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推荐】听三位新科院士分享人生感悟:心无旁骛,才能有所成就
2018/1/21 健康报

     来源:健康报微信传播矩阵-文化与健康(jkb_whyjk)“理想点燃激情,信念引领人生”。在不久前举办的上海市3位新晋院士与医学生面对面访谈活动上,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樊嘉、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院长黄荷凤、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所长蒋华良3位院士面对医学生的诸多问题侃侃而谈。他们的睿智、坦诚,还有谆谆教导,成为新的一年里医学生们前行的指引。——编者

    

     对话活动现场。左起依次为樊嘉院士、黄荷凤院士、蒋华良院士。活动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国强主持。

     2017年12月22日下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懿德楼二楼学术演讲厅,座无虚席。“理想点燃激情,信念引领人生”——上海市3位新晋院士与医学生面对面访谈活动在这里举行。当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樊嘉、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院长黄荷凤、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所长蒋华良这三位上海市新当选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出现在医学生面前时,掌声、欢呼声响成一片。

    

     “每治愈一位病人,都会体会到一种成就感”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樊嘉院士

     “您是一位知名的外科专家,在最近的网络评选中被冠以医务界‘男神’之一。相比之下,您更喜欢哪一个称谓?”面对主持人的这一问题,樊嘉院士坦言:“我最喜欢的还是被叫作‘樊医生’。正如我的老师汤钊猷院士,几十年来,我们也都称呼他‘汤医生’或‘汤老师’,而不是喊他‘汤院士’或‘汤校长’。”

     作为我国肝脏肿瘤外科诊疗及肝脏移植的领军人物,樊嘉已经做了近万例肝脏手术,其中包含1800多例肝移植手术。让樊嘉颇感欣慰的是,他们在2001年4月16日实施了第一例肝脏移植,患者到现在还生活得很好,还是上海“肝友会”的会长和中山医院的志愿者。

     访谈中,一位特殊的嘉宾——满头白发的刘先生走上台来向樊嘉献花,“我是樊院士的患者。16年前,我由于肝脏疾病,生命垂危,是樊医生为首的肝移植团队挽救了我的生命。在接受肝移植手术后,我又回到了工作岗位,一直干到退休。受樊院士爱心的鼓舞和感染,我参加了中山医院的‘绿叶志愿队’。”

     让刘先生铭记于心的是,在一次座谈会上,当他对樊嘉医生表达感激之情时,樊医生回应他说,“您不用谢我们。我们家里也有父母、也有子女、也有兄弟姐妹,我们把你们病人当作自己的亲人,一切就很自然了。”

     谈及技术“创新”,樊嘉说,“外科医生在日常手术之外要善于思考,要善于从现有的手术中发现问题,从而创新、改良、革新我们的外科技术,使外科学不断进步,造福于更多的病人。”

     面对年轻医学生对于职业选择的疑惑,樊嘉道出了自己的肺腑之言,“当医生大概是富不了的,最多小康而已,但医生的成就感是很大的,每治愈一位病人,都会体会到一种成就感。所以大家要做到心无旁骛,一门心思在临床、科研上跌打滚爬,等到了一定的程度,就可以获得成功”。

    

     “我更喜欢充满了母爱的‘科学家妈妈’这一称谓”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院长黄荷凤院士

     作为妇产科专家,黄荷凤院士三句不离本行。她说:“从11月28日宣布院士名单,到今天12月22日,我还没有‘满月’呢。”

     这次当选院士后,黄荷凤被一些媒体冠以“科学家妈妈”的称号,对此,她欣然领受,“我觉得我最重要的角色还是妈妈。我给我自己的孩子带来了生命,也给很多家庭带来了生命,而且正在创造生命,所以我更喜欢充满了母爱的‘科学家妈妈’这一称谓。”

     评上院士后,原浙江医科大学毕业的黄荷凤回了一次杭州,见了自己的导师王曼教授,导师对她说的第一句话就是“这下你可以多做一些你想做的事情了”。之后,黄荷凤又见了原浙江医科大学校长郑树教授,郑树教授对她说:“这下你可以培养更多的人了。”对此,黄荷凤感慨道:“他们想的和我想的是一样的,我希望自己以后就做好这两件事:一是培养更多的人;二是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我想做的事并不是出于‘利益’,而是出于‘责任’。”

     黄荷凤介绍说,她从事的是特别新的一个专业——“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用通俗的语言来说即“试管婴儿”。“‘试管婴儿’是为了解决‘不孕’的问题,将卵子从体内取出到体外,在试管里进行受精。以前我也并没有见过卵母细胞、受精卵,但现在,生命从身体的‘暗箱’里走进了实验室,每天都可以看到各个阶段的细胞。而我们的研究进一步发现,精子、卵子、早期胚胎的健康决定着人一生的健康,在这个阶段可以有预警标志来预防(遗传疾病)发生。这就是从试管婴儿衍生的技术,也希望在座同学们能够有所了解、拓展视野,为人类健康做出更多的贡献。”

     访谈中,师生互动的一个小插曲颇为打动人。黄荷凤的学生、上海交大医学院2012级临床医学八年制何翌晨走上台,恭敬地向老师献花。她说:“我现在还同时担任医学院学生联合会主席,平时面对繁重的工作,也会感觉压力非常大,这时我就会想起我的导师。黄教授作为一名母亲,又要兼顾院长、导师等不同角色,方方面面都权衡得非常好,值得我们好好学习。”黄荷凤也动情地说:“今天看到何翌晨,我也要讲一个故事。她的爷爷是我的同事,是当时我们医院里最著名的病理科医生。退休后,老先生也一直工作在岗位上,直至倒在病理科的椅子上,显微镜还放在前面……所以何翌晨能够到我这里,我感到特别高兴,她把爷爷的医学事业继承下去了。”

     一位2015级临床医学五年制大三的女同学提问:“我发现自己淹没在了各种知识中,看不清未来的道路和方向,请问黄院士,您是如何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医学学科?做哪些事情对我们的‘选择’会有所帮助?”

     黄荷凤爽朗地回答:“其实,你比我大三的时候想得多多了。我在实习的时候,非常偶然地遇到有一个胎盘早剥的孕妇送到医院,老师带着我一起抢救。当时胎儿胎心率只有每分钟60次了,我们迅速在局麻下手术娩出婴儿,然后一边处理产妇子宫大出血的情况,一边不停地关注那个婴儿。大概过了1分钟左右,婴儿‘哇’地一下就哭了起来,我们的抢救成功了!从那一刻开始,我就立志做一名妇产科医生。我选专科的原因就这么简单,就是源于听到了小孩的一声啼哭。”

    

     “走科研这条路还是要有点理想的”

    

     中科院上海药物所所长蒋华良院士

     当主持人问蒋华良院士能否用几个词来形容自己时,蒋华良用了4个词:正直、善良、包容、坚持。

     就学生们提出的“如何走上科研道路”问题,蒋华良院士回答说:“走科研这条路还是要有点理想的。我小时候的理想就是成为一名科学家。我是在粉碎‘四人帮’后,因为高中成绩比较好,被推荐免试进入南京大学就读的。我最初学的是化学,但一开始我对化学并没有什么兴趣,只能在自己兴趣爱好与所学学科之间寻找到‘平衡点’。我喜欢数学和物理,化学中也正好有理论化学、计算化学,这就找到了平衡点。我又自学了很多物理知识,再和化学结合起来。后来,我进入药学领域做研究,就再和药物结合起来。‘交叉学科’就是这么‘交叉’而来的。”

     科研要想成功,蒋华良院士给出的心得就两个字“坚持”,并就此谈了自己的体会:“做科研的失败率是很高的,不断地有挫折感。所以一方面要有良好的心理抗压能力,经受住失败的考验。另一方面,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和其他相关领域的知识,并做到触类旁通。”

     据介绍,蒋华良目前已获得授权专利68项,并有5项成果转让。对于怎样把基础研究更好地实现转化这个问题,蒋华良回答说:“其实很多基础研究成果都能成为‘转化医学’,这一点说难也难、说不难也不难。首先,你要有一个‘胸怀’,就像我们制药人经常说的,要‘做中国老百姓吃得起的好药’。既要‘吃得起’,又要‘好’,必然得从源头上做起。我是从事基础研究,即药物研究的方法学开始着手,过程中向老一辈的制药人学习怎样做药,再把我的方法学与制药结合起来,感觉或许能走得更快一些。”

     蒋华良的学生、上海交大基础医学院博士生导师张健教授也走上台来向导师献花。蒋华良因此感慨说:“我是农民出身,用个比喻来说,我的学生就是‘散养’的,就像散养鸡一样,‘土鸡’的味道都特别好。我很佩服医生,我们所里很多著名的老院士、老专家,以前都是学医的。而且医生的成就感更多,也是比较令人幸福的一件事。所以大家还是要坚持。”

     访谈尾声时,此次活动的策划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长陈国强院士被请上台,他说:“我在台下坐了近两个小时,觉得也是给我上了一课。”陈国强院士还寄语在座的医学生:一是要有理想。同时要做到三个‘爱’:爱自己的国家,爱这个社会,爱岗敬业。

     访谈结束,医学生们还不愿离去,有不少同学还意犹未尽,围着3位院士问长问短,还争相拍照留念。

    

    

     记者随即采访了几位同学,一位男同学说:整个访谈人文色彩洋溢,看到了大家风范。一位女同学说:我被三位院士圈粉了,不仅被他们的学术成就所折服,而且也被他们的人格魅力所折服。

     编辑:张昊华

     校对:刘美琴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健康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