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命毒虫”又来!母子被咬1死1伤,9月这地方最危险!被咬后1个动作能救命,2个致命错误别犯
2024/4/1 家庭医生

最近,江苏一名老人在干农活后,突发疾病离世。
诡异的是,老人病重期间,一直在身旁照料的儿子,不久后也倒下了。
家人将其送到南京市第二医院感染科,最终被确诊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跟去世的老人一样。
这一来才揪出了幕后的“真凶”——竟是一种不起眼的小虫子!

又见“夺命毒虫”!年年有人因它丧命
什么虫子这么厉害,还会要人命呢?
它就是蜱虫。
医生介绍,去世的这位患者,正是因为被蜱虫叮咬,感染了新型布尼亚病毒,而且没有及时发现。
儿子因为年轻、身体抵抗力好,加之病毒载量低,最终幸运地逃过一劫。
蜱虫伤人甚至致死的事件,其实并不少见,每年都在发生。
去年夏天,安徽合肥某医院,一个月内出现了3例蜱虫叮咬致死病例。

前年5月份,家住江苏的宋先生一家也遭遇了蜱虫危机。
一家三人都被咬,其中两人因多器官衰竭,病重不治身亡,另一人抢救了半个多月才出院。

更可怕的是,除了被直接叮咬导致感染,这个病还可能出现“人传人”!
去年5月,河南信阳一七旬老人被蜱虫叮咬后去世,入葬前,其他3位老人为死者净身、穿寿衣,随后竟也感染“蜱虫病”去世。
据分析,这3位老人为死者净身穿衣的过程中,很可能接触到了具有传染性的中介物,比如感染者的分泌物、排泄物、血液以及被污染物,而导致的感染。


小小蜱虫为何这么“毒”?
蜱虫,小的如同芝麻大,大的也就绿豆那般。叮咬时不痛不痒,一头扎进皮肤,狼吞虎咽吸血。
喏,长这样↓↓↓

图源:壹图网
如果只是吸血,那也没啥大不了,可问题是它还很“毒”——
蜱虫的唾液中有神经毒素,在吸血的时候可将毒素注入到人体内,引起肌肉麻痹等症状。
(1) 其体内可携带83种病毒、14种细菌、17种螺旋体及32种原虫,是行走的“病毒窝”。
(2) 若是叮咬你的蜱虫携带有病原体,就像前面新闻提到的新型布尼亚病毒,就会导致继发性感染,引起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俗称“蜱虫病”。
此病十分凶险,会造成患者全身凝血功能及多器官功能损害,甚至会致死。

一旦发现蜱虫叮咬,
第一时间这样做
被蜱虫叮咬的时间越长,其释放的毒素就越多。
所以,发现被蜱虫叮咬,当务之急是尽快清除它。
那么,如何清除呢?
很多人第一反应是一巴掌拍死,这可犯了大错,因为蜱虫在吸血时,半个身子可能已经扎进了皮肤,拍无济于事。
你一拍,它越发往体内钻,并加大剂量地释放唾液,增加感染的可能性。

图源:壹图网
既然不能拍,那拔呢?
可别!蜱虫的头上长满了倒钩,所以它才有紧紧扎进皮肤的技能,越拔越紧,一不小心头就断在里面了,然后进一步引发刺激和感染。
所以,如果发现蜱虫正在叮咬自己,切记“不拍、不拔”,第一时间这样做:
①可先用酒精、煤油等涂在它的头部,或者点燃香烟、蚊香烤它,再或者用凡士林、液状石蜡等涂在它身上,让它自己松口。
②然后用镊子轻轻夹住头部(注意不是腹部),慢慢把它夹出来,注意是垂直方向拔。
注意,取虫时戴上手套或用纸巾,不要用手直接接触;移除蜱虫后,要用酒精、碘酒或肥皂水清洗伤口和手。
如果蜱虫进入皮肤太深,建议直接去医院处理。

预防蜱虫,外出游玩时注意3点
蜱虫通常出没在草丛、灌木丛、森林等植物茂密的地方。
近来暑热消退,很多人周末会选择去公园、野外游玩,为了防止被蜱虫咬,外出时一定要注意这些细节:
1、尽量减少皮肤暴露
去野外,最好穿长裤长袖的浅色衣物。
另外,最好收紧袖口和裤脚口,避免虫子从缝隙中钻进来,并避免在野外长时间坐卧。

图源:壹图网
2、外露部位涂驱虫产品
如避蚊胺、避蚊酮等,涂抹的时候要注意,喷在皮肤和衣服上即可,不可喷在伤口、眼、鼻、嘴、耳这些特殊部位。
此外,两个月以下的宝宝,不能使用含避蚊胺成分的驱蚊剂。
3、洗澡时注意检查全身
蜱虫常会附着在人体的头皮、腰部、腋窝、腹股沟及脚踝下方等部位,外出游玩后,应重点检查这些部位。
如果经常外出遛宠物,也一定要仔细检查宠物身上的毛皮,以防带入家中后患无穷。
-《中国家庭医生》杂志社新媒体中心原创出品 -转载须得授权,侵权必究
右下角,您点一个
和“在看”
小编工资涨5毛编辑:江大桥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娣団剝浼呮禒鍛返閸欏倽鈧喛绱濇稉宥嗙€幋鎰崲娴f洑绠e楦款唴閵嗕焦甯归懡鎰灗閹稿洤绱╅妴鍌涙瀮缁旂姷澧楅弶鍐ㄧ潣娴滃骸甯拋妞剧稊閺夊啩姹夐敍宀冨閹劏顓绘稉鐑橆劃閺傚洣绗夌€规粏顫﹂弨璺虹秿娓氭稑銇囩€硅泛鍘ょ拹褰掓鐠囦紮绱濈拠鐑藉仏娴犺埖鍨ㄩ悽浣冪樈闁氨鐓¢幋鎴滄粦閿涘本鍨滄禒顒佹暪閸掍即鈧氨鐓¢崥搴礉娴兼氨鐝涢崡鍐茬殺閹劎娈戞担婊冩惂娴犲孩婀扮純鎴犵彲閸掔娀娅庨妴锟�
返回 家庭医生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