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全国爱耳日,让我们开启一段寻声之旅
2022/3/17 老年健康报

    

    

    3月3日是全国爱耳日。今年的主题是“关爱听力健康,聆听精彩未来”。下面,让我们跟随中国第一位人工耳蜗植入者——陆锋的脚步,开启一段寻声之旅。

    

    

     这是失去听力10年后,重返有声世界的一个机会。陆锋决定将它抓住。

     1995年,陆锋接受了多导人工耳蜗植入手术,他也成为中国第一位人工耳蜗植入者。这场手术历时8小时,术后,他在病床上休息了一周。

     但这仅仅是寻声之路的起点。与普通人听到的声音不同,人工耳蜗植入者需要适应电能和声能的转换,这个过程就像是学习一门外语一样。人工耳蜗分为体外言语处理器和植入体两部分,它的工作原理是先由体外言语处理器将声音转换为一定编码形式的电信号,然后通过植入体内的电极系统,“唤醒”植入者的听神经,恢复或重建听觉功能。

     从“听见”到“听懂”,再到与人正常交流,人工耳蜗植入者需要度过一段或长或短的恢复期。仿佛时光倒流,术后,陆锋像孩子一样,耐心地“学”起了中文。

     2017年,陆锋接受了对侧人工耳蜗植入。更为丰富、更加细微的声音也能被捕捉到了。如今,他在帮助更多听力障碍者重新“听见”世界。

     01

     听见

     全国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有超过2700万名残疾性听力障碍人士。据媒体报道,目前,国内只有近10万听障人士通过人工耳蜗植入重新获得听觉能力。作为中国聋人协会人工耳蜗植入者委员会主任,陆锋说:“我想把自己的亲身经历跟大家分享,让听力障碍的人少走一些弯路。”

     37年前,因为药物中毒,陆锋意外失去了听力。在此后10年的时间里,他辗转多地求医,尝试过各种偏方,但收效甚微。一张纸、一支笔,成了陆锋与人交流的必备工具。

     “很痛苦。”陆锋回忆,每当听说有了什么能够“恢复听力”的新方法,家人都会陪他前去一试。然而,接踵而来的是一次又一次失败的打击。从满怀希望再到沮丧失望,这样的挫折他经历过无数遍。

     1995年5月4日,陆峰在北京协和医院接受了多导人工耳蜗植入手术。经过1个月的手术康复期后,陆锋开始了人工耳蜗植入后至关重要的环节——开机调试。从低频、中频再到高频,各项调试完成后,专家组开启了陆峰“全新”的听力系统。

     “听到了,我听到声音了!”陆锋激动地说,那种喜悦就像重生。

     但很快,陆锋的心情就变得焦躁起来。他发现自己根本听不懂别人在说什么,嘈杂的环境进一步加剧了这种恐慌。身旁的专家见状,赶忙安慰他慢慢来,不要急,听到声音只是第一步,他还需要经过一段时间适应。

     幸运的是,那个时刻很快就到来了。当天晚上,陆锋和姐姐坐在一家餐厅里。周围很安静,忽然,有个声音响起,“陆锋”。他转过头,难以置信地看着姐姐:“你是在叫我吗?”

     陆锋终于听见了。经过积极的恢复和适应,他与自己的“新伙伴”磨合良好,可以与人聊天、继续工作,生活也回到正轨。

     虽然一个人的声音很小,但这段特殊的经历,让陆锋意识到应该努力发出自己的声音。“我是一个听力障碍者,我遇到过很多和我有同样经历的人。我总想在第一时间跟他们分享我的真实感受和治疗过程,帮助他们少走弯路。”

     这或许也是一种感同身受。

     02

     心墙

     与那些从出生起就处于无声世界的新生儿相比,健康的成年人一旦因为各种原因失去听力,心理上承受的压力往往会更大。正是因为清楚地知道,世界上有那么多美妙的声音——亲人的叮咛、爱人的呢喃、悦动的音符,它们曾经萦绕在耳畔,如今却归于寂静。由于“听不见”,听力障碍者与外界之间总隔着一道看不见的心墙。

     陆锋告诉记者,他第一次植入人工耳蜗的时候,需要在头部开一个19厘米的口子,放入植入体。20多年来,随着技术的进步,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已十分成熟,可以达到微创。然而,即便术后恢复良好,有一道伤口仍未愈合——那是人工耳蜗植入者心理的创伤。孤独、被隔绝感和听觉感受的变化,都让熟悉的一切变得陌生。有些植入者难以接受恢复过程,在看见希望之前选择了放弃。

     陆锋能够理解这种痛苦,也希望帮助这些听障者走出困境。自1995年手术成功以来,很多患者和家属都来向陆锋“取经”,咨询各种问题。无论多忙,他都会抽出时间分享自己的经验,同时安抚对方焦虑的情绪。加入中国聋人协会之后,陆锋感到身上的担子更重了。但与此同时,能够得到帮助的人也越来越多了。

     “今天过得怎么样?”“有时间吗?一起聊聊吧!”微信群里,中国聋人协会人工耳蜗植入者委员会的志愿者们不停地发着消息,鼓励求助者分享自己的近况。当有人表示自己需要帮助时,群里又会一呼百应,给予求助者需要的心理支持。像这样的微信群,陆锋手机里还有很多,群里的志愿者都曾接受过人工耳蜗植入手术,且恢复良好。相同的经历,让志愿者们更能听懂求助者的“心声”,并陪伴他们度过康复以及“重建”语言系统的过渡期。

     “人听不见的时候,心里是很慌的。我们的工作就是向听力障碍者传递科学的应对方法,给人工耳蜗植入者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干预,使之成为临床治疗之外的有益补充。”陆锋说:“康复是人工耳蜗植入后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如果没有经过系统的康复训练,那么植入后的效果可能并不好。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人工耳蜗植入的问题,帮助植入者重返有声世界。”

    

     2021年,陆锋参加自行车郊游活动。

     陆锋供图

     03

     幸运

     重获听力20多年来,人工耳蜗已成为陆锋生命的一部分。陆锋曾说:“我是不幸的,从健康人一下进入无声世界,度过了痛苦的10年。但我又是幸运的,我成了第一个享受科技带来新生的人。”

     2017年,陆锋接受了对侧人工耳蜗植入,他能够“听到”的世界变得更大了。陆锋形容,“第一次手术,就像是解决温饱问题,我能够听到声音了;第二次手术则是提高生活质量,两只耳朵都能听清了。”

     另一个深刻感受是科技的进步。陆锋笑着说,“第一次手术做了8小时,我在病床上躺了1个星期。第二次手术只有不到1小时的时间,当天晚上我就出去吃饭了。科技的进步真是太厉害了!”

     世间万物,都有微妙动听的声音,能够用耳朵将其捕捉的人无疑是幸运的。但陆锋的故事告诉我们,听力障碍人士一样可以拥有精彩的未来。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关注听力健康,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听见”的幸运。

     作者:本报记者 王千惠 王俊聪

     审核:王俊聪

     策划:王俊聪

     编辑:王千惠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健康报社有限公司,点击“阅读原文”或访问yuanben.io查询【2F3OEG4C】获取授权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老年健康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