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星星的孩子”,有一种“孤独”更需要帮助
2017/6/2 健康报

    

    

     孤独症患儿又被称为“星星的孩子”,对广大公众而言,“星星的孩子”是那么遥远而陌生。在“六·一”儿童节到来之际,让我们把关注的目光聚焦在这群特殊的孩子身上,走进这些孩子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所遭遇的真实困境、所需要的帮助,以及融合教育带给他们的希望。

     今年上半年,上海市儿童健康基金会发起了一场“助力星宝,展翼新生”的“众筹活动”,活动旨在设立专项基金,用于资助一所民办的自闭症患儿康复训练学校——普陀区展翼儿童培智服务中心,并且帮助那些家庭困难的自闭症患儿接受科学、规范、系统训练。“星宝”,即被称为“星星的孩子”的孤独症(又称自闭症)患儿。可是,在这样一个美丽名字的背后,却是无数个家庭的心酸与悲伤,更透着这种疾病依然没有被大众所了解和正确认知的无奈。

     不爱说话的“天才”?

     别给孩子乱贴“标签”

     《雨人》、《马拉松》、《海洋天堂》,关于自闭症的电影有很多,但大多数人依然对这一疾病只是好奇,而缺乏真正的认识。

     人们对于自闭症的态度,经常会存在两个极端:一种是认为自闭症“没什么大不了,不就是孩子不爱说话吗”,而且很多人看到的自闭症患儿是被推至聚光灯下的“极少数”——在某方面有一种特长,比如记忆超群,有弹琴或绘画天赋,加上他们的外表与常人无异,所以给人的印象并非“病人”;而另一种则是对这类孩子避之而不及,“精神病”、“神经病”、“傻子”,种种“标签”不一而足。

     究竟什么是自闭症?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儿童青少年科主任杜亚松介绍,这是一种由于神经系统失调导致的发育障碍,一般在3岁前发病,主要表现为语言和沟通能力发展迟缓,包括交流对话时目光游移回避、只会模仿别人说过的话而不会用自己的语言来进行交谈,孩子的行为、兴趣及活动有限,并且重复。目前全世界范围内,大约有3500万人患有这一疾病,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

     “语言与交流障碍是重要症状之一,这也是我们在临床上发现,大多数孩子由家长带来就诊的主要原因。孩子对语言的感受和表达运用能力都存在障碍。有些孩子到了两三岁仍然不会说话,或者在正常语言发育后出现语言倒退甚至完全丧失,沉默不语或在极少数情况下才使用有限的语言。”杜亚松说,“随之而来的是社会交往障碍,也就是说,孩子无法与他人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他们不能和别人进行目光对视,而且常常面无表情,他们不能与父母建立正常的依恋关系,与同龄儿童也无法建立正常的伙伴关系。这类孩子总是处于一种独处的状态,‘孤独症’之名也由此而来。”

     此外,孩子的兴趣范围狭窄和刻板的行为模式也是“信号”。“对于正常孩子喜欢的游戏和玩具等,自闭症患儿一般都不感兴趣,他们喜欢玩一些非玩具性的物品,比如家里的一个小物件,并且可以持续几小时而不厌倦。”杜亚松说,“孩子通常会固执地要求保持日常活动的程序不变,比如上床睡觉时间、外出时走相同路线等。如果他们的行为被制止或要求改变,就会表示出不愉快和焦虑,甚至出现反抗、攻击行为。不少孩子会有重复的刻板动作,如拍手、转圈、跺脚等。

     那么,这类孩子的智商水平与正常孩子一样吗?杜亚松表示,自闭症患儿的智力水平表现不一致,少数患儿在正常范围内,被称为“高功能孤独症”。而大多数孩子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国内外研究表明,有50%左右的患儿为中度以上的智力缺陷(智商小于50),25%为轻度智力缺陷(智商为50~69),25%智力在正常(智商大于70)范围。

     多种方法能“治愈”?

     治疗和康复训练只能改善症状

     “超级神经修复”、“基因治疗新法”、“几个疗程就能治好”……近来,市场上充斥着各类“神奇”广告——号称有办法治愈自闭症。

     “简直是胡说八道!自闭症是一种终身疾病,目前根本无法治愈,国内外公认只能通过康复训练和相关药物来改善患儿行为,让孩子长大后尽可能实现生活自理。”杜亚松说,“不规范的治疗,不仅耗费家庭的精力和财力,对患儿康复毫无帮助,还会耽误最佳治疗时期,遗憾终生!”

     杜亚松介绍,虽然无法治愈,但在获得早期诊断的儿童中,通过行为、语言的治疗和职业技能训练,很大一部分人的症状可以得到改善。在美国,3岁以前诊断出自闭症并得到恰当治疗的儿童,有50%的可能性可以在适当年龄从学校毕业。因此,家长一定要重视预防,发现孩子的变化时,要及时就诊。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已设立自闭症的专病门诊,提供诊断、训练、家庭指导等多种医疗支持和服务。但是,杜亚松表示,仅凭医院治疗是不够的,关键在于孩子的康复训练。但是,我们缺少自闭症患儿的康复机构与学校,仅有少量民办培训机构。

     如何才能不“孤独”?

     需要社会张开怀抱接纳

     普陀区展翼儿童培智服务中心是一所民办的自闭症患儿康复学校,有专业的康复治疗师,开展感觉统合、惊喜动作、语言、认知等基础康复训练课程,还有钢琴、舞蹈、绘画等特色课程。同时,学校还跟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合作,杜亚松等专家会定期来学校进行专业指导。

     中心的创办人孔凡凤本身就是一位自闭症患儿的母亲。她原本家庭美满,儿子可爱……可是,当儿子1岁半之后,便开始变得沉默、不叫人、不说话,常常一个人面对墙壁,甚至会忽然打人。“当时我根本没有意识到孩子是患了自闭症。”孔凡凤说,“确诊后,医生说,孩子需要一个家长一直陪伴身边,于是我把工作辞了。为了孩子的治疗,我四处求医,走了不少弯路,后来才认识到正确、规范治疗和康复训练的重要性。”为此,她办了这个学校,希望更多像她一样的家长可以早一些让孩子接受正规的康复训练。

     学校创办至今,已为450多名孩子提供了专业康复训练。但是,在杜亚松看来,这样的康复机构还是太少。杜亚松说,其实早在上世纪80年代,我国就报道了自闭症的病例,但是30多年过去了,我们对自闭症的认知依然不足,社会对自闭症患儿的接纳程度依然很低,使得这些孩子想要走进社会、融入社会简直难上加难。

     “患儿的‘孤独’并非是他一个人的。一个孩子一旦被确诊,随之而来的就是被整个社会的拒绝。可以说,真正给这些孩子带来孤独的,并非疾病本身,而是人们的误解、拒绝、歧视和排斥。” 杜亚松说,“走进社会是每个孩子成长的必经之路,但是现在这些孩子的出路却变得如此狭窄。摆在这些父母面前的现实问题就是:当他们的孩子长大以后,怎么生活?除了临床治疗和康复训练之外,社会能不能接纳他们、理解他们、包容他们?希望我们所有人都能感同身受地想一想,并张开怀抱接纳这些孩子。”

     文/健康报特约记者 宋琼芳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健康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