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大家长”,专为职工管健康
2024/4/1 健康报

岁暮天寒,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500多名员工心里却是暖暖的。办公区生机盎然的绿植盆栽多了起来,食堂里菜品旁提示营养摄入的醒目标识张贴整齐,不出公司就能寻医问药的健康小屋也“营业”了。这些点滴变化来自该院副院长、安全总监康强在2022年6月上任首席健康官后的一系列操作。从那时起,他不仅要抓业务、安全生产,也要把关爱全体员工的身心健康纳入全年工作规划。

这家研究院所处的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是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数字经济等产业云集之地。2022年3月,为了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该区出台《成都高新区构建企业首席健康官制度实施方案(试行)》,试图构建起一张职工健康守护网络,其中在全区范围内推动设立首席健康官、健康管理员是企业内部压实主体责任的重要一环。按照方案,小微型企业至少设立1名健康管理员,由企业法人担任;中型及以上企业需设立1名首席健康官,由中层以上管理人员担任;人员规模超过1000人的大型用工企业,应配备满足本单位健康管理工作需要的成建制管理团队。
随着疫情防控平稳转段,首席健康官们开始转移工作重心,从注重疫情防控转为盯好员工健康,包括健康环境、职业健康管理、员工心理健康等都要操心。与此同时,他们也成为了健康企业建设的主要推手,对照着100多条建设细则,为提升员工健康水平进行系统谋划。“企业的健康工作我们一直在抓,但以前是想到哪里就做到哪里。”康强坦言,“现在制度有了,职责更加清晰,更有利于把这项工作抓细抓实。员工知道企业设立了首席健康官这一岗位,也会感到更温暖。”
“最近老王的血压有点高,千万注意,别让他总加班了!”老王的体检报告一出,其主管就收到了来自康强的温馨提醒。康强告诉记者,为更好掌握员工的健康状况,勘探开发研究院已着手建立员工健康档案,并聘请体检机构对每年的体检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以便于优化健康管理措施。根据近年来的发病趋势,该院在员工体检套餐里增加了针对心血管疾病、癌症的专项检查。
与康强注重内部升级改造的工作路线稍显不同的是,成都泰格微波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行政总监冉艳在2022年3月上任首席健康官后,把目光放在了对外联络上。在她的牵线搭桥下,公司为员工开辟了一条快速就医绿色通道,让员工有了更强的安全感。冉艳告诉记者,当员工感到身体不适,通过健康管理团队,可立即联系到对口支持的合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由社区或公司派车接送其就医。为了应对更加严重的疾病,公司建立了应急预案。比如,万一员工突发心肌梗死,能及时通过合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直接上转至成都上锦南府医院,组织相关医疗团队为其会诊治疗。
在对企业首席健康官制度的构思中,成都市高新区卫生健康局希望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经验复制到企业健康管理上,即约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服务半径对口指导企业的健康管理工作,为企业免费提供“企业服务包”。
为了让企业首席健康官这一制度真正落实,成都市高新区琢磨出了以正向激励为主的企业健康管理“红黑榜”制度。“我们综合考量企业健康管理工作开展情况、信息数据报送质量等,开展首席健康官履职评价,实行‘红黑榜’动态管理。”成都市高新区卫生健康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对规范开展员工健康管理的“红榜”企业择优给予政策奖补;对落实健康管理不到位的“黑榜”企业,按相关规定,及时约谈企业法定代表人,并将相关情况纳入政策奖补综合评价。
企业首席健康官制度实施以来,上述负责人表示,从上报的企业员工健康档案数据中,能明显感受到企业对健康管理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强。他告诉记者,截至目前,成都市高新区23565家企业累计设立首席健康官761名、健康管理员22804名,243栋楼宇设立健康管理专员,商务商业楼宇基本实现全覆盖,已支持创建3家省级健康企业和3家市级健康企业。
据了解,当前,成都市高新区仍在进一步优化企业首席健康官制度。这一举措在2023年被纳入四川省健康企业创建标准,为全省企业健康管理工作提供有益经验。
短评
因地制宜推进健康企业建设
从谈安全生产到谋身心健康,越来越多的企业行动起来,做实职工健康管理。除上面报道的成都市高新区外,重庆市在2021年开展企业职业健康管家服务试点,广东省东莞市自2023年9月在全市范围内推广重点企业“健康副厂长”模式。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积极推进健康企业建设的举措。在此过程中,企业创设了包括首席健康官在内的许多提升健康管理水平的新角色。这些角色虽叫法不同、身份不同,但目标一致且明确,就是加快健康企业建设步伐,为呵护广大劳动者的身心健康做实事。
这些举措产生的效果非常明显。在国家卫生健康委近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职业健康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王建冬介绍,截至目前,全国已建成健康企业近1.9万家;近年来,全国新发职业病确诊病例呈下降趋势,2022年全国报告新增职业病病例数比2019年下降40%。
这些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举措,为各地推进健康企业建设提供了范本,但各地在此过程中需要因地制宜,探索适合本地发展现状的健康企业建设路径。同时,目前健康企业的建设主体多为大型企业,中小微型企业由于人员流动性大,职工健康管理基础比较薄弱,开展职工健康促进工作尚有一定难度。因此,借鉴大型企业好的经验做法,加快研究制定中小微型企业职业健康管理制度,完善有关法律和规章,推动中小微型企业提高职业健康管理水平,还需做更多更扎实更细致的工作。

文:健康报记者 吴倩编辑:杨真宇校对:管仲瑶审核:徐秉楠 万懿喜欢就告诉我们您“在看”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健康报社有限公司,点击“阅读原文”或访问yuanben.io查询【56XE4S8L】获取授权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健康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