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岁男孩泳池溺亡,长达10分钟无人发现!背后真相让令人痛心
2024/4/1 家庭医生

    

     近日,一段“男孩在游泳馆溺亡”的视频在网上流传,引起大量关注。

     10月1日下午,四川省凉山州盐源县一家游泳馆内,一名7岁左右的小男孩在泳池玩耍时,身上的游泳圈不慎脱落,男孩因此溺水。

     男孩在水中不停挣扎,大概1分多钟后,没有了动静,身体沉入水底。

     期间,泳池里有多名孩童戏水,旁边还站着一位成年男子,周围有人经过、驻足,但似乎均未发现异常。

     男孩沉底约7分钟后,才被发现并捞起,随后,现场多人开始对他进行抢救。遗憾的是,男孩最终不幸身亡。

    

     从男孩溺水到被捞起,在长达10分钟的时间里,竟无人救援!

     视频显示,事发游泳池岸边摆放有救生员座椅,但当时救生员并不在现场。

     该游泳馆相关工作人员表示,“救生员当时有事离开了一下”。

     小孩家长为何没在现场,也成为很多网友心中的疑问。

     10月9日下午,盐源县教育和体育局、盐源县市场监督管理局针对该视频发布通报:

     已关停涉事游泳馆,并成立事件调查组,将依法依规严肃追责问责。

     纵观众多溺水事件,我们不难看出,悲剧的产生,原因往往在于未能及时发现溺水者的异样表现,导致错过了抢救的黄金时间。

    

    


     关于溺水,你一定要知道这个真相!

     很多人认为,溺水后肯定会大声呼救,身边的人很容易发现异常。

     其实,真正的溺水大都是无声且快速的,并不像我们在影视剧里看到的那样,会一边使劲扑腾一边大喊救命。

    

     溺水时,溺水者的手臂忙着划水,很难伸出水面;与此同时,鼻子、嘴巴时浮时沉,就算想呼救也很难发出声音。

     甚至可能是站着不动或者低头在水下不动的,乍一看就像是在玩水、憋气,周围人难以察觉!

     人在溺水的时候,通常会出现以下10种表现:

     ① 头在水中,嘴巴水面上下;

     ② 眼神涣散;

     ③ 闭眼;

     ④ 头发遮挡面部;

     ⑤ 后仰张大嘴呼吸;

     ⑥ 过度换气或喘息;

     ⑦ 身体直立,双腿僵硬;

     ⑧ 有爬梯子的动作;

     ⑨ 只游不动;

     ⑩ 翻身脸朝下。

    

     一旦发生溺水,应第一时间把人带离水面,溺水抢救最重要的就是黄金5分钟!

     泳池溺水,应先观察溺水者有无意识;野外溺水,应先清理口鼻异物再观察有无意识。

     如果溺水者没有意识、呼吸和心跳,必须马上进行心肺复苏,同时紧急拨打120,直至专业医务人员接手或患者被救活。

    

     对于溺水者来说,真正致命的并不是被水噎住,而是这2点:

     一是溺水后极度恐慌,发生喉头痉挛、气道阻塞,导致窒息进而心脏骤停;

     二是水进入了呼吸道和肺泡,出现缺氧进而心脏骤停。

     至于大家所熟知的“倒挂控水法”,反而可能会把胃里的食物弄进气管,进一步增加阻塞呼吸道的风险,还可能造成颈椎脊髓等二次损伤。

     另外,也别以为只要获了救,溺水者就必定安全了。

     吸入的水过多会引起呼吸并发症,进而引发继发性溺水或干性溺水,如果不及时跟进治疗,液体积聚仍会导致呼吸窘迫、脑损伤甚至心脏骤停

    

    


     泳池游泳≠100%安全!

     在很多人眼中,游泳馆、游泳池是相当安全的场所,其实不然。

     这些年来,泳池正成为溺水的高发地,媒体上也频繁爆出此类事件:

     7月20日,广东广州番禺区一男童在泳池溺水后,经抢救无效死亡;

     6月26日,福建南平浦城县有男童在游泳馆不幸溺亡;

     6月4日,广东广州增城区一男子在室内恒温泳池溺水身亡;

     ……

    

     图源:壹图网

     我国2021年全国死因监测数据显示,溺水是1-14岁少年儿童意外死亡的首要原因

     而且,溺水的伤害可不仅仅是“死亡”,一些获救的儿童因为溺水缺氧,留下了神经损伤甚至导致终身残疾,不但会让孩子以后的生活更加坎坷,也会让家庭背上沉重的负担。

     家长带孩子去游泳前,自己一定要学些救援知识,并教孩子不做危险行为,同时,务必选择正规、合格的泳池。

     当然,最重要的是——近距离看护

     任何措施都不能代替看护,最好与孩子保持一臂的距离,眼睛不要再盯着你手里的手机了!

     事实上,只要有水的地方,就有可能发生溺水。

    

     除了泳池,家里的一些地方同样危险,如浴缸、水桶甚至洗衣机,都有可能成为“夺命陷阱”。

     对于1-4岁的低龄儿童,家长千万别因为是在家里,就放松警惕、疏于看管。

     -《中国家庭医生》杂志社新媒体中心原创出品 -转载须得授权,侵权必究 右下角,您点一个

    和“在看”

    小编工资涨5毛


     编辑:米歇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家庭医生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