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精英汇|葛均波委员:用医学创新引导分级诊疗
2018/3/15 健康报

    

    

     2018年两会期间,《健康报》社、《中国卫生》杂志社,隆重推出两会精英汇“健康e事厅”栏目,就当下医药卫生界的热点话题专访数十位国内医药卫生界的两会代表和委员。

     今天走进“健康e事厅”的“大咖”是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院长、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葛均波。

     嘉宾: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院长、

     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

     葛均波

    

     公立医院改革:

     用医学创新引导分级诊疗

     随着“三医联动”的不断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入了深水区。政府持续加大投入,用财力、物力、人力来保障和改善民众健康。在2016年召开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将健康的概念扩展到了疾病的上游和下游。

     医改的力度非常大,成效也很显著。但是,老百姓对于医疗服务还不是非常满意,主要体现在大医院病人数量过多、排队时间过长,医生压力过大、工作时间超长等。仔细分析,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不强,家庭医生或者全科医生制度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导致基层患者还是首选大医院,基层医务人员也不愿意踏踏实实留在基层工作。对此,今年我提交了一个利用医学创新促进基层医疗发展的提案。

     人工智能是时下非常时髦的词汇,也是医学创新的重要部分。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新一代人工智能研发应用,发展智能产业,拓展智能生活。这是继2017年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之后,人工智能第二次被提及。在医学临床中,一些简单机器人诊断疾病、识别疾病的能力已经超过了高年资主治医师。因此,在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方面,比起培养医生,普及简单机器人可能效果会更快一些。对于未来,复杂机器人甚至可以帮助临床医生完成一些人不能完成的操作、手术,或者标准化一些年轻医生不能顺利完成的手术。

     利用人工智能引导分级诊疗的具体做法是,先把大医院、好医生的思想输入给人工智能机器人,机器人再通过主动学习提高自身水平。由于病人是一个整体,得病的时候往往不只是某一个器官出了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机器人会输入并分析病人所有的信息,再提醒医生考虑某个方向的疾病、哪个治疗环节需要改进,以此来缩短就诊过程。对于复杂疾病,机器人还会提议是否转诊到上级医院进行更好地治疗。

     当然,人工智能还面临很多问题。比如,医生对于疾病、解剖等领域的名词非常熟悉,IT、软件工程师对于信息行业的词汇很精通,但是他们彼此之间存在一个间隙,会出现“鸡鸭对话”的现象。在研发过程中,名词不统一的问题常会遇到。我建议,在研发人工智能机器人尤其是医学机器人时,要制定一些政策法规,在研发早期就对名词进行统一。

     图/健康报记者 张丹摄

     编辑/管仲瑶

     原创声明: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健康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