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伏后迎来“凶险”35天!忌做3事、多喝2水、护好1处,不懂规矩要吃亏
2024/4/1 家庭医生

    

     一年中最炎热的40天超长“三伏天”结束了,终于熬出头了!

     但,大家可别高兴得太早。从出伏到秋分前的35天,其实也是一段很“凶险”的日子。

     一个不小心,就可能惹病上身。

    

    出伏后,迎来“凶险”35天!

     从出伏到秋分的35天,是由夏入秋、由热转凉、阴阳变化的关键过渡阶段。

     在这段时间,暑热还未完全消退,能感觉到“秋老虎”的威力;

     但,夜里的气温却降下来了,正所谓“早上冷飕飕,中午热死牛”,昼夜温差加大,一不小心就容易引发肠胃炎、感冒等。

    

     图源:壹图网

     另外,夏秋换季,还要警惕心脑血管疾病。

     人的血管会在低温下收缩,在气温忽冷忽热的刺激下,容易导致心脑短暂的供血不足或血压不稳,因此也是心梗、脑梗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作危险期。

     要预防秋病不经意间找上身体,建议做好以下几点:

    

     不做3事

     1. 不要喝水太少

     出伏后迎来“秋老虎”,气温仍然比较高,人体出汗多,再加上湿度降低,天气逐渐变得干燥,更是会加速身体水分流失。

     如果不及时补充水分,会让血液变得粘稠,增加心血管疾病发作的风险。

     研究表明,每天喝6~7杯水比喝2~3杯水,发生心血管意外的概率更低。

     血液最黏稠的时间段是半夜到清晨。睡前喝半杯水,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心血管病风险。

     2. 不要过度贪凉

     出伏后应关注冷暖变化,根据气候适当增减衣物。如果气温明显下降,仍穿着单薄,极易受到寒冷刺激,引发感冒等疾病。

     早晚穿衣,要注意护好脖子、后背、脚部。因为这些部位都是血管最丰富的地方,一旦受凉会促使血管急剧收缩,引发危险。

    

     图源:壹图网

     3. 不要睡得太晚

     出伏后,如果睡眠不足,一方面是容易加重秋乏,另一方面也容易导致血压不稳,引发心血管疾病。

     所以,出伏后可不要再熬夜了。如果秋乏明显,可以夜里提前一些入睡,增加1个小时左右的睡眠,或者通过午睡增加睡眠。

    

    多喝2水

     出伏后,大家可以根据自己身体的情况,选择适合的养生饮品~

     秋燥伤人,喝五汁饮

     做法:将适量苹果、鸭梨、柠檬、荸荠、杨梅洗净榨汁。

     点评:此方具有生津止渴、和胃消食功效,适用于温燥伤肺胃者。

    

     图源:壹图网

     暑滞湿滞,喝绿豆扁豆饮

     做法:将白扁豆30克、绿豆50克洗净入锅,加适量水,煮到豆子熟烂,然后滤渣取汁即可。

     点评:本饮出自《寿世青编》,适用于脾失健运、湿热内盛引起的腹胀腹泻,也可日常饮用,清除夏季留在身体里的暑湿。

    

    护好1处

     中医讲究入秋后要把养生的重点放在养肺。因为“肺为娇脏”,秋季燥邪当令、津液耗损,最易伤肺。

     教大家一个最简单的养肺法,一呼一吸间就能保养肺脏~

     秋季调养呼吸,我们鼓励着重“吸”——深吸气,然后自然轻松地呼出即可,不必刻意深长地呼尽。

     如此反复多次深吸气,可以清一清我们肺里的痰浊黏液,让肺气通过呼吸、吐纳,变得更加清、净。

    

    图源:壹图网

     另外,大家在家休息的时候,也可以按一按这几个养肺的穴位——

     天突穴:位于颈部,胸骨上窝中央;

     膻中穴:位于胸部,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中庭穴:位于胸部,胸剑结合部(即胸部和腹部交界处)中点。

    

     按揉方法:食中二指并拢置于天突穴上,顺时针轻柔按摩,再沿任脉经过膻中穴,推至中庭穴。反复数次。

     -《中国家庭医生》杂志社新媒体中心原创出品 -转载须得授权,侵权必究

     右下角,您点一个

    和“在看”

    


     小编工资涨5毛编辑:江大桥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家庭医生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