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困难与挫折,为何别人选择战斗,你却总扮鸵鸟?
2017/10/27 健康报

    

     现实生活中,我们总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意想不到,更不乏困难与挫折,压力应激事件出现后我们该如何应对?是一蹶不振、自怨自艾,还是当鸵鸟,逃避闪躲?是奋起应对、直面难题,还是自我否定,借酒消愁?心理专家针对压力应激反应与管理内容的一番解读分析或许会给你带来有益的启示。

    

     如果上课铃声之后,我没有说话,幻灯片上却依次出现以下文字:

     不好意思,各位同学,老师今天失声了。

     一位心理学大师曾告诉我,亲吻一个帅帅的男生,我就能恢复声音。

     那么问题来了……

     我该亲吻谁呢?

     此时的我走下讲台并不断向你靠近,所有同学的目光都紧紧跟随,甚至你已经听到了同学们哄笑的声音,你会怎样呢?

     你可能会手心出汗、脸红心跳——这是生理上的反应;你可能会紧张、恐惧、焦虑——这是情绪上的反应;你可能会大脑一片空白——这是认知上的反应;你可能会想躲想逃,不知所措——这是行为上的反应。那么以上的种种,都是我们即将要讨论的应激反应。应激反应是指因为应激源所致的各种生物、心理、行为方面的变化,也常被称为应激的心身反应。

     回避还是战斗

     应激引起的心理反应可分两类:一是积极的心理反应;另一种是消极的心理反应。积极的心理反应是指适度的皮层唤醒水平和情绪唤起;注意力集中;积极的思维和动机的调整。这种反应有利于机体对传入信息的正确认知评价、应对策略的抉择和应对能力的发挥。

     消极的心理反应是指过度唤醒(焦虑)、紧张;过分的情绪唤起(激动)或低落(抑郁);认知能力降低;自我概念不清等。这种反应妨碍个体正确评价现实情境、选择应对策略和正常应对能力的发挥。

     今年4月的亚锦赛上世界排名第一的丁宁被年仅17岁的日本小将平野美宇打败,平野掩饰不住的开心与丁宁的落寞沮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且平野还一鼓作气战胜了另外两位中国大将朱雨玲和陈梦。颁奖仪式上的一幕深深刺痛了国人的心,用主教练刘国梁的话说:当日本国歌响起来的时候,我反应了好半天,在国际大赛中,好久没听过其他国家的国歌了。更雪上加霜的是,赛后在国家乒乓球训练中心的场馆中持续不断地播放着平野战胜三名女单选手的比赛录像。当时几位运动员的压力可想而知。

     拿丁宁来做分析,她的心情可能是抑郁、自责、懊恼的,认知上可能出现意识范围缩小、注意力下降、精神恍惚,那么,行为上呢?

     要逃避与回避吗?可以闭门思过,可以不接受任何形式的采访,可以回绝一切社会交往,总之一句话——想静静,想当一切都没有发生过,不愿意承认这个事实。然而丁宁并没有这样做。

     要退化与依赖吗?求安慰求关注求抱抱,希望他人能够宽慰自己,自己不要承担责任,像小孩子一样耍赖。丁宁也没有这样做。

     要敌对与攻击吗?攻击对手,咒骂对手,翻出各种陈年旧账,甚至不惜诽谤和中伤对手,用这种方式为自己开脱,觉得对手倒下了自己就胜利了吗?丁宁仍然没有这样做。

     要自怜甚至表现出无助吗?否定自己,觉得自己已经无能为力了,社会心理学中有一个名词,叫“习得性无助”(指因为重复的失败或惩罚而造成的听任摆布的行为,是一种对现实的无望和无可奈何的行为心理状态),即是如此,放弃吧,反正最后的结果都是失败。丁宁依然没有这样做。

     要物质滥用麻痹创伤?借酒消愁,吸烟,吸毒……丁宁更加没有这样做。

    

     那么问题来了,丁宁为什么没有表现出回避的行为反应呢?大家都知道,目前为止丁宁几战平野,都是大获全胜,在如此重压之下,在高强度的封闭训练下,丁宁越挫越勇,憋足了一股劲儿,不逃避不抱怨,在应激状态下激发了自身的巨大潜能,正视困难强大自己,成为笑到最后的人,这种应对方式就是“战斗型”应对方式,能最大限度地激发自己的潜能,战胜应激事件,提升自我能量。

     如何对应激进行有效管理

     不过,持续战斗的应对方式对我们的心身健康还是有一定伤害的,所以就需要我们对应激进行有效的管理。

    

     从应激刺激的角度进行管理。

     也就是对应激源进行管理,尽管应激刺激是不可避免甚至可能是有益的,但“不必要的”应激刺激还是应该尽量减少。比如我不敢看恐怖电影,曾经看过一次就让自己一星期失眠。类似这类“不必要的”应激刺激还是应该尽量减少。

    

     针对认知评价进行管理。

     对生活事件的认知评价直接影响个体的应对活动和最终的心身反应性质和程度,是重要的中间因素。不是事件本身带给我们的最后结果,而是我们对于事件的态度和认知决定了最后的结果。比如文章开头的例子,我失声了,同学们并没有太多的反应,但当说我要亲吻男孩子时,女孩子没有太多的反应;当具体选中某一个人时,其他男生没有太多反应——这就是认知评价的结果。当面临一件事时我们首先要评价这件事是否与自己相关,评估事件的性质,评估事件的严重程度,然后才决定采取什么样的应对方式。

    

     针对应对方式的管理。

     应对方式分为问题关注应对和情绪关注应对,我们应该指导个体更多地采用“问题解决”的应对方法,从根本上消除应激源。当然生活中有很多问题是不能彻底解决的,这时就要从情绪缓解入手,更多地采用积极应对策略,减少消极应对方式。

    

     针对社会支持的管理。

     社会支持是指个体与社会各方面的联系程度,是应激作用过程中个体可利用的外部资源。又分为客观支持和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即一个人与社会所发生的实际的联系和支持程度。主观支持则指个体体验到在社会中被尊重、被支持、被理解和满意的程度。社会支持就好像从不同的渠道向杯子里倒水,社会支持系统完备可以对应激事件起到很好的缓冲作用,能够承受更强烈的应激并保持心态平衡。而社会隔离、缺少社会联系本身就是慢性应激事件。2008年汶川地震后,我国第一次大规模启用专业的心理援助系统,近年来,重大灾难事件发生后都可以看到心理工作者的身影,这就是重视社会支持系统建立的最好例证。

    

     针对应激反应的管理。

     逃避终究不是办法,直面问题才能解决问题。顾影自怜不能解决问题;攻击对手是自身懦弱的表现,而且生活中的对手此起彼伏;自怨自艾,否定自己,畏首畏尾,甚至故步自封,就是承认自己真的被打败了;借酒消愁,吸烟吸毒更是为了短期利益而牺牲所有价值。调动自身资源,激发个人潜能,完善个性人格,采用战斗型的应对方式才是王道。

    

     针对个性特征的管理。

     人格特征在应激系统中是核心因素。个性影响个体对生活事件的感知、认知评价、应对方式,个性与社会支持有联系,个性与应激反应的形成和程度有关。

     前一段时间在朋友圈热传的甘肃高考生魏祥,身患残疾生活不能自理,父亲又患病去世,与母亲相依为命却自强不息。他个性乐观坚韧,积极参加各项活动,爱好广泛,是一个被生活打压却压而弥坚的孩子。清华大学的回信中说:人生实苦,但请你足够相信!恰恰说的就是踏着荆棘而来的我们如何穿过荆棘,成就自己的不同凡响,生活所有的磨砺都是我们提升的动力,艰难何畏,险阻何惧?有这样的心态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人生赢家!

    

     因此,应激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正确对待合理控制,才能在面对困难时激发自己向上的动力。万事皆有裂缝,那又怎样,这恰恰是阳光照进来的地方!

     文/长春中医药大学 李菲

     编辑/管仲瑶

     原创声明: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健康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