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敬老月丨带您了解老年人的“心事”
2022/10/19 17:05:56 老年健康报

    

    

     10月是全国敬老月。谈起敬老爱老,人们往往会想到在物质层面上满足老年人的需要,却忽视了从精神层面上关爱老年人。一个温暖的拥抱,一次心与心的交流,一段高质量的陪伴,都可以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使老年人感受到心灵的慰藉。本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护理部主任、主任护师安凤荣将带我们一同了解老年人的“心事”,告诉我们如何从生活的点滴小事入手,成为老年朋友的“知心人”。

     步入老年,留意这些心理问题

    

     “衰老是人人都要经历的一个过程。步入老年阶段,面对退休后的种种变化,切身感受到生理功能的减退、体力和脑力的下降等,老年朋友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思想准备,但还是会感觉难以适应,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产生孤独感和无用感。” 北京安定医院护理部主任、主任护师安凤荣介绍:“总的来看,老年人需要关注三个方面的问题:焦虑、抑郁以及阿尔茨海默病。”

     老年抑郁症 老年抑郁症是老年人群中常见的心理疾病。安凤荣主任提醒,如果老年人在生活中经常情绪低落、兴趣缺失、有无用感,存在记忆力下降、动作迟缓、不爱说话、睡眠质量下降等情况,就要引起注意,这很可能是老年抑郁症的表现。“老年抑郁症患者还会有易激惹、爱发脾气的情况。需要强调的是,相比一般的抑郁症,老年抑郁症的躯体不适表现更为明显。”

     老年焦虑症 老年焦虑症可分为急性焦虑和慢性焦虑两大类。安凤荣主任介绍:“急性焦虑主要表现为急性惊恐发作,患者可能出现强烈的濒死感、胸闷感和压榨感,一般可持续几分钟或几小时,经过一段时间后逐渐缓解。慢性焦虑持续的时间则会更长,患者可能情绪敏感、烦躁不安,对生活中发生的事情会非常担心,例如在白天就开始担心晚上睡不好等。如果您曾有惊恐发作,以及持续的紧张不安、对身体过度关注等情况,就要留心,这可能是由老年焦虑症引起的。”

     阿尔茨海默病 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起病隐匿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记忆障碍、失语、失用、失认、视空间技能损害、执行功能障碍以及人格和行为改变等。大部分患者的首发症状为记忆力减退。此外,患者还可能有敏感多疑、行为退缩、人格改变、生活功能受损等表现。

    

     老年抑郁症和阿尔茨海默病患者都会出现记忆力下降,二者该如何区分呢?对此,安凤荣主任解释:“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会先出现近期记忆的损害,对于刚刚发生的事情想不起来、记不清楚,随着病情进展,患者的远期记忆也会出现问题,如不认识人、说不出家人的名字等。而抑郁症引起的记忆力下降以自我感知为主。患者可能会感觉到自己的反应变慢了,总是忘事等。随着抑郁情绪的好转,这些症状也会逐步改善。”

     安凤荣主任提醒:“家人需要给予老年人更多关爱。如果老年人存在上述异常表现,应及时就诊,以明确是否存在精神心理问题。”

     如果老年人对就诊存在抵触情绪,该怎么办呢?对此,安凤荣主任提出了三点建议:

     “第一种方法是‘劝’。我们可以请老年人比较信任的亲友向其说明原因,然后陪同老年人到医院就诊。第二种方法是‘哄’。有些老年患者不相信自己存在精神心理问题,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可以根据疾病特点,从躯体症状入手,先‘哄’老年人到相关科室进行检查,再‘迂回’至心理科。如果前两种方法无效,患者的病情又比较严重,有伤害自己和他人的倾向,此时可以适当采取强迫的方法,家属可以向相关人员求助,以帮助患者尽早治疗,尽可能减少其他意外因素对患者的伤害。”安凤荣主任说。做好准备,让退休生活更精彩

    

     退休是人生中的一次重大变化。离开奋斗几十年的工作岗位后,人们的生活内容、生活节奏、人际关系等都会发生改变。一些老人在退休后感觉茫然、失落,甚至影响到了正常的生活。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呢?专家建议,老年朋友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合理规划自己的退休生活。

    

     提前规划 安凤荣表示:“面对退休,每个人都可能经历四个阶段,即退休前的期待期、退休时的重新规划期、退休后的适应期以及最后的稳定期。想要顺利度过这四个阶段,老年朋友不妨在退休前的半年至一年,就规划好自己的退休生活。想想您有哪些想做而没做的事情,可以培养哪些兴趣爱好等等,尽量让自己在退休后保持一段时间的忙碌,平稳过渡到‘人生第二春’。”老有所学 老有所学与老有所乐紧密相连。想要积极应对退休后的人生新阶段,老年朋友不妨保持一颗好学的心。“上老年大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从专业的角度来看,老年大学不仅能让老年朋友学到更多的知识,还提供了增进人际交往的宝贵机会。同龄人之间的交流与陪伴,可以起到良好的心理支持的效果。”安凤荣主任说。调整心态 除了不断充实自己的生活,老年朋友还要学会进行心态调整。安凤荣主任表示:“每个人都有退休的时候,老年朋友不妨适时地将接力棒交给年轻一代,并给予他们肯定和鼓励,见证他们的成长。这种传承也是人生智慧的体现。”敬老爱老,从有效沟通开始

    

     想要真正走进老年人的内心世界,一个关键环节就是有效沟通。那么,子女在和老年人沟通时都要注意哪些问题呢?安凤荣主任介绍了三个重点。

     尊重 首先,在语言上给予老年人充分的尊重。在交谈中,我们可以根据其过去的职务和职称等来称呼对方,如“张老师”“李主任”等。其次,注意沟通时的位置。我们可以坐在老人身边或是蹲在其身旁,避免居高临下。最后,保持适当的语速和音量,并注意眼神交流。委婉 如果直接对老年人说“您今天气色不好”,很可能引起老年朋友的担心,害怕自己的病情加重了。我们可以采取更加委婉的方式,如“张老师,您昨天晚上睡得好吗”,以此了解对方的状态如何。耐心 在和老年人交流时,我们还要有足够的耐心,通过“眼睛的注视、耳朵的倾听、心灵的沟通”,让老年人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可以选择一些老年人感兴趣的话题,如谈谈自己的家乡、年轻时的经历等等,来打开话匣子。在沟通中,我们还要多发现老年人身上的闪光点,并进行赞美,这样做也可以增加老年人的存在感和价值感,减少自卑感和无用感。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在沟通过程中出现突发状况,比如老年人情绪不稳定、出现情绪崩溃等,这时我们也要随机应变。“除了在言语上进行安慰,一些非言语性表达也可以帮助我们安抚老年人的心。例如,在老年朋友伤心的时候递上一张纸巾、用手拍拍对方的后背、和他握手等,都可以让老年人的情绪逐渐稳定下来。只要用爱、用心,我们就可以拉近彼此的距离。”安凤荣主任说。

     作者:王千惠

     编辑:王千惠 尤颖康审核:王俊聪策划:王俊聪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老年健康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