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推荐】两个故事,一个关于救死的困惑
2016/10/16 健康报

     来源:健康报微信传播矩阵-文化与健康(jkb_whyjk)

     有这样两件事,都发生在医院的急诊室里。故事的情节相似,结局也都让人伤感,但过程却截然相反。读来却令人感慨不已。

    

     深夜,一名溺水儿童被送到医院急诊室。询问病史后,值班医生得知孩子是被路过河边的好心人发现,并第一时间被护送到医院的。只见孩子面色灰白,口唇紫黑,瞳孔散大,简单查体表明,呼吸和心跳均已停止。两鬓染霜的值班医生明知孩子毫无救活的希望,却还是全力施救:打强心针,做心肺复苏术,实施口对口人工呼吸……一切抢救的招数齐上阵,紧张却又有条不紊。两个小时的抢救,共让家长花费了200多元钱。直到孩子看上去实在没有生还的希望,家长才主动提出放弃继续抢救。临走时,家长对尽了全力的医生表示感谢。

     事后,老医生身边的实习医生问道:“老师,这孩子送来时,明明已经不行了,您为什么还要尽力抢救呢?”老医生回答:“嗯,事情明摆着,我也知道华佗再世也回天无术了。不过,我们这样做可以让家长心里好受些,觉得总算对得起孩子了。虽然破费些,但家长都心甘情愿。”

     数日后,又有一名溺水儿童被送至医院急诊室,由一位年轻的值班医生接诊。当时,孩子面色灰白,瞳孔散大,呼吸、心跳也已停止,心电图呈一条直线,孩子分明已经救治无望。于是,值班医生没有采取任何抢救措施,直接向家属宣布死讯。不一会儿,孩子的父亲赶到医院,见孩子直挺挺地躺着,悲从中来。他一口咬定医生见死不救,连“救命针”也不给孩子注射。盛怒之下,他一把揪住医生的衣襟要动粗,幸亏被在场众人拉开。

     家长遭此突如其来的打击,心理天平一时失衡,转而迁怒于医生,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值班医生又何过之有?他不抢救的决定是以医学指征为根据的呀!只是,这样的理由在家长悲愤的拳头下,显得格外无力。

     将两则小故事一比较,人们不难发现,还是那位老医生有见地。他秉持着“死马当做活马医”的信念,与其说在救死人,还不如说在救活人。他的一举一动都是为了安抚家长,让他们的丧子之痛有一个发泄的途径,聊以减少医患之间的矛盾。同样的情况下,两种做法换来了两种结果。然而让我困惑的是,为什么实事求是者反遭责难,甚至差点挨揍呢?

     医学是真正的“人”学。“人”这门学问高深莫测,掌握它的前提是娴熟的处事手段、丰富的生活阅历和一颗感同身受的悲悯之心,精深细致的知识和日新月异的技术可能都无法概括医学的全部。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阴市人民医院

    

    

    

    

    

    医学人文.医学伦理心理学.生死观医学教育.医界大腕

    往期关键词医患共同决策|心理创伤|现代医学困境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健康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