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心脏日 | 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远离心血管疾病
2022/9/29 11:03:38 老年健康报

    

     9月29日是世界心脏日。预防心血管疾病,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

     在近日召开的中国心脏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院长胡盛寿表示:“健康的生活方式可将心血管病发病率降低80%。因此,应构建以健康环境、健康文化和健康生活方式为特征的‘零级预防’模式,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在生命早期就要重视心血管健康。”

     1

     警惕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胡盛寿指出:“过去30年,我国吸烟致死率显著增加;80%的居民每日摄入盐多于12.5克;我国肥胖人群数量逐年增加;血脂异常发病率逐年增加,但知晓率仅为30%,控制率不足10%。过去20年,男性和女性居民身体活动水平分别下降44%和36%。如果这些危险因素得不到有效遏制,那么,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仍会呈上升趋势。”此外,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65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13.5%,60岁以上的人口占18.7%。高龄老年人的突出问题就是心血管疾病高发。

     “高血压、血脂异常、超重或肥胖、吸烟、糖尿病是心血管病的五大危险因素。我国居民对这五大危险因素的知晓率和控制率均不足,有待进一步提升。”中国工程院院士高润霖介绍,第一,高血压患病率明显增加,2018年达到27.5%,而成人正常血压高值的年龄标化检出率达38.6%,如果不及时干预,这些达到正常血压高值的居民将来很可能会患高血压。第二,我国居民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明显升高。第三,1982—2012年,我国居民膳食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蛋白质摄入量变化不大,碳水化合物供能比呈明显下降趋势,脂肪供能比呈上升趋势且已超过膳食指南推荐的上限水平。第四,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增长显著,糖尿病前期检出率也较高,达35.2%。第五,我国15岁及以上人群吸烟率从2010年的28.1%下降到2018的26.6%,但仍呈现高水平。

     2

     如何有效预防心血管疾病

     据介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表现多种多样,主要包括:退行性病变,如动脉粥样硬化;炎症性病变,如动脉炎;功能性血管病变,如雷诺氏病,还有先天性、损伤性、肿瘤性血管病变等。其中,最常见且可防可治的就是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可以理解为血管的管壁弹性下降,变得僵硬,管壁形成了斑块。动脉粥样硬化可以导致很多疾病,比如主动脉夹层、主动脉瘤、颈动脉狭窄、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和缺血性脑卒中等。

     日常生活中,我们该如何维护心血管健康呢?

     第一,定期监测血压、血脂、血糖。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是导致心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所以,中老年人平时应加强对血压、血脂和血糖的监测,一旦发现指标异常,应及时就诊,遵医嘱规律服药。很多中老年人觉得自己平时没有什么不舒服,说明身体很健康,不用担心。其实,这是因为他们从来不监测身体指标,也不知道正常指标是多少,疏忽大意之下,便可能错过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第二,加强体育锻炼。经常进行运动锻炼,可以提升心肺功能,减缓血管老化的速度。体育锻炼还可以减轻焦虑的情绪,给人带来好心情。第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人习惯了高油、高糖饮食,这会给血管造成负担。中老年朋友应合理饮食,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尽量避免吸烟、饮酒。肥胖也是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中老年人应将体重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同时减少熬夜,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

     文:实习记者 陈菊茹

     本报记者 王潇雨

     编辑: 王千惠

     审核:王俊聪策划:王俊聪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老年健康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