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前急救提质,需因地制宜找对策
2024/4/1 健康报

    

    

     评论

     在前不久召开的中国第四届急救大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有关负责人给参会的全国院前急救界代表布置了“三项作业”:做好农村地区的急救工作;科学构建立体救援体系,制订空中急救标准与规范;积极探索非急救医疗转运服务。统筹规划、因地制宜,高质量完成这“三项作业”,是推进和实现院前急救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但实事求是地讲,要完成这“三项作业”不容易。在农村地区开展院前急救,构建县乡村三级急救体系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开辟新天地。给航空医疗建章立制,既要学习更要实践,通过积累、沉淀,摸索前行经验。以“120”为主体的院前医疗急救机构如果涉足非急救医疗转运服务,有一系列问题需要解决,其中的首要任务是修改10年前颁布的《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

     同时也要看到,完成这“三项作业”,都不是从零起步,而是既有国家层面一直以来的高度重视和顶层设计,也有各地结合实际在不断探索中积累的诸多宝贵经验。如,在农村急救方面,湖北省十堰市创建了以十堰市急救中心为枢纽,以7个县(市、区)“120”指挥中心为纽带,以144家医院急救站、村卫生室急救点为支点,指挥统一、覆盖城乡的急救体系。在航空医疗救护方面,北京市红十字会急诊抢救中心、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医院等都有很好的探索。在规模化、规范化、产业化的非急救医疗转运方面,广东民航医疗快线涉足较早。这些先行者从实践中得来的宝贵经验和路径值得总结推广。

     “三项作业”不是针对哪个省市或哪个急救中心而言,而是要在全国普遍完成。为此,除了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外,行业协会也要主动承担起带动业界发展的责任,组织专业人士做好建章立制、体系规划等顶层设计;增强大局意识、创新意识和服务意识,牢固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思想,善于发现先进典型,通过召开现场经验交流会或学术研讨会等方式引领示范,促进共同发展。

     还要认识到,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密不可分,无论是行业发展、学科建设,还是体系构建、运行机制,都要紧紧把握一体化和高质量这两个核心要素,按照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基本要求,在快捷、高效、优质、全程和同质化上多做文章,做好文章。

     特别要提醒的是,完成“三项作业”必须因地制宜,有所侧重,务求实效。拿农村地区的急救工作来说,平原陆地需要以救护车为主的地面服务,江河湖海需要以船艇为主的水上救护,崇山峻岭需要以直升机为主的航空医疗,这说明开展工作既要看到共性,更要看到差异。

     总之,完成“三项作业”要把预见性、可能性和可及性有机结合。唯有始终如一、矢志不渝,才能交出令人满意的答卷。

    

    

    文:河南省平顶山市急救指挥中心原主任兼书记 武秀昆

     编辑:杨真宇

     校对:管仲瑶

     审核:徐秉楠 万懿

     喜欢就告诉我们您“在看”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健康报社有限公司,点击“阅读原文”或访问yuanben.io查询【3H34ANFH】获取授权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健康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