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姿势 | 停手!这些爱干净的“好习惯”,可能是你跑医院的元凶!
2018/9/14 15:21:29 江南保健报

爱干净,讲卫生其实是好事!
可是身体的这些部位并不是越干净越好,过分清洁反而会出大问题哦!
一、掏耳屎
很多人不管耳朵痒不痒,都喜欢没事就掏耳朵:左掏掏,右掏掏…棉签掏掏,耳勺挠挠…总之是怎么爽怎么掏。

如果能掏出一小块耳屎,感觉整个世界都不一样了!
但是,人耳道的皮肤和皮下组织很薄,反复掏挖刺激后,极易引起耳道充血肿胀、疼痛、发炎、出血、长疖肿,还可能引起耳道的皮肤慢性糜烂,发生湿疹。

耳屎其实是有着很重要的存在意义的!

润滑保湿
由于耳屎内脂质的存在,油腻腻的耳屎可以提供润滑作用防止耳道内的皮肤干燥,避免过于干燥引起耳痒、皮肤烧灼感。

保护耳膜
避免沙石、水滴直接刺激或破坏耳膜。


一定的抗菌作用
耳屎中的某些成分,比如溶酶菌、免疫球蛋白等,都对细菌有一定的抑制和消灭作用。

防噪音
我们的耳膜非常薄,很容易被强声波震烈,而耳屎能起到过滤和缓冲声波的作用。

自洁作用
耳道有自排自洁的功能,大部分人的耳屎可以自行排出。由鼓膜中心形成的细胞从中心通过耳道壁向外移动,并向耳道的入口移动。耳道内的耳屎通过这种传送带一样的操作,被送到出口。咀嚼和下颌运动也辅助了耳屎不断被运出。

总之,从健康角度考虑,一般来说耳朵没有明显不适症状,就无需处理耳垢。
但如果无意中发现耳朵听声音有些小,耳朵有点闷胀不适,有时耳鸣、眩晕,或者进水后耳朵里闷堵疼不舒服,就需要去正规医院了。
感觉自己耳屎太多怎么办?
耳屎不挖会不会越积越多?
正常来说,耳屎只存在于耳道外部1/3,即使很多,通常也会吃饭或者其他一些动作自己掉出来。
如果平时真要自己动手的话,建议用棉签在外耳道转动几圈就好,不要深入到耳道内部。
油耳且耳垢颗粒大,可以让棉签蘸上温水,然后在外耳道内轻轻旋转,将耳垢带出,再用耳勺轻轻取出。
力度一定要轻哦!(但还是不建议掏耳朵!)
二、抠鼻屎

鼻屎到底是什么?
鼻腔分泌的鼻涕+空气中的颗粒、尘埃、细菌等,经过干燥、结痂的过程,就形成了鼻屎。
当它们形成且黏在鼻腔的某个部位又影响呼吸时,我们都会有欲除之而后快的冲动。
一旦抠下来

但是,经常抠鼻屎的坏处
1、抠掉鼻毛:破坏呼吸道的第一道屏障,那么你用鼻子吸进去的细小颗粒就不会被过滤了;
2、抠出血、鼻炎:鼻腔黏膜的血管细密且表浅,用力抠挖,很容易造成黏膜破损、出血,引发鼻炎;
3、造成感染:指甲不干净,就会将上面的细菌直接送入鼻腔,引起鼻腔感染;
4、颅内感染:鼻腔感染后,致病菌可以通过静脉进入颅内,导致颅内感染(极少数情况下)。
虽然有这么多坏处,但也不能不抠吧(反生理)?

教你这样“优雅”地抠鼻屎!

擤鼻涕时顺带
擤鼻涕的时候,自然可以带出大部分鼻屎。

棉签代替手
若没有鼻涕的时候呢,那可以将棉签沾水后,往鼻腔里转动擦拭来清洁鼻孔。或者将纸巾揉成团也沾点水,然后卷出来。

用洗鼻器
使用专门的洗鼻器以及生理盐水,不仅能清洁鼻腔,而且有助于鼻炎的康复。

emmmm~那就抠吧,但是请注意:
抠之前要洗手;
指尖垫上一张干净的纸巾;
找个隐蔽的地方开抠;
抠的时候,轻点儿,轻点儿,再轻点儿。
三、挖肚脐

你一定也发现肚脐里面也有“屎”吧?其实,肚脐是个细菌窝,里面寄生着大约1400种细菌。
那一定要清洗吧?别急!
虽然肚脐上有着那么多细菌,但是这些细菌大部分是非致病的。
这些看起来脏脏的污垢,可以保持正常肚脐温度。如果太干净,热量散发快,肠胃功能都可能受损。

如果抠肚脐的力度过大,容易弄伤肚脐娇嫩的皮肤,有可能引起炎症,一旦恶化还可能化脓,细菌又可能侵入腹腔内重要的血管。
至于用指甲去刮它,更是要绝对避免!
四、洗澡搓泥
洗澡时搓下来的泥儿,主要是脱落的皮肤碎屑、灰尘及汗等。
适当搓洗是好的。

但是,如果搓得太过分了,把皮肤都搓红了、甚至觉得疼,就有可能破坏皮肤本身的保护屏障,导致皮肤变得敏感,又干又痒。
脖子、耳后、腋下、手脚关节处等,这些平时流汗较多但又不容易经常清洗的地方重点搓一下,但不要过度哈。

五、洗洗更健康?
“洗洗更健康”,可以说很深入人心了!但其实:

阴道内的确存在大量细菌,常驻菌群达50余种。
但它们的存在不仅维持了阴道环境的稳定,也让阴道有了很好的自净功能。
使用所谓的“私处专用产品”反复清洗阴道,很可能打破这种平衡,身体更容易生病。
一般来说,女性朋友每天用清水清洁私处就可以了。
六、频繁洗脸洗手
频繁洗手或者洗脸,会影响甚至破坏皮肤表面的脂质层,反而导致皮肤越来越干燥。
有些朋友洗脸还总是使用,各种强力去角质的洁面产品洗脸。
这并不会让你变白变美变漂亮,最大的可能是破坏皮肤角质层,导致皮肤越来越敏感,时常变痒发红。

凡事有个度,过犹不及的道理大家都懂。
洗脸可用清水(化妆、油脂分泌旺盛的朋友除外),洗手后可以多用护肤霜。
·END·
来源:生活知识百科
责编:小房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江南保健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