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鹏杰解读:古人是如何做到不出户知天下的呢?
2022/3/17 精塾国学

    

     精塾国学

     2022.03.11

     交通的日益更新,信息化的全面发展让21世纪的人们已经能够做到不出门就知道外面所发生的轰动一时的事,那么古人是如何做到不出户便知道天下事的呢?让我们来看一下《道德经》给出的答案:

    

     原文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道德经》第四十七章)

     译文

     我不用走出家门,不用去外边到处跑,我也能了解天下的大事。为什么?因为道家认为其实天下大道归根到底,融于人的内心。内心里边有道,也就了解了天下的正道,了解了天下的大事,我不用通过窗户去看,我也知道天地之间运行的,日月星辰运行的规律,走的越远。明白得越少,所以圣人不远行而知天下,不见识而明白事理,清静无为而有所成就。

    

     韩鹏杰教授在精塾国学是这样解读这一章的内容的:

     天下天道代表着对事物全面的本质的规律性的认识,这个规律性的认识,需要我们安静的学习。你看你在家里边读,古往今来的著作,这不也是不出户,也是不窥牖!我们了解这些间接的经验。从前人那里得到这些根本性的全面的通过理论阐释的这些知识,我们才能了解事物的本质,了解事物的规律。所以不要老把希望寄托在我们出去跑一跑,看一看,这样我们的知识就会越来越深刻,很多事情其实要通过理性的思维,这样我们才能进入到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其出弥远,其知弥少。如果从中国的文化的角度来进一步理解的话,它还探讨一个什么问题?强调一个什么问题呢?就是人的品德。大道之行,以心之知,就是我们的心,我们的自我的内在的精神世界,这是道的重要的方面。所以有的很多人认为知识就是智慧,知识就是品德,不是的。很多人知识很多,不一定有智慧,知识多也不一定有境界有品德。所以《道德经》强调的根本的知,从前面的比较中相对于我们的感官而言,是人的理性的思维,理性认识智慧。相对于外面的世界而言,它又是人的道德品德。人的品德。明朝的时候,关学,也就是关中的学问。明朝的时候,关学的表人物叫冯从吾先生,冯从吾先生讲的一句话,就非常能够解释这个道理。

    

     冯先生认为,古往今来的大学问都不出乎三句话,做个好人,存点好心,行些好事,做个好人,身正、心安、魂梦稳。行些好事,天知、地鉴、鬼神钦,钦佩的钦。所以一个人的这种品德,内心的品德境界,通过自我的反省,自我的修养,达到了一个更高的水平,返朴归真。归根曰静。这些也是通过内在的自我修养,内心的自我修养达到的。

    

     所以《道德经》认为人的理性认识,人的内心的根本,它可以通过不出户、不窥牖,也可以自我修养,自我认知,不断的进步以达到,所以这些圣人,好的统治者、领导者,在《道德经》称其为圣人。这些圣人,好的领导者、统治者要经常反躬自省,要经常内心关照,提高自己的对大道和规律的认知的水平。这样不行而知,不用到处跑,这一点也是可以得到的。明了这个道理,就叫内心清净。无欲、好静,按照大道的方式,自然而然的去做,而不去妄为。这样一切都会顺理成章。

     扫码购买韩鹏杰讲《道德经》全集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精塾国学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