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涛、赵性泉:临床导向启迪科研思维
2024/4/1 健康报
1月8日,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启动北京市医学科技创新院士、北京学者“领航”系列讲座,并举办首期学术讲座。据介绍,该系列讲座将贯穿全年,每月开展一场高水平讲座,讲者包括7位院士、17位北京学者,以发挥医学领军人才作用,推进医学科技创新。
自今日起,《健康报》开设“科技创新 学者领航”专题,持续跟踪该系列讲座,紧跟专家学者的前沿思考,探寻医学科技创新的发展路径。
1月8日下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忠诚楼学术报告厅内座无虚席。来自北京市属医院、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从四面八方赶来,等待着即将开场的医学科技创新学术盛宴。
下午2时30分,讲座拉开帷幕。首场讲座专家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学中心主任江涛,北京学者、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病学中心主任赵性泉。
奔着临床问题去
脑胶质瘤号称神经外科最难治的疾病,好发于青壮年。它也是江涛20年来每天都要面对的对手。经过多年顽强攻关,他引领业界开启脑胶质瘤精准诊疗模式。此次,江涛以《神经肿瘤新药研发范式建立与应用》为题,讲述了其研究对增进医学科学认知与临床应用的价值。
“胶质瘤根据恶性程度由低到高分为1到4级,而以往研究大多集中于高级脑胶质瘤相关领域。”江涛介绍,低级胶质瘤为何会复发并转为高级别胶质瘤,是临床中经常遇到但难以解答的问题。且由于这个发病进程需要8年甚至更长时间,在此过程中精准记录患者的各种信息、开展相关研究,无疑充满挑战。
为了探究其中的奥秘,江涛主动走上了这条鲜有人踏足的科研之路。江涛介绍,团队创建了以中国患者数据为主的脑胶质瘤多维组学开放数据库,基于数据库首次发现并命名脑胶质瘤恶性进展与复发的关键融合基因PTPRZ1-MET,并针对其研发了MET单靶点小分子药物,实现我国自主研发1.1类神经肿瘤靶向药物的零的突破。
目前,脑出血尚缺乏有循证医学证据支持的有效干预方法,探索脑出血干预的新靶点、新技术和新模式成为研究的热点和难点。赵性泉以《脑出血的现状与未来》为题,讲述自己发现临床问题并加以解决的临床科技创新工作经历与体会。
“此前,对于脑出血病因的诊断,通常是凭一张平扫CT胶片,或单一地把高血压认定为脑出血的主要因素,这样的评价体系是不规范的。”赵性泉说,“脑出血的病因十分复杂,需要建立一个规范化的病因诊疗评估体系,才能对脑出血的病因做一个全方位的描述”。
经过多方研究,赵性泉团队创建超急性期脑出血一站式多模式CT预警模式及脑出血风险评估体系。“超急性期脑出血一站式多模式CT预警模式,就是将传统的头颅CT平扫与CT灌注成像、CT血管成像结合,仅通过一次检查,对患者的整体进行评估,从而完成病变定位、定性、定因、功能评价、预后判断等工作。”赵性泉解释道,“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在脑出血患者里,静脉异常的比例比较高。因此,我们又建了一个脑出血的脑静脉评价体系,对脑出血的患者从静脉窦、皮层静脉、颅外静脉等进行整体评估。”
赵性泉的探索让医学界告别了过去凭一张平扫CT胶片诊断脑出血病因的时代,进入了多模式的影像诊断时代。
选对路径很重要
一个多小时的讲座让在场人员听得入神,多位科技人员表示,两位专家的科研思维和科研方法十分值得学习。“听完江涛院士和赵性泉教授的讲解,我感到他们的组织能力十分强大,学术思维十分活跃,多点布局,从不同的方面进行验证研究。这是需要大家认真学习的地方。”北京小汤山医院科教处的胡华刚感慨道。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党委书记钟东波认为,医学科技创新的核心是解决临床未解决的问题,满足临床未满足的需求,“医学科技创新一定要以临床为导向,最了解患者临床需求的是医生和医疗机构,最早评估医学创新成果临床使用效果的也是医生,因而医院应是医药健康领域最重要的创新主体”。
医学科技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在钟东波看来,做好这项工作,要充分发挥创新主体的作用,加强研究目标、研究活动、资源利用3个方面的统筹,坚持以科学价值和应用价值为导向。
赵性泉对一项研究目标的确立,源于两场答辩。“两场答辩,同一位答辩组长,连续两次问我同一个问题:‘在危险因素相同的情况下,为什么有的人发生脑梗,有的却发生脑出血?’两次答辩,我都没找到标准答案。”赵性泉表示,“但这也激发了我的研究决心,一定要把脑出血的危险因素搞清楚。”
明确了研究目标,赵性泉团队便制订研究计划,统筹科研资源,有计划地开展研究活动。他们从河北省唐山市某地的体检人群入手,通过长期随访、实验室研究、问卷调查等方式,分析新发脑出血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研究北方体检人群中新发脑出血相关危险因素及特征。
“研究发现,除了血压、心脏因素外,血脂尤其是偏低的血脂状况、静息心率、非脂肪性肝硬化、静脉回流的异常因素等,也会影响脑出血的发生。”赵性泉介绍,“尽管脑出血的危险因素还不是很清晰,但通过我们的研究,能够提高居民主动健康意识,降低发病率,也是十分有意义的。”
沿着江涛的研究轨迹,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张伟教授团队也另辟蹊径,考虑在手术、放疗、化疗等常用手段之外的第四种可能——免疫疗法,围绕脑胶质瘤免疫微环境特征鉴定与创新免疫疗法研发开展系列研究。
近年来,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CAR-T)在许多恶性肿瘤尤其是血液病治疗中取得了令人振奋的进展,但此前还未在与脑胶质瘤的交手中占据上风,这也促使张伟教授团队将目光聚焦于此。
“其中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寻找新的靶点。”江涛介绍,锚定该目标后,张伟团队猜测肿瘤干细胞与肿瘤复发相关,于是在干细胞上做文章。经过一系列研究,他们发现了CD133与CD44双靶点参与调控肿瘤细胞的免疫抑制功能,在国际上首次发现CAR-T治疗脑胶质瘤的机制和机理,并建立了一支以青年科技人员为主的免疫治疗神经肿瘤研发队伍。
文:健康报记者 郭蕾 吴倩编辑:管仲瑶校对:杨真宇审核:徐秉楠 杨利春喜欢就告诉我们您“在看”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健康报社有限公司,点击“阅读原文”或访问yuanben.io查询【5PSQRELN】获取授权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健康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