,但我能感觉到。我也理解,因为病人走掉的可能性很大,且毕竟这是家里的独子,因为过生日吃了顿好的,命没了。家属会不会想不通, 把全部抱怨都发到医生的身上?谁都不好说。”秦博说,经过一天一夜抢救,最坏的结果还是来了:病人没有抢回来。家属等候区传来一阵阵痛哭声,哭了很长时间。

     《救命》中说:“有时候,医生拼尽了力气,也没有拼到一个治疗的机会。有时候,医生拼到了一次机会,却还是闯不过最后的难关。医生,最困难的不是面对这些失败,最困难的是,面对这些失败带来的种种挫折,却不丢失最初的那份热情。”

     让秦博印象深刻的是一个患马凡氏综合征的27岁女孩,她的家人全部遗传这种病,她的哥哥姐姐因为血管扩张破裂而相继去世。如果不动手术切除动脉瘤,她随时会猝死,可她拿不出这笔手术费,而且就算做了手术,以后血管还会不会扩张也是未知数。然而,心脏外科主任赵强坚决把这个女孩留下住院,他和护士长一起为她筹款,尽力帮她完成动脉瘤切除手术。

     当时,秦博心想:赵强主任为什么这么关心这个病例?“后来,同样是一个马凡综合征的小伙子,因为来晚了,主动脉全部扩张,心脏、腹部、大腿都有动脉瘤。医生讨论很久,只能一搏——把主动脉全部换掉。这是我见过的最惊心的大手术——手术台上的病人差不多被劈开两半,医生把人体里最粗的动脉一点点换掉。手术持续16个小时,赵强团队尽力完成了手术,但两天两夜后,小伙子没有熬过感染关。”秦博说,“经过这事,不用解释,我也明白了赵强主任为什么坚决不让那个女孩离开。病人看不到将来,但医生却可以。我们希望通过这部片子,让观众们逐步理解,医疗虽然有失败,但失败是为更多人提供生命的希望,这也是医学科普中死亡教育的重要部分。”

     “对于死亡,我们内心是难受的,问自己为什么没把病人救回来?但在有些疾病面前真的感觉我们医生是渺小的。”毛恩强主任说,抢救时就是脑袋不停转,想怎么救人,但不可避免地要遇到死亡病例。

     而对另一位片中的医生车在前来说,虽然自己在纪录片里多次出现,但直到现在,自己都“不敢看”。就在去年中秋节,因为海鲜中毒抢救无效的那个男孩家属,给车在前医生发来一条短信:“临床上有各种风险存在,现实也很残酷。现在他已经入土为安。我们也会逐步调整过来。一切都会好起来的。祝愿您和ICU全体工作人员工作顺利,中秋快乐。”抢救失败了,感谢信却来了。车在前医生说:“这大概是我工作十几年来碰到的不多的情况,很感动。”

     “脚底沾着泥巴,甩鞋子的时间都没有,闷头赶着路,他们的热情好像怎么也用不完。”

     “心脏距离王剑辉,还有223公里;心脏距离王剑辉,还有不到100米;心脏距离王剑辉,不到2米;心脏距离王剑辉,还有最为关键的几毫米……”一台心脏移植手术,在《救命》中,惊心动魄,近在咫尺。片中,凌晨1点半,站在一旁观看手术的青年医生已经累得趴在手术间一旁的操作台上,可50多岁的赵强主任依然在手术台旁不吃不喝连续奋斗,直至看着那颗心脏的颜色由白转红,胜利了!但当时没有人知道,赵强主任是带病上的手术台。他因为患了痔疮,正在住院治疗,照理应当在这台手术后的第二天才出院。

     2015年,赵强主任主刀的手术超过700台,几乎全是危重病人,他的微信签名上写着:“每天都要开心。”“‘开’心,不是指心情,而是一名重症医生每天面临的考验。”在医院待得久了,秦博能理解作为医生的不易:对待这么多的病人,花费那么多的时间,处理一个比一个还要棘手的问题,谁能万事周全呢?

     前几集播出后,有网友说:“片子让我们意识到了医生是人不是神,对于手术抢救失败,他们也很无奈和难过,同时内心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当看到家属闹事和殴打医生的录像资料,以及他们在手术失败后对着镜头转身离去的落寞背影时,我突然觉得他们也是极需要心理干预的特殊人群。”

     “很多人说,能参与拍摄这部片子,瑞金医院有魄力。但其实,这是建立在忐忑的基础上的,我们决定探讨一些根本性的问题,希望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呈现医学、生命中的一些矛盾与无奈。”瑞金医院党委书记杨伟国说,“如果这部片子获得成功,我想赢家不是电视台,不是医院,而是全社会。纪录片让大家对医学、对生命有了更深的理解,改变了成见、误解,这是最大的成功。”

     在拍摄过程中,让秦博难忘甚至震撼的时刻太多了。“在拍摄肾移植手术时,两名医生不约而同在手术快完成时提醒我们说,最珍贵的礼物在病床下面。我很纳闷,往下一看,发现竟是病人的尿袋子。医生告诉我,有尿液了,说明新的肾脏开始正常运作了。”秦博说,“我们不止一次看到医生反复给病人做心脏复苏,一下又一下,拼尽全力,豆大的汗珠在额头,后背的汗水渗到最外面的白大褂。”

     “然而,让我们更加敬佩的是,现实种种泥泞好像怎么也影响不到他们,枯燥、劳累甚至没有被善意对待,他们也不在意。脚底沾着泥巴,甩鞋子的时间都没有,闷头赶着路,他们的热情好像怎么也用不完。”秦博说。

     文/健康报特约记者 宋琼芳 潘明华 朱凡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健康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