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推荐】医生,别让无心之举伤害患者
2017/12/17 健康报

     来源:健康报微信传播矩阵-健康报医生频道(jiankangbaoyoung)

     前几天,有位姓孙的患者来找我,说自己受到了惊吓,并给我讲了自己的经历。原来,他去一家医院做例行体检,在内科诊室量完血压后,正要站起来时,医生却严肃地大喝一声:“别动!”这一声“厉喝”如五雷轰顶,把他吓蒙了。

     老孙的心脏似乎快要跳出胸腔,他迅速想:难道自己得了绝症?医生这么严肃,肯定不是一般的事情。他一边脑中胡思乱想,一边心脏咚咚乱跳,呆呆地坐在凳子上,不能动弹。又过了漫长而难挨的几分钟,医生再次给他量了血压,然后告诉他:你血压有点高。他惊魂未定地问:“我到底怎么了?”医生回答:“没事,就是单纯的血压高而已。”老孙这才长出了一口气,血压高他早就知道,可是医生在这样的环境与气氛下,用这样的口气说话,让他措手不及。

     老孙的话让我想到曾听说的一件事:一位颇有名气的老中医为一位70多岁的老太太号脉,老中医闭着眼睛皱着眉为病人号脉,号完了右手号左手,末了又换成右手,而且边号脉,嘴还不断地“咝咝”吸溜两声。他每吸溜一声,老太太的心里就咯噔一下。最后,老中医突然惊呼一声“哎呀”,老太太一下紧张了“过去”。后虽因抢救保住了性命,但过度紧张导致的脑出血,却使患者永远地“瘫”在了床上。

    

     这样的事虽然不多,但却说明了医生的一举一动乃至于面部表情看似平常,对于病人来说却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对重病患者和老年患者,更要讲究看病的“艺术”。作为医生,即使发现病情恶化,也一定要先不露声色,而后再委婉地说出来,以免病人接受不了,出现上述情况。

     这两件事看似偶然,其实很普遍。临床工作中存在着大量类似的情况和案例,都是医生在错误的时间或错误的场合,使用了错误的语言或错误的表达。但需要明确,这里的“错误”并不是有心之错,医生让老孙“别动”,是因为两次测血压要有间隔,如果期间患者有活动量,测量的数值就会不准确。从这一方面说,医生是负责的,绝不是为了吓唬或者戏弄患者。还有老中医的口头习惯,可能也非故意,脉象诡异复杂、瞬息万变,诊脉需要定力和耐力,于细微之处见真知,老中医可能是发现了某种情况或变化,而发出下意识的情绪表达,绝不是为了故弄玄虚。但医生的这些无心之举,却“伤害”到了患者。

     由此,笔者思考,医患双方的合作和互动究竟如何才能更和谐呢?

    

     如今,各医院都在积极地进行硬件和软件建设,包括设备和人才的引进,这被称为医院两大实力象征。然而,如上面的两个案例,既不属于硬件不达标,也不属于软件实力不足,却都造成了不好的后果。医生在诊疗过程中的语气语调、手势动作、神态表情等“细枝末节”,都可能引发蝴蝶效应,带来一连串意想不到的后果。

     从患者的角度来说,在某些情况下,并不十分看重医院的设备、技术、人才等高端“实力”,而更会在意很多细节,比如医生的态度和表情、言语和动作等,他们希望更多地得到医生的重视、鼓励、支持、关怀等。就像特鲁多说的那样,对待患者我们要“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提醒医患双方都要学会换位思考,尽量不要出现“不是问题的问题”。 (文/河北省邯郸市中心医院 韩立军)

     编辑制作:王宁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健康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